摘 要:《 西游記》整本書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作為名著導讀課,教師通過了解學情、挖掘文本價值、指教學習方法等教學策略,不斷激興、培養(yǎng)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真正走進名著閱讀的大門。
關鍵詞:名著閱讀 《 西游記》 興趣
名著閱讀一直是語文教師在課程上不斷探索的內(nèi)容,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闭緯拈喿x是一個持續(xù)性的閱讀過程,而作為名著閱讀的導讀課則更為重要,通過對學生的引導,激發(fā)學生對名著閱讀的興趣,關鍵在于如何“導”,以達到“讀”的目的。
一、了解學情,了解興趣
教學是教與學的統(tǒng)一,教是為學生而服務的,因此,學情分析是教學的起點。對于不同的名著,學生了解的情況是不同的。學生通過看電視,對于《西游記》里的故事已經(jīng)非常熟悉;男生比女生更為熟悉;學生對于同一本書中的不同人物的了解也是不同的?;诖?,在導讀課之前,教師在班級進行了調(diào)查:
1.你是否喜歡《西游記》?請說明理由。
2.你最喜歡《西游記》中的哪個人物?請說明理由。(如果第1題是否,可略過此題)
經(jīng)過調(diào)查,學生都很喜歡《西游記》,理由有奇幻性、懲惡揚善、團隊精神等。班級35人中31人最喜歡的形象是孫悟空。通過前期調(diào)查來了解學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來引導學生對“孫悟空”人物進行了解,以激發(fā)其對人物探究的興趣。了解學情,既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更要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從而確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初中的學生偏向于形象思維,對于故事情節(jié)比較感興趣,但少關注小說的形成;更喜愛孫悟空,而忽略了對小說中其他人物的關注。而作為導讀課,既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要引導學生在思維上的發(fā)展。
二、基于學情,激發(fā)興趣
學生對于小說人物的了解與理解,多停留在人物的表層,而少對于人物背后的探究?!段饔斡洝分袑O悟空的形象特點比較突出,通過了解具體的情節(jié),學生基本能夠把握孫悟空的反抗、忠心、神通等形象特點。學生對于已知易知的內(nèi)容,并不是很感興趣,而基于其所知的內(nèi)容,提供其更多的資料,幫助他們探究人物背后的內(nèi)容,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趯W生對于《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喜愛,教師意圖引導學生對孫悟空這個人物的探究,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吳承恩《西游記》小說中孫悟空的形象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但是吳承恩所寫的孫悟空不是他憑空想象的,而是經(jīng)過歷史演變的。因此,在《西游記》導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了從唐代至元代有關“唐玄奘”相關資料,引導學生體會孫悟空形象的演變過程。
與少胡夜發(fā)。三更許到河遙見玉關。去關上流十里許。兩岸可闊丈余。傍有胡椒樹叢。胡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qū)馬而過。法師既渡而喜。因解駕停憩。與胡人相去可五十余步。各下褥而眠。少時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師。未到十步許又回。不知何意。疑有異心。即起誦經(jīng)念觀音菩薩。胡人見已還臥遂眠。——唐代《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偶于一日午時,見一白衣秀才,從正東而來,便揖和尚”,“萬福萬福!和尚今往何處,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經(jīng)否?”法師合掌曰:“貧道奉敕,為東土眾生未有佛教,是取經(jīng)也?!毙悴旁唬骸昂蜕猩皟苫厝ト〗?jīng),中路遭難,此回若去,千死萬死!”法師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別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我今來助和尚取經(jīng),此去百萬程途,經(jīng)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之處?!狈◣煈唬骸肮萌绱耍烙芯?,東土眾生,獲大利益。” 當便改呼為“猴行者”?!卧挶尽洞筇迫厝〗?jīng)詩話》
(孫行者上,云) 一自開天辟地,兩儀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費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滇,六合乾坤混擾,七冥北千難分,八方世界有誰尊,九天難捕我,十萬總魔君。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妹巫枝抵圣母,大兄齊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喜時攀藤攬葛,怒時攪海翻江。金鼎國女子我為妻,玉皇殿瓊漿咱得飲。我盜了太上老君煉就金丹,九轉(zhuǎn)煉得銅筋鐵骨,火眼金睛,巍石屁眼,擺錫雞巴。我偷得王母仙桃百顆,仙衣一套,與夫人穿著。——元代雜劇《西游記》
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興趣很濃厚,一是對于孫悟空人物的喜愛,二是新內(nèi)容的引入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結合資料討論后,學生會發(fā)現(xiàn)孫悟空的形象經(jīng)歷不同時期的演變:(唐)胡僧——(宋)白衣行者——(元)猴行者——(明)孫悟空,即從人至猴再到神,越來越神通廣大,越變越玄。通過探究文本,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加深了對喜愛的“孫悟空”形象的認識,體會到孫悟空這個形象的歷史厚重感。同時,還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思考:除了孫悟空,其他的人物,甚至是西游故事是否也是有歷史演變的過程呢?
三、挖掘價值,培養(yǎng)興趣
名著的價值,不僅在于其語言之典范、形象之經(jīng)典,還在于其對于人類精神的思考與關懷,更在于其吸納前代創(chuàng)作的精華,融為一體,自成一家。
吳承恩《西游記》的出現(xiàn)并非是偶然的,西游的故事,從唐代玄奘取經(jīng)的史事之后就一直以文學的形式呈現(xiàn),吳承恩的《西游記》正是在集納前朝西游故事的種種流傳而作,這也是《西游記》成為經(jīng)典的原因之一。教師再次提供相關的資料,學生會發(fā)現(xiàn),西游故事從唐代的《大唐西域記》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到宋代話本《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再到元代雜劇《西游記》,以不同的文學形式呈現(xiàn)。《大唐西域記》為地理書籍,僅為他人查看地理之用?!洞筇拼蟠榷魉氯胤◣焸鳌窞榉鸾虃饔?,為佛教子弟所閱覽;《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為說唱文學,在市井酒肆中為說書人連講帶唱,受眾面更廣泛。元雜劇“西游戲”的演出非常繁盛,據(jù)元鐘嗣成《錄鬼簿》記載了元代的“西游戲”有五種:《鎮(zhèn)水母》 《劉泉進瓜》 《劈華岳》 《眼睛記》和《西天取經(jīng)》。雖然這些劇本不存,但可見有關《西游記》故事版本之多,流傳之廣。正是不同藝術形式,導致西游故事傳播途徑多,傳播范圍廣,才能經(jīng)典流傳而軼。
學生對于名著的流傳價值了解甚少,通過課堂上的引導,打開學生新的思考角度,以培養(yǎng)其新的興趣,如傳播學、版本學等。
四、方法指導,轉(zhuǎn)化興趣
閱讀興趣能夠引導學生走進名著大門,但真正讓學生走進名著世界,探微經(jīng)典的奧秘,則需要把一時的興趣轉(zhuǎn)化為探究的自主性。 “授之以漁”尤為重要,課堂上需要引導學生把握名著閱讀的方法。在《西游記》 導讀課中,學生已經(jīng)了解到小說《西游記》是基于唐代地理書《大唐西域記》形成的,那么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進一步探究《西游記》小說的歷史傳承性。
法師幼漸法門……以貞觀三年。杖錫遵路。資皇靈而抵殊俗。冒重險其若夷。假冥助而踐畏涂。幾必危而已濟。喧寒驟徙。展轉(zhuǎn)方達。言尋真相。見不見于空有之間。博考精微。聞不聞于生滅之際。廓群疑于性海。啟妙覺于迷津。于是隱括眾經(jīng)。無片言而不盡。傍稽圣跡。無一物而不窺。周流多載……爾其物產(chǎn)風土之差。習俗山川之異。遠則稽之于國典。近則詳之于故老。邈矣殊方。依然在目?!洞筇莆饔蛴洝ば颉?/p>
拂懔國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略無男子。——《大唐西域記》
三藏道:“總記菩薩之言,有十萬八千里之遠?!薄獏浅卸鳌段饔斡洝?/p>
通過對比閱讀,學生會發(fā)現(xiàn)《西游記》正是基于《大唐西域記》而形成的。首先,唐玄奘走了五萬四千多公里,而在《西游記》唐僧也說過走過十萬八千里,兩者行程之遠一致;其次,玄奘從中原長安出發(fā),途經(jīng)了一百一十五個國家,不同的風土人情,在《大唐西域記》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如西女國等。在《西游記》中有同樣的地名,并在相同的地方有了各種各樣的故事,如女兒國。再次,玄奘大師只身前往,依靠自己的雙腳走到印度,過雪山,越大河,走過大沙漠,這中間的艱難險阻難以想象,而在小說《西游記》 中有九九八十一難。
學生掌握了對比閱讀的方法,不僅可以進行書與書之間的對比,而且同本書中人物前后或不同人物之間都可以對比,如孫悟空在被唐僧趕走前后的變化或面對白骨精,唐僧、豬八戒、孫悟空的表現(xiàn)等的對比,能夠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把興趣轉(zhuǎn)化成自主探究性學習。
五、利用資源,提高興趣
現(xiàn)代社會信息發(fā)展迅速,課堂上利用信息資源,能夠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在《西游記》導讀課中,導入環(huán)節(jié)以不同語言(英語、韓語、日語、法語、意大利語等)的《西游記》圖片、不同形式(連環(huán)畫、電影、電視劇、舞臺劇、京劇等)的《西游記》 圖片出發(fā),從直觀上刺激學生興趣,同時播放京劇片段《真假美猴王》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最后,學生自己利用網(wǎng)絡,搜集作者吳承恩的信息,既提高學生了解作者的興趣,又通過課堂上分享,激發(fā)其他同學對于名著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名著導讀課,就是在了解學生興趣的基礎上,不斷地激發(fā)、提高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名著閱讀之門,同時利用各種方法與策略,培養(yǎng)學生興趣,并最終將興趣轉(zhuǎn)化為探究的自主性,從而真正暢游于名著的經(jīng)典世界!
作 者: 李盼,北京市豐臺區(qū)第二中學學生。
編 輯: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