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卓彬,趙軼峰,楊永江,王曉元,黃迪,任慧敏,李曙光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河北張家口075000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腫瘤,目前是我國發(fā)病率、病死率最高的惡性疾病之一[1]。胃癌患者早期無明顯的典型癥狀,導致多數(shù)患者在就診時已處于疾病中晚期,單純外科手術治療無法獲得生物學意義上的根除,而積極的術后輔助化療則顯得極為重要[2]。隨著研究的不斷進步,新型化療藥物替吉奧逐漸用于胃癌的治療,并表現(xiàn)出較好的療效和安全性[3]。奧沙利鉑是繼順鉑、卡鉑之后的第3代鉑類藥物,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4]。但是,關于兩藥聯(lián)合用于胃癌術后輔助化療的報道仍較少。因此,本研究觀察了替吉奧聯(lián)合奧沙利鉑用于胃癌術后輔助化療的效果,并分析其對凋亡相關因子的影響,以探討其作用機制。
1.1 臨床資料 經(jīng)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選擇2013年6月~2015年12月胃腸腫瘤外科診治的100例胃癌患者。納入標準:①均行胃癌D2根治術,經(jīng)術后病理組織確診為胃癌,分期為Ⅱ期、ⅢA期[5];②已接受胃癌D2淋巴結清掃術,胃R0切除,無殘余腫瘤;③無腹膜、肝臟等遠處轉移情況;④ECOG評分0~2分;⑤年齡18~70歲;⑥術前無放化療及其他抗癌癥治療史;⑦入組前白細胞計數(shù)、肝腎功能等檢查正常;⑧心功能良好,6個月內無心腦血管意外發(fā)作史,冠心病、高血壓等均得到良好控制;⑨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肺、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或嚴重感染;②妊娠期、哺乳期,或研究期間有生育需求;③對研究藥物過敏;④中途失訪。術后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聯(lián)合組、單藥組,每組50例。聯(lián)合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8.76±8.50)歲,BMI(22.71±2.49)kg/m2,腫瘤分期Ⅱ期40例、ⅢA期10例,病灶位于胃竇22例、胃體15例、胃底13例;單藥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59.21±8.04)歲,BMI(22.65±2.70)kg/m2,腫瘤分期Ⅱ期例38、ⅢA期12例,病灶位于胃竇24例、胃體14例、胃底12例;兩組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術后輔助化療方法 聯(lián)合組化療方案:第1天,靜脈滴注注射用奧沙利鉑(規(guī)格50 mg,賽諾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藥,國藥準字J20100064)100 mg/m2;第1~14天,口服替吉奧膠囊(規(guī)格20 mg,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150)40~60 mg,2次/d。單藥組化療方案:第1~14天,口服替吉奧膠囊40~60 mg,2次/d。兩組均以21 d為1個治療周期,連續(xù)治療8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及方法
1.3.1 腫瘤標志物 用藥前后采集空腹靜脈血8 mL,以3 500 r/min離心15 min,收集上層血清液;使用羅氏CobasE601電化學發(fā)光分析儀檢測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25(CA125)、糖類抗原199(CA199)、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TPS),配套試劑盒購自瑞士羅氏公司,按說明書操作。
1.3.2 凋亡相關因子 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促凋亡基因Bax、凋亡抑制基因Bcl-2,試劑盒購自武漢優(yōu)爾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按說明書操作。
1.3.3 不良反應 根據(jù)WHO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分度標準[6],記錄治療期間用藥不良反應。
1.3.4 生存情況 隨訪均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記錄兩組3年內生存情況,計算無病生存率、總生存率。
2.1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 用藥前,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用藥后,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較用藥前均降低(P均<0.05),聯(lián)合組均低于單藥組(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CEA、CA125、CA199、TPS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用藥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P<0.05。
2.2 兩組血清凋亡相關因子Bax、Bcl-2比較 用藥前,兩組血清Bax、Bcl-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用藥后,兩組血清Bax較用藥前均升高而Bcl-2降低(P均<0.05),聯(lián)合組血清Bax高于單藥組而Bcl-2低于單藥組(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Bax、Bcl-2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用藥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聯(lián)合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白細胞減少44%、血小板減少30%、胃腸道反應60%、肝功能損傷26%、腎功能損傷16%、周圍神經(jīng)毒性8%,單藥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白細胞減少40%、血小板減少26%、胃腸道反應46%、肝功能損傷25%、腎功能損傷16%、周圍神經(jīng)毒性8%,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4 兩組生存情況比較 聯(lián)合組3年無病生存率為42%,高于單藥組的22%(P<0.05);聯(lián)合組總生存率52%,高于單藥組的42%,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2年全球有95.1萬新發(fā)病例,由胃癌致死者約72.3萬例,發(fā)病率、病死率分別位居惡性腫瘤的第5位和第3位。我國每年新發(fā)胃癌病例約占全球的40%以上,且有逐年增高的趨勢[7]。較多報道顯示,胃癌的預后與診治的時期關系密切。早期胃癌患者實施內鏡手術便可獲得根治性治療,5年生存率﹥90%;但進展期胃癌患者,即便接受手術治療,5年生存率仍不足30%[8,9]。雖然,近年來我國早期胃癌篩查工作逐漸普及,胃癌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有降低趨勢,但由于人口老齡化、人口基數(shù)大等因素,我國胃癌的疾病負擔仍十分嚴重。
臨床上針對Ⅱ期、ⅢA期胃癌患者首選手術切除治療,但術中可能存在腹腔種植轉移、腫瘤微轉移灶切除不徹底等現(xiàn)象,因此術后積極輔助化療極其重要。目前,對于胃癌的化療仍無“金標準”方案,常用化療方案包括CF方案、ECF方案、XP方案等;在絕大多數(shù)化療方案中均包括氟尿嘧啶或其衍生物,但常用的5-氟尿嘧啶不良反應較多,患者耐受性較差。替吉奧是一種新型口服氟尿嘧啶類抗腫瘤藥物,主要組成包括替加氟、吉美嘧啶和奧替拉西鉀。其中,吉美嘧啶對氟尿嘧啶活化物的降解具有阻滯作用,可增加抗腫瘤效應;而奧替拉西鉀具有保護胃腸黏膜的作用,有助于減少化療過程中胃腸道反應。因此,與傳統(tǒng)的5-氟尿嘧啶相比,替吉奧具有更好的抗腫瘤療效及安全性[10]。近年來,在國外較多的胃癌化療方案中均選擇了使用替吉奧[1,12]。鉑類藥物也是胃癌化療中的常用類型,奧沙利鉑作為第3代鉑類抗腫瘤藥物,主要通過在DNA上直接發(fā)揮作用,并與DNA鏈上的G共價鍵結合,發(fā)揮細胞毒性,產生抗腫瘤效果;與順鉑、卡鉑相比,奧沙利鉑引起的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最輕[13]。Nagase等[14]的一項基礎研究顯示,與單用替吉奧相比,替吉奧聯(lián)合奧沙利鉑在胃癌異種抑制瘤模型中具有較好的抗腫瘤活性,可能適用于胃癌患者的治療。
在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不僅涉及腫瘤細胞增殖,也與腫瘤凋亡相關因子關系密切。Bax、Bcl-2屬于同一家族基因,均為腫瘤凋亡相關因子。Bal-2是凋亡抑制基因,可通過對細胞凋亡產生阻礙作用,促進細胞增殖,延長細胞壽命,發(fā)揮促腫瘤生成作用;而Bax可直接加速細胞凋亡,在一定程度上對Bal-2的抑制凋亡作用有拮抗作用,抑制細胞增殖[15]。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替吉奧單藥比較,使用替吉奧聯(lián)合奧沙利鉑患者血清Bax水平升高程度和Bcl-2的降低程度更明顯,且腫瘤標志物CEA、CA125、CA199、TPS的降低程度也更明顯。這提示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可明顯提高抗腫瘤活性,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可能具有相互協(xié)同效應;且本研究中聯(lián)合用藥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表明安全性較好。但在隨訪結果中,聯(lián)合組3年內無病生存率高于單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雖然聯(lián)合組3年總生存率高于單藥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聯(lián)合用藥并未明顯改善患者生存情況,可能與患者均處于胃癌中晚期有關。因此,今后臨床上仍需提高胃癌早期篩查率,便于患者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接受治療。而本研究樣本選擇方面僅納入了Ⅱ期、ⅢA期的患者,由于時間限制僅隨訪了3年,對于該化療方案在其他腫瘤分期中的療效及遠期生存率仍需繼續(xù)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