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敏
河南濮陽縣人民醫(yī)院 濮陽 457100
剖宮產術是有效挽救產婦及胎兒生命的手段之一。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發(fā)生率較高,對產婦的順利恢復產生不利影響[1]。因此,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DVT是剖宮產手術圍術期需要的重點關注之一。選擇2016-05—2018-12間在我院接受剖宮產的60例產婦,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針對性護理對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DVT的效果。
1.1一般資料本組60例產婦年齡23~36歲,剖宮產術后產婦及胎兒各項生命體征正常。排除:(1)合并心、腦、肝、腎或有出血傾向或凝血機制功能障礙等全身性嚴重疾病。(2)胎兒宮內窘迫及妊娠并發(fā)癥。(3)產婦精神狀態(tài)異常、思維障礙等。將2016-05—2017-05間接受剖宮產的30例產婦作為對照組:年齡24~36歲,平均29.50歲。孕周37~40周,平均39.20周。體質量60~82 kg,平均68.30 kg。初產婦11例,經產婦19例。將2017-06—2018-12間接受剖宮產的30例產婦作為觀察組:年齡23~36歲,平均28.77歲。孕周36~40周,平均38.90周。體質量61~84 kg,平均69.27 kg。初產婦12例,經產婦18例。2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圍術期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聯(lián)合針對性護理。
1.2.1 常規(guī)護理 術前做好常規(guī)孕檢。術后予以去枕平臥及心電監(jiān)護 6 h。24 h后協(xié)助產婦在床上坐起和及床邊活動。合理膳食,保持大小便通暢。每日觀察患肢不同部位的圍徑及皮膚色澤、溫度、感覺,做好詳細記錄。必要時遵醫(yī)囑給予低分子肝素。
1.2.2 針對性護理 (1)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孕檢期間了解產婦是否有靜脈血栓史。監(jiān)測產婦凝血與纖溶系統(tǒng)功能。詳細講解剖宮產術后下肢DVT的發(fā)生原因和預防措施。加強與產婦的溝通,了解其內心感受與需求,告知產婦剖宮產流程、術后并發(fā)癥、預后效果等,緩解其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治療,減少發(fā)生下肢DVT的風險。(2)督促產婦及其家屬落實機械性預防措施和建立良好的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減少下肢進行輸液和留置針。予以間歇性氣囊加壓 (IPC)和梯度壓力襪 (GCS)等機械性預防措施[2]。加強巡視,避免產婦自行脫去彈力襪。指導產婦及其家屬完成康復訓練,教會家屬進行下肢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等肌群的按摩方法。禁止產婦術后做大幅度下肢驟然停頓、加速動作。保持飲水量3 000 mL/d左右,以改善產婦的局部血液循環(huán)[3]。
1.3觀察指標(1)下肢DVT發(fā)生率:由超聲醫(yī)生應用多普勒超聲檢查評價。(2)癥狀積分:按皮溫升高、皮膚變化、腫痛、疼痛、淺靜脈擴張等指標的積分統(tǒng)計。每項指標 0~2分,共10分。每項癥狀的分數(shù)累加計算綜合為癥狀積分,評分越高癥狀越重[4]。(3)護理工作滿意度:出院時采用向患者及家屬發(fā)放護理工作滿意調查表進行評估。滿分為100分。>90分為滿意,80~89分為比較滿意,70~79分為中等,<70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率=(滿意+比較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2.1DVT發(fā)生率和癥狀積分觀察組術后DVT的發(fā)生率、癥候積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產婦DVT發(fā)生率和癥狀積分情況
注:組間比較,*P<0.05
2.2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觀察組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17例、比較滿意12例、中等1例,總滿意率為96.67%。對照組分別為14例、11例、5例、1例,總滿意率為83.337%。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我們對30例接受剖宮產手術的產婦,針對下肢DVT的發(fā)病特點,積極開展各項針對性護理干預。通過術前孕檢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及時發(fā)現(xiàn)DVT高危因素和提高產婦及其家屬預防意識。盡量減少下肢輸液和留置留置針、積極督促產婦及其家屬正確使用IPC和GCS等機械性預防措施;同時做好飲食運動指導,促進下肢靜脈血回流等[5],有效降低了下肢DVT的發(fā)生率,提升了護理工作滿意率和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