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仙桐實驗小學 徐 敏
《道德與法治》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要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也要求教育教學要立足于課堂,著眼于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
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要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和新鮮內(nèi)涵,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nèi)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下面,我結(jié)合本人在《不一樣的冬天》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包括“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營造課堂氛圍”“開展生活實踐,內(nèi)化知識要求”“拓展生活課堂,提高實踐能力”。
生活既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終點,如何打通課堂與學生生活的連結(jié),是教師教學之初必須考慮的問題。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再現(xiàn)生活場景,將熟悉的生活畫面搬到教學課堂,生活會的課堂學習氛圍與生活化的學習活動相融合,學生的學習情緒得以調(diào)動和激發(fā),積極地投身于課堂學習,獲得知識,增長能力,形成體驗。
本節(jié)課在備課時考慮到學生生活在南方,且年齡小,對四季特征的認識和感受不深。學生只能看到本地的冬季特點,感受不到祖國廣闊的大地上不同的冬景。學生渴望了解冬季各地的不同風光。如何讓孩子們更直觀地感受到祖國南北冬季的差異呢?圖片及視頻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自然,展示一些精美的冬季圖片會帶給孩子們視覺的沖擊,但我有意結(jié)合自己去北京出差時的一些照片,更是拉近了孩子們與北方冬天的距離。
在引導學生感受北方冬季的歡樂時,我加入了兩個視頻,分別是《堆雪人》的兒歌和《打雪仗》的動畫。動感的畫面、幽默的片段讓孩子們興致盎然且意猶未盡。這部分的引導無需多言,一切水到渠成。
教師在教學中優(yōu)化情境,以創(chuàng)設情境為主線,根據(jù)教材特點、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課堂教學氛圍,讓教學活動烙上生活的印記,使“課堂生活化”“生活課堂化”。
新課程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思考性,引導學生質(zhì)疑、調(diào)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成長,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通過學生的生活實踐活動,真正內(nèi)化課堂教學要求。
本節(jié)課,我安排了兩個實踐性活動,一個是“水結(jié)冰的實驗”,一個是“貼一貼”的游戲活動。前者屬于教材中的一個小實驗,操作也很簡單,目的是讓孩子們了解水結(jié)冰的臨界溫度。但這樣的實驗往往很難在課堂中呈現(xiàn),學生也基本不會在課后進行實驗操作。所以,我有意識地在課堂上播放了一個同齡的孩子在家做實驗、自主探究的視頻。這個活動,學習在課堂,實踐在課后。后者意在幫助孩子鞏固“南北冬季的差異”這一教學重點,我先發(fā)放畫有南北冬季不同景象的數(shù)張給學生,然后讓其思考分類貼在黑板相應的位置中。游戲一結(jié)束,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就完全在黑板上呈現(xiàn)出來了。
要想擺脫道德與法治教學“說教多、活動空”的印記,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只有課堂教學貼近并回歸生活,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目標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課前,我布置了學生記錄氣溫的作業(yè),要求他們記錄一周以來幾個城市及自己家鄉(xiāng)的氣溫情況,并把該城市這周最高溫和最低溫圈出來。同時告訴他們怎樣記錄氣溫,例如,可以收看電視上的天氣預報,也可以利用網(wǎng)絡、廣播、報紙、手機等搜集有關的信息并記錄。教學中,孩子們結(jié)合自己做的記錄,從溫度的差異中去實實在在地感受不同地域之間冬天的不同。
課后,我還布置了一個冰花小制作的作業(yè),教給他們制作的方法,告訴他們怎樣制作得更漂亮,用拍照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對于南方孩子來說,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制作冰花,并能在家人面前展示作品,孩子們的熱情很高,成就感也特別強,對北方寒冷的冬天充滿了期待。
一位特級教師說過:要給孩子一個真實的課堂,讓他們感受到這就是他們在過的生活。是的,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思想性、活動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更要注重課堂的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去思考、去體驗、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