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敏
運用“四讀”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淺談
凌敏
(圖們市第一小學校,吉林 圖們 133100)
新課程強調(diào)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閱讀教學中運用“略讀——研讀——解讀——賞讀”四讀教學法,可以教給學生閱讀的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繼而形成扎實的語文功底。
小學語文教學;閱讀;四讀教學法;自學能力
新課程強調(diào)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是激發(fā)學生主體性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教學中教給學生閱讀的途徑和方法,可以讓他們學會學習,進而提高自學能力?!奥宰x——研讀——解讀——賞讀”模式,就是遵循閱讀規(guī)律的有效的閱讀的方法。
略讀,即粗略閱讀,瀏覽。略讀是一個對課文初步進行整體感知的過程,學生根據(jù)教師提出的要求,運用已經(jīng)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能力,去感知課文,通過自己的努力,初步讀懂課文,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步驟。以往閱讀教學中的略讀都是學生在家里完成的,缺乏相應的指導,往往流于形式。其實,這一過程完全可以納入到課堂中來,一來可以解決閱讀教學第一課時過松、第二課時過緊的問題;二來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逐步學會閱讀的方法。
為了減少學生在略讀中的盲目性,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可以先提出略讀的一般步驟:(1)讀文,標、畫自然段和不懂的詞;(2)默讀,想想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3)用聯(lián)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4)細讀,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5)根據(jù)教材中的預習提示預習課文;(6)把讀后還不理解的地方作好標記。當然,每篇課文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針對不同課文,還可以提出一些較為淺顯的問題,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如在教學《勞動最有滋味》一課時,除上述六點略讀要求以外,可以讓學生想一想:“作者和家人都參加了哪些勞動,他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再動筆畫畫文中的句子。這樣,學生在邊讀、邊思、邊勾畫中,自然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學生掌握了這種學法,久而久之,自主閱讀能力必然會有提高。
研讀,顧名思義研究著讀,討論著讀。將相鄰的每四名學生分為一個討論小組,把研究、討論的重點放在略讀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上。首先由討論小組各成員把自己標記出的疑難問題提出來,由組長加以整理,相同的只取其一,不同的羅列出來,然后通過邊讀書、邊討論的方法逐一來解決,充分發(fā)揮個人的積極性和群體的智慧,展開合作探究學習,這樣,提高了研讀的成效,達到了釋疑解難的目的。
研讀是通過群體合作與交流實現(xiàn)對課文的深入理解,這是閱讀教學中非常必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學習的集中體現(xiàn),十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如教學《爬山虎的腳》,(1)爬山虎的“腳”長在哪?是什么樣的?(2)爬山虎的“腳”是什么顏色?它的顏色有沒有變化?(3)爬山虎的虎的“腳”是怎么爬的?(4)爬山虎的“腳”如果沒有觸到墻,會怎樣?觸到墻又會怎樣呢?這四個問題基本上把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提了出來,學生經(jīng)過討論學習,基本能夠掌握爬山虎“腳”的這些特點,進而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在學生討論時,教師也要經(jīng)常參與其中進行指導,在學生討論時問一問“你認為他說的對嗎,為什么?”或“請你談一談你的看法”等,邊聽邊具體指導,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學法。
解讀,是把讀書和學生思考、教師講解分析相結(jié)合的過程。之所以稱其為解讀,是因為學生對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真正理解不僅需要教師必要的講解、啟發(fā),也離不開個體充分地讀。“語文教學重在悟”,要在讀中感悟、理解,加深認識。語文新課程標準也強調(diào)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
學生的能力有限,他們對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往往不能準確把握,教師的范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一篇文章,通過教師聲情并茂、富有真情實感地范讀,可以使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情感有一個完整的感知和把握。
另外,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句進行學習,也是深入理解課文的一條有效途徑。很多文章的“文眼”是一字、一詞或一句,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眼”,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如《高大的皂莢樹》一課,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了解皂莢樹的樣子及作用,從中受到助人為樂、舍己為人的思想教育。教學中,教師抓住“高大”一詞做文章。首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后提問:“高大”指什么?”“‘高大’就僅僅指樹長得高大茂盛嗎?”通過讀,學生了解“皂莢樹一年四季給人們提供了很多方便”即:春——遮小雨,夏——擋烈日,秋——供洗手,冬——送溫暖。教師再加以引導:“皂莢樹是如何給我們遮小雨、擋烈日、供洗手、送溫暖的呢?”學生再通過讀課文,了解到皂莢樹春遮小雨——淋己,夏擋烈日——曬己,秋供洗手——熬己,冬送溫暖——燃己。這時教師可進一步追問:“作者寫這些與高大有關(guān)系嗎?”“高大僅僅指樹的外形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漸了解到“高大”不僅是指樹的外形,也是指樹的內(nèi)在,也就是“精神”,由此學生受到了助入為樂、舍己為人的思想教育,更深入地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達到了教學目的。
賞讀,是學生在對課文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欣賞、品味、感悟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選擇課文中最想讀的一段或幾段來讀。這樣,即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了主體作用。在學生有感情朗讀的同時,教師也應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這樣既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更深一層地領(lǐng)悟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逗I小城》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文章,學生在朗讀這篇文章時,為其配以柔和優(yōu)美的鋼琴曲作為背景音樂,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讀起來感情會更充沛。教學《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時,學生經(jīng)反復朗讀達到熟讀成誦以后,教師便出示瀑布圖,并配以飛瀑落下時那驚天動地之聲,學生目睹畫面中的“險峰飛瀑”,耳聞“雷霆之聲”,如臨其境,自然讀出了詩的韻味。
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在一篇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運用略讀——研讀——解讀——賞讀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2019—11—04
G623.23
A
1673-4564(2020)06-0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