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占成,王增濤,王利靜,王超夢,楊 帆
河南省禹州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河南許昌 461670
酵母菌是從患者標本中分離出來的最常見的真菌。通常,醫(yī)生可以根據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送檢標本類型,判斷患者是否感染酵母菌。但這種臨床診斷取決于病原學檢驗的準確性,標本的類型,以及陽性標本的數量以及菌落的數量等。作為廣泛存在于多種蔬菜、水果、植物分泌物等有機物中的酵母菌[1],角膜假絲酵母菌是一種可引起侵襲性真菌感染的罕見病原菌[2]。角膜假絲酵母菌能在高糖培養(yǎng)基中利用葡萄糖、蔗糖、麥芽糖、半乳糖等糖類進行生長,產生子囊孢子進行繁殖[3]。有報道稱,巴西里約熱內盧一家腫瘤醫(yī)院曾暴發(fā)24例角膜假絲酵母菌感染的患者,幾乎所有患者曾接受過侵入性醫(yī)療設備的治療,如中樞或者外周靜脈導管[4]。有研究結果顯示,角膜假絲酵母菌的感染,能導致低體質量新生兒發(fā)生顱內腦室炎[5],以及靜脈注射毒品濫用者發(fā)生心內膜炎[6]。本文報道的角膜假絲酵母菌感染病例為1例極低體質量的早產兒,現(xiàn)將診治過程報道如下。
患兒,女,出生后11 min?;純?018年6月5日13:15出生,孕32周剖宮產娩出,出生體質量900 g。娩出后患兒出現(xiàn)發(fā)紺,口周及四肢明顯,伴有輕微呻吟、寒戰(zhàn)、下頜震顫,有氣促、口吐泡沫的癥狀,無鼻塞,無流涕,無水腫、黃疸,無抽搐、昏迷,無發(fā)熱及皮疹,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產兒、極低體質量兒”收住禹州市人民醫(yī)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NICU)。體格檢查:體溫36.8 ℃,脈搏148次/分鐘,呼吸46次/分鐘,血壓70/38 mm Hg。呼吸節(jié)律不規(guī)整,呼吸動度不一致,三凹征陽性,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輕微濕啰音。心前區(qū)無隆起,心尖搏動位于左鎖骨中線第五肋間,無彌散、無震顫,心界不大,心律齊,心音有力,未聞及雜音。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5.59×109/L,嗜中性粒細胞百分比49.5%,淋巴細胞百分比42.4%,血紅蛋白169 g/L,紅細胞計數4.27×1012/L,血小板計數187×109/L;鈣離子濃度(Ca2+)2.09 mmol/L,鈉離子濃度(Na+)145.9 mmol/L,鉀離子濃度(K+)6.39 mmol/L,氯離子濃度(Cl-)108.0 mmol/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64 U/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14 U/L,總膽紅素(TBIL)84.9 μmol/L,直接膽紅素(DBIL)9.5 μmol/L,間接膽紅素(IBIL)75.4 μmol/L,C反應蛋白(CRP)14.2 mg/L?;純?月3日體溫不穩(wěn)定,血小板計數偏低,臨床診斷為疑似感染;7月5日、8日、10日分別送檢3瓶血培養(yǎng)標本,自動培養(yǎng)24 h均報陽,經培養(yǎng)鑒定結果為角膜假絲酵母菌。
2.1菌落形態(tài) 用無菌注射器將自動培養(yǎng)報陽的血液標本接種于血平板培養(yǎng)基和麥康凱平板培養(yǎng)基上,35 ℃孵育48 h,在血平板上呈白色乳酪樣、濕潤菌落,中等大小、邊緣整齊;在麥康凱平板上不生長。挑取菌落涂片,革蘭染色為陽性,可見卵圓形的孢子,孢子直徑3~6 μm。
2.2全自動快速微生物質譜檢測系統(tǒng) 由于患兒病情危重且血液中檢出真菌,本實驗室使用的“DL-96細菌測定系統(tǒng)”數據庫有限,7月12日將該菌株送河南省人民醫(yī)院微生物室,用Autof ms1000鑒定,7月16日反饋信息,鑒定結果為“角膜假絲酵母菌”。
2.3藥敏試驗 本實驗室采用“DL-96細菌測定系統(tǒng)”真菌藥敏測試板DL-96FUNGUS對菌株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對兩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胞嘧啶、氟康唑均敏感。
2.4檢驗操作 血標本采集、轉運,自動培養(yǎng),真菌分離、鑒定,結果報告及廢物處置均嚴格按照國家衛(wèi)生行業(yè)相關標準及《臨床檢驗標準操作規(guī)程》操作[7]。
根據上述培養(yǎng)結果和患兒臨床表現(xiàn),判定患兒是由角膜假絲酵母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根據藥敏結果,臨床選用氟康唑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抗真菌治療5 d。由于患兒體質較差,家屬要求轉上級醫(yī)院鄭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治療。1個月后對患兒隨訪,上級醫(yī)院經用氟康唑治療,患兒康復痊愈出院。1年后對患兒隨訪,患兒發(fā)育正常,身體健康。
酵母菌可存在于水果、蔬菜及其他植物中,主要存在于潮濕的環(huán)境中,在自然界廣泛分布。部分菌種作為正常的定植菌存在于動物以及人體表面或身體內部[8-9]。酵母菌被認為是條件致病菌,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正常菌群失調是其侵入機體的主要原因,如早產兒、艾滋病患者及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屬于易感人群[10-11]。盧巖等[12]在對29例新生兒角膜假絲酵母菌感染的病例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早產兒是酵母菌屬感染的高危人群,該病例與之相符合。預防新生兒角膜假絲酵母菌感染,首先要加強新生兒NICU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學監(jiān)測;提高醫(yī)護人員接觸患兒前的“手衛(wèi)生”依從性;提高臨床微生物病原學檢測的診斷能力,加強對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減少新生兒廣譜抗菌藥物的使用。微生物學檢驗人員要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密切與臨床溝通,使用先進檢測技術,快速、準確地為臨床提供病原學診斷結果。臨床應根據相關操作規(guī)范送檢血標本進行培養(yǎng),為感染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13]。同時,臨床應盡量避免一些易感因素,降低角膜假絲酵母菌感染概率。本文報道的病例為可能出現(xiàn)的新生兒角膜假絲酵母菌感染診療提供了參考依據和有效的治療手段,有助于快速鑒別患兒病因,并及時進行診療,提高患兒存活率。同時本研究提示,全自動快速微生物質譜檢測系統(tǒng)與藥敏試驗相結合檢測準確性較高,對于今后類似的罕見病原菌感染疾病的快速診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