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毅勇 付芳(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6;.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科技學院 南昌 330006)
龔廷賢(1538―1635),明代旴江流域著名醫(yī)家,其醫(yī)術高明,行醫(yī)60 余載,救人無數(shù),被譽稱“醫(yī)林狀元”,乃古代江西十大名醫(yī)之一[1]。他師承醫(yī)學名流,取法金元大家,勤于著書立說,主要著作有《壽世保元》《濟世全書》《萬病回春》《魯府禁方》等[2]。筆者通過對其著作及文獻資料的研究,歸納其艾灸學術思想如下。
龔廷賢認為艾灸前醫(yī)生和患者都應做好充分的準備。艾灸時醫(yī)者取穴要準,分寸得當,“取本人男左女右手中指,相屈如環(huán)?!被颊咭浞峙浜厢t(yī)生,姿勢要“平正四體”,指出坐、臥、立等體位均可,但要自然放松,不得拳縮。“若坐臥立,并不得拳縮,坐點則坐灸,臥點則臥灸,立點則立灸?!庇种赋鋈舭牟划?,則“徒壞好肉矣”。龔氏強調施灸時要注意操作先后順序,“先陽后陰,先上后下,先多后少,先左后右,宜審用之?!卑牡拇笮鶕?jù)病人、病情等具體情況而定,“小兒及體弱者如麥大。”對于久灸不愈的,適當增加艾炷的大小,但頭部和四肢仍應適當減小。艾與施灸部位間距把握在三分之間,太近則灼傷皮肉,“若不及三分,使火氣不得達。”為防艾炷掉落,可灸前以蒜切片擦施灸部位,用蒜汁吸附艾炷,“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后安艾,不然則動止之間,其艾必落矣?!保?]
艾灸取材于艾,但在古代醫(yī)生并不在市場中買艾,多為醫(yī)生自己采摘艾葉,曬干研磨而成艾絨。對于應采摘怎樣的艾葉,龔氏在其著作中多處提及“端午午時采(艾)”,認為此時采的艾質量最好。我國在很多地方均有端午家門口掛艾的風俗,認為端午艾能驅趕鬼邪。筆者認為,這一習俗和龔氏的認識有相通之處。端午時節(jié),艾葉生長最為茂盛,味道最為芳香,故此時采摘的艾葉藥性最為純正。此外,龔氏特別重視艾灸的時辰,指出若是恰逢午后未時,“氣盛不可下火,并失饑傷飽,憂愁恐怒,怒罵喜笑,天陰下雨,風雷閃電,并皆忌之。”病患酒后,過饑過飽,情緒亢奮或低沉,雷雨電閃,均忌諱施灸[3]。古時取火多以樹木枝葉、稻草、竹等物,龔氏認為用不同材質所產生的火去點燃艾灸,對艾灸效果是有影響的,“古忌松柏枳橘榆桑棗竹八木,切宜避之”建議用清麻油點燈,這種論述可能跟古時條件限制和思想局限性有關,今未見有此論述者。
今取穴多見骨度分寸、體表解剖標志定位等方法,龔氏臨床辯證選穴,就地取材,靈活的應用各種取穴方法。例如取穴命門,“用篾二條,自地至臍心截斷,令患人平立取之,取向后自地比至脊盡處是穴。”取膏肓穴,“令病患兩手交在兩膊上,則膊骨開,以手指揣摸第四椎骨下,兩旁各開三寸,四肋三間之中,按之酸痛是穴。”這些取穴方法借助身旁道具或肢體動作來度量人體身上的長度,保證了取穴的準確性,在今天仍然有較大的參考價值。關于龔氏艾灸治病相關闡述多體現(xiàn)在《壽世保元·灸諸病法》中,從文中可以看到龔氏艾灸處方配穴非常簡潔,選穴少而精,大部分病癥選穴3~-5 穴,有的僅用單穴,多也不過7~8 穴。如中風之中血脈者,選頰車、聽會、地倉及阿是穴等4 穴,中腑者選百會、曲池、肩髃、足三里、風市及絕骨等6 穴,中臟者選風池、百會、曲池、大椎、肩井、足三里及間使等7 穴;在治療痞塊、吐瀉、骨蒸、黃疸及脫肛等病證僅用2~3 穴;治療呃逆、癲癇、霍亂、瘧及牙痛等均用了單穴。龔氏針灸臨床除了大量應用十四經穴外,也靈活應用經外奇穴,還積累了許多經驗用穴,認為用奇穴、經驗用穴治病有奇效。如“論婦人月家得此,不時舉發(fā),手足攣拳,束如雞爪疼痛,取左右膝骨兩旁,各有一個小窩,共四穴,俗謂之鬼眼,各灸三壯?!保?]此即為經外奇穴;又如治癲癇“以兩手并兩足大拇指,用軟繩急縛之,灸三壯,要四處著艾,半在肉,半在甲,要四處盡燒?!保?]此即為經驗用穴。
龔氏著作中所錄艾灸操作方法豐富,治療病種廣泛,僅《壽世保元》中記載艾灸治療的病、證就多達66 種。縱觀龔氏艾灸治病,會發(fā)現(xiàn)其擅長用艾炷直接灸,且要求灸至“瘡發(fā)”,即今天所謂的瘢痕灸,認為艾灸發(fā)瘡是直接灸效果的根本,其《壽世保元》云:“著艾火后,須要瘡發(fā),所患即瘥,不得瘡發(fā),其疾不愈。”現(xiàn)代醫(yī)學也證實,瘢痕灸能激發(fā)機體的免疫力,使機體防衛(wèi)能力增強。除了善用艾炷直接灸外,龔氏還廣泛地應用隔物灸,認為隔物灸可以借助它物來擴充艾灸的作用范圍,如治療四肢厥冷真陰證,龔氏即采用了隔姜灸;治療霍亂,腹中尚溫,即用隔鹽灸。除常見的隔鹽灸、隔姜灸,其還創(chuàng)新性地將藕節(jié)、巴豆、芹菜根等作為隔灸材料進行施灸,豐富了隔物灸的內涵和治療作用。
龔氏善用艾灸治療疾病,遵循古法而不拘泥古方,常輔于其它外治法,以增強艾灸療效。如《魯府禁方》提到龔氏治療痰厥昏迷,先用皂角、細辛等分為末,用少許吹入鼻內,再行灸法,此即輔于吹鼻法[4];《萬病回春》記載,以乳香、沒藥、桃柳枝、木鱉子、麝香、杏仁及黃丹等藥制做成膏藥,貼于肚臍上,借助藥物辛香溫熱走竄之藥性以代艾灸,此即輔于貼臍法[5];《壽世保元》提到,治鼻血不止,取大紙一張,折疊于多層,用水打濕內層,置頂中用燙斗熨至紙干,立止,此即輔于熨法;《壽世保元》記載,治赤白汗斑,先用針刺,使之血出,再灸俠白穴[3],此即輔于刺絡法。
未病先防的理念,最早見《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隨著人們對養(yǎng)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大,“治未病”的理念越深入人心。艾灸因取材簡單,易于操作,療效顯著,被廣泛的應用于養(yǎng)生保健中。龔氏艾灸養(yǎng)生獨創(chuàng)臍灸法,在《壽世保元》中記錄了其“太乙真人熏臍法”“麝香、龍骨、虎骨、蛇骨、附子、南木香、雄黃、朱砂、乳香、沒藥、丁香、胡椒、夜明砂、五靈脂、小茴、兩頭尖、青鹽上各等分,共為末,入臍中,用艾灸之”。其認為肚臍乃生命之根蒂,是臟腑與外界聯(lián)系的紐帶,灸之能扶正祛邪,延年益壽。其在《萬病回春》亦記載了“熏臍秘方”,以沒藥、煅鼠糞、青鹽、兩頭尖、川續(xù)斷、麝香等藥共為末入臍艾灸,指出能延緩衰老,培本延年。
龔廷賢出生于中醫(yī)世家,其艾灸學術思想既秉承家學,又傳承《內經》等經典古義,還有個人臨證經驗發(fā)揮,對后世影響深遠,為艾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作出了貢獻。其相關著作較多,產出高,流傳深遠,文獻價值大。龔氏艾灸操作注重細節(jié),施灸順序、艾灸取材均有講究,其關于艾灸“瘡發(fā)”的理論,被后人總結發(fā)展成了瘢痕灸,至今仍指導著艾灸臨床;龔氏將熏臍法應用于養(yǎng)生保健,極具有特色,值得推廣;其辨證選穴精簡,靈活應用中醫(yī)外治法,相關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進一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