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典
長條的,淺黃色的豆參從麻袋中被拿出來,灶上鐵鍋中燉著奶白奶白的鮮魚湯,灶下燒著柴,橘黃的火光點亮了灶前一小方天地。
“咯洗手去,要恰飯哦!一群餓牢里出來的死鬼!”奶奶圍著圍裙,操著方言朝我們吼著,但皺成一團的眼角里,分明有著無限的慈愛。檐上一縷陳灰落下,驚醒了墻角正打盹的懶貓。
一群泥猴圍在灶前,貪婪地盯著鍋里上下翻滾的魚片。有膽大的伸手去拈,被奶奶一鍋鏟拍中了手背,燙得嗷嗷直叫。
奶奶把豆參投入鮮香的魚湯中,豆參瞬時吸了水,緩緩脹大,成了憨態(tài)可掬的胖娃娃,白里透著水嫩。豆參本身帶著油炸制品獨有的粗糙口感以及微微的澀意,被濃滑的魚湯一中和,那粗糙就變作了極為筋道的韌性,而澀意也被鮮美的魚湯沖散了去。豆參吸水,魚所帶有的微腥被豆參轉化得蕩然無存,倒是鮮香被鎖進了豆參內部,成為了豆參的一部分。
一群泥猴被迫洗凈手,趕著上了餐桌。鄰居的狗竄來竄去,四處尋找著被棄在桌下的骨頭,也就免不了被幾個頑皮的摸摸頭——得,手白洗了。
瓷湯碗被端了上來。
原本微黃的豆參變?yōu)槟贪?,用筷子稍稍一戳,便滲出了濃而白的魚湯。魚肉被燉得稀爛,也不必咀嚼,只需呡一口,一條綿軟順滑的魚肉便順著喉管滑進食道,換來一陣舒適的喟嘆。
嫩綠的小蔥,潑辣的紅椒,居心不良的姜末,此時均勻地灑在了濃湯上,綴出點點鄉(xiāng)下獨有的淳樸鄉(xiāng)情。
貓悄悄上了桌,舔食著魚骨;幾只雞邁著方步走來,晃著大紅冠,一下一下啄著飯粒,不時發(fā)出幾聲輕微的嘟囔;白鵝也來湊熱鬧,不吃飯,光扇著翅膀咋呼人。
奶奶坐在上位,咀嚼著兒孫們吃剩的魚骨——至于豆參和魚肉,自然是進了兒孫們圓滾滾的肚子里。奶奶的神情像極了桌上的貓,瞇著眼,睫毛和銀灰的頭發(fā)輕輕顫著。
門檻上坐著的是爺爺,穿著一身稍稍褪色的藍色粗布衣,正曬著午時極暖的陽光。自家的菜園就在不遠處,紅的紅綠的綠,在陽光下閃著晶亮的光。那光一閃一閃的,晃著爺爺?shù)难邸?/p>
奶奶總是開玩笑說,等你長大嘍,就吃不到豆參嘍。然后笑瞇瞇地看著我氣鼓鼓地噘起嘴,向她保證絕對不回城里去。而這時,奶奶就會說,等以后奶奶老了,你也走了,奶奶就變成你最愛吃的豆參,天天陪著你。我總以為這只是奶奶的玩笑,誰知,一語成讖。
奶奶去世的那天,父母從千里之外趕回來,我知道,我就要背叛奶奶,和父母一起回城里去了。很奇怪,我并沒有哭,連眼淚都沒有,只是呆呆地想,以后,再也吃不到奶奶的豆參了。而我總覺得奶奶沒有走,她和史鐵生的奶奶一樣,不過史鐵生的奶奶是天上的星星,而我的奶奶,是粗糙的、淺黃的豆參。
回了城里,就很少吃到豆參了。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能等來千里之外的同鄉(xiāng)捎來的一小袋豆參。但那種鮮美的滋味已經成為味蕾上一種固化的記憶,永遠不會消散,只會隨著時間,漸漸地沉淀在舌尖。直到某一天再次嘗到熟悉的味道時,它會突然蘇醒,和眼淚一起,源源不斷地傾泄而出。
豆參,隨著奶奶的去世,成為了回味與鄉(xiāng)愁;而豆參中所鎖著的鮮香、慈愛,與奶奶皺著的眼角、微微顫動著的銀發(fā),以及暖陽下爺爺?shù)乃{布衣,都成為了我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陪伴。
(注:豆參,一種豆制品,江西省地方傳統(tǒng)特產,主產于江西省鄱陽縣與都昌縣一帶,鄱陽方言稱之為“豆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