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仕文
(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黨中央提出的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偉大方略中,依法治國占有重要地位。法律是社會治理的較為優(yōu)良的選項,古今中外,制定相應法律治理社會的痕跡從未湮滅。愛琴海沿岸孕育的古老文明,兩河流域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以及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都不可或缺的存在法律治理的一席之地。法律制定在上千年的傳承與延續(xù)中,形成了自己的特有法律體系,從大陸法系到英美法系都有各種理念的創(chuàng)制,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在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法律作用的發(fā)揮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是萬能的,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自身制定過程、被人民接受的程度以及公平性等方面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與影響。即使有無數法律思想者提出各種各樣彌補法律不足的優(yōu)秀思想,但是法律自身的局限性卻是固有的,需要我們在制定法律、執(zhí)行法律等方面密切關注法律局限性的客觀表現,總結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克服法律局限性的相關對策。
法律的局限性是法律自身在發(fā)揮調整社會關系功能時表現出的障礙,是法律自身固有的、客觀的規(guī)律。同時,法律又是具體的、一般的、在一定地區(qū)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因此,離開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來探討法律的局限性是不可取的。依據馬克思主義法學者對法律的定義,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主要體現統治階段意志并最終決定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以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的行為規(guī)范。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之一,其局限性的含義應結合我國社會制度及具體實踐做出。筆者認為,在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法律局限性的含義包括法律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以及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法律運行與其他社會調整手段之間的協調等問題。
雖然法律不是萬能的,具有其自身調整社會關系的局限及范圍,但是法律作為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卻具有不可逆轉的現代化發(fā)展趨勢。從法律文化演變的角度來看,法律制定、執(zhí)行以及在社會生活領域中的各種實踐,法律的科學性一直在不斷發(fā)展。因此,在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發(fā)現法律的局限性、探索法律局限性產生的原因、找到克服法律局限性的方法與對策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實現社會治理能力及方式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發(fā)現、探索法律的局限性并不是否定法律在我國社會治理中的功能及作用,相反,其目的是要確保法律更加完善,使法律與其他社會治理手段,例如,黨的方針政策、社會風俗習慣、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公民自治公約之間相互協調。
法律作為社會關系范式之一,具有自己的調整范圍,其并不是萬能的、面面俱到的。調整社會關系的規(guī)范除了法律還包含習慣、道德、自治公約及執(zhí)政黨的政策等?!巴椒ú蛔阋宰孕小?法律規(guī)范作用的發(fā)揮離不開其他社會規(guī)范作用的有效實現。因此,法律并不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唯一規(guī)范。法律作用的范圍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1]這體現出法律調整社會關系范圍的有限性。
法律以文字的形式而存在,法律文本中包含其調整社會關系的內涵。雖然文字在展現法律的意思表示時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自身并不能自動應用于具體案件中,需要依賴法官、檢察官以及其他執(zhí)法主體甚至社會大眾對法律文本的正確解讀與運用。不同社會主體基于不同的立場、理論依據、認識水平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擾,在解釋、適用法律時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的價值衡量都會影響法律參與主體對法律文本的準確理解與適用,表現出法律適用標準的多元化,這是法律基于自身特點所表現出的局限性之一。同時,法律在發(fā)揮作用的時候要求具有明確性,也正是因為法律具有明確性,不能模棱兩可,所以遇到未曾見到的情形,便難以處置,[2]這也體現了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一經制定并生效就會對社會關系產生廣泛規(guī)范作用,其在調整社會關系、廓定人與人之間利益格局的動態(tài)運動中需要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法律制定后在一定時期保持穩(wěn)定,能夠使納入其調整范圍的社會關系產生一定預期。在預見性的基礎上,安排、調整、規(guī)劃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與活動,社會就會有序運轉。同時,由于法律需要具有穩(wěn)定的預期,其在面對變化的、運動的社會關系時,不可避免產生調整方式的僵化傾向,法律規(guī)范僵化性的具體表現是就其特定的形式而言的?,F實中,往往實踐在先,實踐基礎上的經驗總結產生法律制定的土壤,此時法律往往已滯后于實踐。
社會關系的有效調整需要多種規(guī)范手段的共同參與。社會調整規(guī)范除了法律之外還存在傳統、習慣、風俗、規(guī)約、自治約定等,不同規(guī)范在不同的特定范圍內發(fā)揮作用,相互之間存在交叉甚至矛盾區(qū)域。同樣,法律在自身調整范圍甚至特定區(qū)域內發(fā)揮作用,難以避免與特定區(qū)域、特定范圍的其他社會調整規(guī)范之間存在交叉、矛盾的情況,法律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之間存在的矛盾關系會阻滯法律發(fā)揮作用的范圍與力度,集中表現出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本身不是萬能的,“徒法不足以自行”。因此,在解決法律不唯一的問題時,需要對社會調整手段的位階予以排序。筆者認為,法律不唯一的局限屬于思想觀念的范疇,即法律雖然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社會治理手段,但是其它社會調整手段仍具有積極意義。在各種社會治理手段,諸如習慣、習俗、公約等方面,需要重點關注黨的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黨的政策與社會主義法律之間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黨的政策符合社會公共利益并有益于人民時,適時制定法律是必要的。因此,在面對不同的社會調整手段時,需要協調運用,發(fā)揮各自的積極意義,突出黨的政策的價值,同時也會克服法律的滯后局限,而不是“罷黜百家,只尊法律”。
法律以文本作為外在形式的體現,在解釋、適用法律時存在標準不一的局限性,從而降低了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時的價值。但是,解釋法律的方法有多種,例如文理解釋、歷史解釋、立法愿意解釋等等,每種解釋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法律解釋標準多元的問題。筆者認為,要克服法律解釋標準多元的局限,需要我們結合法律在特定時空面對的特定案件而定,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一般常識、常情、常理等價值觀念,運用多種法律解釋方法,在法律與事實之間反復探求以達社會公益,這是克服法律解釋適用標準多元的有效方法之一。
法律的制定是社會實踐發(fā)展的結果,一部優(yōu)良的法律是從社會實踐中汲取營養(yǎng),由有權機關制定并普遍有效的社會規(guī)范。但是社會實踐是不斷變化的,從一定意義上說,自法律制定的那一刻起,其思想價值觀念就已經落后于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只是在社會實踐中并未立即呈現,而使得法律具有被遵循的價值。因此,筆者認為,想要克服法律的滯后性局限,需要我們結合社會實踐的變化,尤其是在堅持社會主義的條件下,關注黨的政策的變化,從黨的政策的具體實施中總結規(guī)律制定法律,提高立法質效,以積極克服法律滯后的困境。
歷史和實踐不斷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黨的政策是符合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因此,在法律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需要我們堅持黨的領導,在黨的政策領導下,協調法律與其他社會調整手段之間的關系,減少法律在實施過程中的阻滯,以減少法律的局限性帶來的不利影響。筆者認為,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理念,需要我們在法律的基礎上,更多關注經過實踐檢驗的黨的政策的作用,自覺在法律實施過程中堅持黨領導下的利益矛盾協調機制,更好解決法律與道德、習慣等其他社會規(guī)范之間的矛盾。
結 語
法律的局限性是法律本身的固有缺陷,屬于客觀規(guī)律的范疇。但是,在面對法律局限性的時候,要堅持黨的領導,找到克服法律局限性的方法與應對措施,以更好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