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國內外已有的教科書價值觀研究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從歷時層面來看,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經(jīng)歷了形成期、起步發(fā)展期、快速發(fā)展期、多元發(fā)展期等階段;從共時層面來看,每個時期的研究有不同的重點和特色。文獻梳理還發(fā)現(xiàn):教科書價值觀研究經(jīng)歷了從宏觀到微觀、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等轉型,呈現(xiàn)多層次、多格局、交叉等特點。雖然該領域已有不少成果,但還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全面比較同一學科的中學、小學不同學段教科書的價值觀研究還未形成;第二,關于語文、社會、歷史等文科教科書的價值觀研究很多,而有關理科教科書的研究比較零星,其系統(tǒng)性有待加強;第三,不少研究針對的是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對其他出版社的教科書關注尚需提升??梢灶A見,未來的教科書價值觀研究會呈進一步擴大態(tài)勢,并將展現(xiàn)新的格局和特點。
關鍵詞: 教科書;教材;價值觀;研究綜述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項目“我國大、中、小學英語教材中的價值觀研究:一個亟待審視的領域”(項目編號:GD20CJY5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謝賽,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外語系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一、研究緣起與意義
價值觀教育是全面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不少學者認為,教科書應始終把握“立德樹人”的主旋律,牢牢占據(jù)“熏陶學生心靈,鑄就學生靈魂”之主陣地的地位。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把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guī)劃,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教科書體系,推動核心價值觀進教科書、進課堂。[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載新華網(wǎng):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820.htm,最后登錄日期:2017年11月23日。]黨的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關于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始終明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也再次重申了價值觀對學生的引領作用。
在國家大力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背景下,分析教科書中的價值觀問題十分必要。對學校教科書價值觀問題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和研究并得出真實可靠的結論,不僅能為英語教科書編纂者在編排或修訂教科書中的價值觀內容時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讓價值觀在教科書中的滲透更科學合理;也能為一線英語教師在價值觀教學時帶來思考,從而協(xié)助其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還能為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提供決策咨詢以及為英語教科書研究部門提供研究參考。
二、教科書價值觀研究綜述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教科書價值觀的研究進行仔細梳理與深入分析后發(fā)現(xiàn),該領域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并經(jīng)歷了多個發(fā)展階段。
1.形成期與起步發(fā)展期:20世紀60—70年代
1965年,美國學者解福(J. Schaefer)對美國學校近百本教科書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教科書刻意宣揚社會的各種優(yōu)越,淡化社會諸多問題或沖突,致力于向學生灌輸特定的政治準則與觀念,并號召學生為此而努力奮斗。[黃育馥:《人與社會:社會化問題在美國》,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200頁。]解福的研究不再把教科書看作單純的知識傳播媒介,開始挖掘教科書的政治意義,開拓了“國家通過教科書進行意識形態(tài)控制”這一研究領域的先河,標志著教科書價值觀研究的形成。
20世紀70年代起,教科書價值觀研究進入起步發(fā)展期,相關研究開始增多。1971年,由英國課程專家楊(M. F. D. Young)主編出版的《知識和控制:教育社會學的新方向》一書,開始把研究者的視野集中在課程(學校教科書)知識的控制、管理、權力分配等問題上,課程知識被看成社會控制的手段之一。楊提出,只有反映了社會優(yōu)勢團體或統(tǒng)治階層利益的知識才會被選進教科書,這導致了課程知識的差異和階層化。[Young, M. F. D.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urricula as Socially Organized Knowledge[A]. In M. F. D. Young (Ed.), Knowledge and Control[C]. London: Collier-Macmillan Publishers, 1971: 19-46. ]此著作的誕生讓教科書價值觀研究吸引了更多的關注。
與楊在宏觀層面的研究相比,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剖析課程的美國課程批判專家艾普爾(M. W. Apple)著手微觀,通過對社會科(social studies)教科書內容進行案例分析,揭示了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霸權和權力在教科書知識選擇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揭示,教科書對種族、失業(yè)、貧富差距、槍支管制等問題的規(guī)避淡化了社會沖突與對立,渲染出秩序良好、高度理想化的社會。[Apple, M. W. 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the Nature of Conflict[J]. Interchange, 1971, 2(4): 27-40.]另外,艾普爾還建立了一個基于“誰”(誰的知識、由誰選擇)、“為什么”(為什么這樣選擇)、“怎樣”(怎樣呈現(xiàn)這些被選的知識)共9個維度的教科書意識形態(tài)分析框架。[Apple, M. W. Making Curriculum Problematic[J]. The Review of Education, 1976, 2(1): 52-68.]
與艾普爾類似,弗雷澤和撒德科(N. Frazier & M. Sadker)也提出了一個剖析教科書意識形態(tài)的六維度框架:(1)內容是否對弱勢群體(例如少數(shù)族群、貧困人群)視而不見;(2)內容是否表現(xiàn)了刻板印象;(3)是否只從主流視角選擇內容而忽視了其他;(4)內容呈現(xiàn)是否不真實;(5)是否只呈現(xiàn)片段內容而非全部內容;內容是孤立地呈現(xiàn)還是有聯(lián)系地呈現(xiàn);(6)內容呈現(xiàn)的語言是否體現(xiàn)了社群、地域、性別等因素。[傅建明:《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第25頁。]上述框架對后來各國學者分析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教科書有很大的幫助。
安榮(J. Anyon)通過對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不同社會群體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其擔當?shù)纳鐣δ艿冗M行分析,認為只有在社會上占主流或統(tǒng)治地位的群體的觀點才會被選進教科書,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折射出的是統(tǒng)治集團的利益和價值觀,反映了國家對價值觀的控制。[Anyon, J. Ideology and Unites States History Textbook[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79, 49(3): 361-386.]安榮、弗雷澤和撒德科、艾普爾等人的成果為后來的教科書價值觀微觀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示。
20世紀70年代還見證了教科書性別研究之風的發(fā)展。例如,特雷科(J. L. Trecker)[Trecker, J. L. Women in US History High School Textbook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973, 19(1): 133-139.]、弗雷澤和撒德科(N. Frazier & M. Sadker)[Trecker, J. L. Women in US History High School Textbook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973, 19(1): 133-139.]分別對美國高中和小學歷史教科書進行了分析,得出了這些教科書中“性別偏見”的一致結論:女性附屬于男性,英雄女性形象少,女性對男性權威畢恭畢敬等。歐唐奈(R. W. O Donnell)對美國40余種小學社會科教科書進行分析后,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女性從事服務性職業(yè)或留在家里相夫教子,男性聲望大、收入高、責任心強等。[曾天山:《論教材文化中的性別偏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第34-39頁。]
總而言之,20世紀70年代的研究者以來自歐美國家為主,他們的研究成果影響至今,對當今學者分析學校教科書中的價值觀有著重要參考價值,例如基于教科書分析框架進行研究,要重點關注教科書中有哪些人物和社會團體,哪些人物和團體被塑造成主流,哪些被忽略,教科書中發(fā)生的重要事件有哪些,體現(xiàn)了誰的利益等。
2.快速發(fā)展期:20世紀80—90年代
從20世紀80年代起,教科書價值觀研究的內容開始朝深層次發(fā)展,研究對象更多樣,研究隊伍也逐漸壯大,這標志著該領域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期。
在該階段,教科書性別研究得到了進一步充實,西方不同國家學者陸續(xù)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瓦克和巴通(S. Walker & L. Barton)通過四維度分析框架對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剖析:(1)是否傳遞了性別分化的信息;(2)是否強化了女性在家庭方面的職責;(3)是否合法化了職業(yè)的隔離與女性在勞力上的地位;(4)是否提示了女性在公共生活方面的角色。瓦克和巴通認為,女性角色在教科書的呈現(xiàn)中經(jīng)?!氨粍h去、被忽視、被成見化以及被扭曲”。[Walker, S., & Barton, L. Gender, Class and Education[M]. Sussex: Falmer Press, 1983: 11.]凱莉和倪倫(G. P. Kelly & A. S. Nihlen)同樣對教科書性別歧視問題進行了專門討論,認為美國學校教科書把“女性弱于男性”塑造成理所當然,這加重了社會生活中“女性地位低下”的現(xiàn)象。[Kelly, G. P., & Nihlen, A. S. Schooling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Patriarchy: Unequal Workloads, Unequal Rewards[A]. In M. W. Apple (Ed.), Cultural and Economic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C].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78-82.]與此類似,薩瑟蘭(M. B. Sutherland)也深刻揭示了英國學校教科書中“男女有別”的性別偏見問題。[Sutherland, M. B. Sex Bias in Educa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1: 186.]
20世紀80年代還有一些對不同國家教科書中的性別問題進行深入比較的研究。例如,鄧馬珂(F. L. Denmark)比較了法國、西班牙、瑞典、蘇聯(lián)、羅馬尼亞五國的一年級教科書,發(fā)現(xiàn)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性別偏見差異問題:除瑞典外,其他國家的教科書中男性形象的數(shù)量均多于女性,把男性塑造成非家庭角色的國家要遠多過把男性塑造成家庭角色的國家。[曾天山:《論教材文化中的性別偏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第34-39頁。]
除研究內容朝縱深發(fā)展外,該階段的研究對象也開始擴大到不同學科教科書之中。例如,司立特和葛藍特(C. E. Sleeter & C. A. Grant)對1980—1988年間美國1—8年級的社會、閱讀與語言藝術、科學、數(shù)學共四門學科的教科書(47本),從配圖、主題、人物、語言、故事線、綜合分析六個維度進行了探究,揭示了教科書中傳遞的特定種族觀、階級觀及性別觀:與對白人、男性、中產(chǎn)階級等濃墨重彩的描述相比,教科書對有色人種、女性(尤其是有色人種女性)、窮人、殘疾人的敘述只是輕描淡寫。[Sleeter, C. E., & Grant, C. A. Race, Class, Gender, and Disability in Current Textbook[A]. In M. W. Apple & L. K. Christian-Smith (Eds.), The Politics of the Textbook[C]. New York: Routledge, Chapman & Hall, 1991: 78-110.]此時,雖然被分析的學科群在擴大,但針對文科教科書的研究一直占據(jù)著絕對主導的地位。
在國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學者開始關注教科書價值觀問題,代表人物有陳伯璋、歐用生和黃政杰。陳伯璋從“社會分工、政治權力運作與分配、文化資本”三個角度分析了教科書知識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即教科書知識反映了既得利益者的價值觀,包含價值沖突與對立,受社會權力結構與國家的控制。[陳伯璋:《意識形態(tài)與教育》,臺灣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5-7頁。]同時,他還借用阿普爾九維度教科書意識形態(tài)分析框架,分析了我國臺灣高中的兩套教科書。與陳伯璋不同,歐用生則通過自己構建的“3(政治、經(jīng)濟、文化)×3(階級、種族、性別)”多因素交叉的教科書意識形態(tài)分析矩陣,對臺灣小學社會科教科書進行了研究。此外,歐用生還探討了教科書中的性別問題,認為我國臺灣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帶有明顯的性別歧視。[歐用生:《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臺灣文景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頁。]另一學者黃政杰對臺灣地區(qū)小學1—6年級的《生活與倫理》教科書內容進行了剖析,認為隱藏在其中的主要價值觀涉及女性角色偏狹、對“學而優(yōu)則仕”的崇尚、國家英雄主義、內容“重過去輕現(xiàn)在”“精英至上”等。[黃政杰:《教育理想的追求》,臺灣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112-123頁。]可以說,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的這些研究建基于西方已有成果之上。
大陸學者對教科書價值觀的研究比臺灣地區(qū)起步稍晚,大致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有吳康寧、吳永軍等。吳康寧認為教科書是價值觀念的載體,并提出了“課程的價值認可”與“課程的價值賦予”兩個概念?!罢n程的價值認可”指課程知識要經(jīng)過社會主導價值觀的“過濾”,才能進入學校課程;“課程的價值賦予”指課程知識“注入”特定的價值信息,從而使課程內容具有相應的觀念傾向。[吳康寧:《教育社會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330頁。]
作為對吳康寧研究成果的佐證,吳永軍以“2(人物類、目標類)×2(整套、片段)×3(縱向、橫向、點分析)”矩陣,作為教科書價值觀分析框架,對我國1949年以來的三套初中歷史教科書進行了分析,認為這些教科書傳遞的價值觀包括皇權崇拜、尊重知識與人才,忽視了諸如工商人士及少數(shù)民族在內的部分群體等。他還通過自擬的價值觀分析類目量表,從選文依據(jù)、文章體裁、作者、編排、內容政治觀、內容德育觀等方面比較了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的初中語文教科書價值觀。[吳永軍:《課程社會學》,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180頁。]
3.多元發(fā)展期:21世紀至今
進入21世紀后,歐美以外國家和地區(qū)研究者的大量涌入讓研究規(guī)模持續(xù)攀升,不僅研究對象更廣、研究隊伍更多元,研究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也有了顯著提升。
這一時期,傳統(tǒng)的針對語文、歷史、社會等教科書的價值觀研究保持增長勢頭,研究成果數(shù)量持續(xù)增加。例如,借助自建的分析框架作為研究工具,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傅建明[傅建明:《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第I-IV頁。]與何文勝[何文勝:《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教科書的價值取向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7卷S1期,第156-162頁。]分別對人教版小學和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價值觀內容及其呈現(xiàn)方式進行了分析。阿凱馬克(G. Akkaymak)探討了土耳其小學四、五年級社會科教科書受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程度。[Akkaymak, G. Neoliberal Ideology in Primary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in Turkey[J]. Journal for Critical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 2015, 12(3): 282-308.]薩瓦賽德和沃提普卡(S. Sarvarzade & C. M. Wotipka)論述了阿富汗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性別呈現(xiàn)問題。[Sarvarzade, S., & Wotipka, C. M. The Rise, Removal, and Return of Women: Gender Representations in Primary-Level Textbooks in Afghanistan[J].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17, 53(4): 578-599.]佐伊道兄弟(J. Zajda & R. Zajda)[Zajda, J., & Zajda, R. Globalisation, Ide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School Textbooks: Russia[J].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12, 30(3): 67-78.]和阿卜道(E. D. Abdou)[Abdou, E. D. “Confused by Multiple Deities, Ancient Egyptians Embraced Monotheism”: Analysing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Inclusion in Egyptian History Textbooks[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16, 48(2): 226-251.]則分別闡述了俄羅斯和埃及歷史教科書中傳遞的諸如愛國主義、國家身份或宗教偏見等價值觀問題。
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針對英語、政治、經(jīng)濟等其他文科類教科書的價值觀研究陸續(xù)出現(xiàn)。例如,張園園通過自建的分析框架,對人教版初中英語教科書的教學目標、話題、對話與閱讀文章、插圖、人物等進行了價值觀文本分析,并提出了教學建議。[張園園:《初中英語教科書價值取向分析——以人教版(2012年版)為例》,杭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第II頁。]嚴瑾將初中和高中政治教科書的考察、理論分析,與中學政治教學現(xiàn)狀的反思和對策的探尋等相結合,在深入探究“價值觀與中學政治教科書的有機結合”這一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嚴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學思想政治教材的思考》,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II頁。]維納勒和茜恩(K. Vinall & J. Shin)論述了韓國初中英語教科書中“民族化與國際化的平衡”這一價值觀問題。[Vinall, K., & Shin, J.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urist Gaze in English Textbooks in South Korea: Exploring the Tensions between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Nationalisation[J].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2019, 32(2): 173-190.]霍爾特等人(G. F. Gorter, H. T. A. Amsing & J. J. H. Dekker)則對荷蘭中學經(jīng)濟科教科書中的相關價值觀問題進行了闡述。[Gorter, G. F., Amsing H. T. A., & Dekker J. J. H. Dutch Economic Textbooks in the 1970s: Raising the Status of a New Secondary School Type by Means of Mathematical Abstrac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Memory and Society, 2016, 8(2): 83-106.]
值得一提的是,此階段國內還涌現(xiàn)了小部分針對化學、地理等理科教科書的價值觀研究成果。例如,趙麗峰通過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書的編寫指導思想與依據(jù)、內容結構和構成、欄目設置、課文等,探討了高中地理教科書的價值觀。[趙麗峰:《高中人文地理教科書價值取向的比較研究——以人教版兩套教科書為例》,山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III-IV頁。]吳莉莉以人教版和山東科技版的高中化學必修教科書為對象,分析了兩版教科書在價值觀方面的差異。[吳莉莉:《兩版高中化學必修教科書中實驗教材價值取向的比較研究》,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I頁。]雖然文理有別,但文、理兩類教科書價值觀研究“多元共存”的局面無疑擴充了該領域研究對象的范圍。
就具體內容而言,此階段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長足進步。在深度上,不少學者把教科書中蘊含的部分價值觀單獨提取出來進行探討。例如,李真聚焦于“中西文化”價值觀,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教科書的選文內容作為文本,討論了中、西文化價值觀在該套教科書選文中的分布是否合理。[李真:《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的文化價值觀研究——基于克氏文化價值取向模式》, 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第I-II頁。]賀子玲以人教版小學、初中和高中語文教科書為對象,分析了教科書中體現(xiàn)“孝文化”價值觀的選文的編排、內容、課后習題以及教學過程等。[賀子玲:《人教版語文教材“孝文化”選文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第I頁。]逄超以人教版八套小學語文教科書為對象,對其所蘊含的“和諧文化”價值觀進行了文本剖析。[逄超:《八套小學語文教科書和諧文化取向研究》,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I-II頁。 ]上述研究的一個共性是借助定性分析和定量統(tǒng)計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自編或他編的分析框架進行闡述。
除此之外,比較不同版本或不同國家與地區(qū)教科書的價值觀研究,在該階段也較以往有了數(shù)量提升,這說明研究的廣度得到了拓展。例如,劉飛對比了人教社1951年版和2001年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分析了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價值觀分布特點及其發(fā)展變化,并就教科書價值觀如何體現(xiàn)社會的發(fā)展需求給出了建議。[劉飛:《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的比較研究——基于人教社第一套與第十套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對比分析》,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I-II頁。 ]馬陽先通過定性的方法,對北師大版和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教科書必修模塊閱讀材料中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因素進行了對比,再將閱讀材料的主題分類,用定量的方法計算出各種文化所占比例,最后對文化價值觀教學和教科書修訂提出了建議。[馬陽:《譯林版牛津與北師大版高中英語教材文化導向對比分析》,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I頁。]
在不同國家與地區(qū)的教科書比較研究方面,吳張僑采用內容分析法和批評性語篇分析法,在對中美兩本高級漢語教科書中的價值觀內容進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實證研究后發(fā)現(xiàn):美國的高級漢語教科書全面?zhèn)鞑チ嗣绹蛭鞣剿淼膬r值觀,而中國本土高級漢語教科書的價值觀傳播力度不夠。[吳張僑:《中美漢語教材中價值觀因素的對比分析——以〈現(xiàn)代漢語高級教程〉和〈事事關心〉為例》,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第I頁。]王燕娜辨析了大陸和臺灣地區(qū)小學語文教科書的選文在“體裁年代、場域文化、性別角色以及主題特色”四個方面呈現(xiàn)出來的價值觀,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設想。[王燕娜:《大陸與臺灣小學語文教科書選文的價值取向比較研究——以大陸人教版和臺灣翰林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I頁。]克勞福德(K. Crawford)就“二戰(zhàn)期間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原子彈”這一歷史事件,比較了美國和日本學校的歷史教科書在“構建國家記憶”(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Memory)方面的異同。[Crawford, K. Re-Visiting Hiroshima: The Role of US and Japanese History Textbook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Memory[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03, 4(1): 108-117.]上述成果加快了教科書價值觀研究從“單一的靜態(tài)描述”轉型為“交叉的動態(tài)對比”的步伐,這也是該領域今后的研究趨勢之一。
4.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第一,從歷時層面來看,教科書價值觀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經(jīng)歷了“形成期、起步發(fā)展期、快速發(fā)展期、多元發(fā)展期”等階段;第二,從共時層面看,每個時期的研究有不同的重點,并呈現(xiàn)出“多層次、多格局”等特點。具體而言,60—70年代的教科書價值觀研究經(jīng)歷了“從相關理論的提出,到分析框架與方法的構建,再到將理論運用于實踐”這樣一個由宏觀向微觀的轉型,但此階段的研究者以歐美國家為主;到了80—90年代,教科書價值觀研究在內容上開始朝深層次發(fā)展,研究對象主要以文科教科書為主,來自中國臺灣和大陸學者的研究實現(xiàn)了對西方已有成果的本土化創(chuàng)新;進入21世紀以來,“文、理兩類教科書價值觀研究并存”的局面擴充了研究對象的范圍,中東、非洲、東亞等國家和地區(qū)研究者的大量涌入讓研究隊伍更加多元,而研究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皆有了顯著提升。
三、研究不足與展望
毋庸置疑,教科書價值觀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這些成果對未來該領域研究框架的構建、方法的選擇、路徑的確立等都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其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
1.不足之處
第一,在對比研究方面,目前已有的研究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教科書價值觀對比,但全面比較同一學科的高中、初中、小學等不同學段教科書的價值觀研究還未形成。
第二,關于語文、社會、歷史等文科教科書的價值觀研究很多,而有關理科教科書的研究始終比較零星,因此對理科教科書價值觀研究的系統(tǒng)性有待加強。
第三,不少已有研究針對的是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以我國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是各學科學者的研究首選,因此對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的關注尚需提升。
2.研究展望
可以預見,教科書價值觀研究會呈進一步擴大態(tài)勢。針對以上不足,未來學者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突破:
(1)開拓對同一學科、不同學段教科書的價值觀比較研究
由于不同學齡階段的學生在生理發(fā)展、思維方式、情感表達等方面均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應在中學、小學教科書價值觀的內容分布、數(shù)量分布、呈現(xiàn)形式等方面有所體現(xiàn),以便讓教科書價值觀的內容與學生身心發(fā)展更相適,讓價值觀的呈現(xiàn)形式與學生接受程度更相宜。例如,由于高中生的心智更加成熟,高中教科書應更側重引導學生關注當今社會存在的各類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感,號召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建設當中;同時,也要重視歷史與文化價值觀的傳遞,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歷史的了解及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相比之下,受限于小學生的身心水平,小學教科書則應傾向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品質,增強學生的生命與安全意識,使其能獲得生理與心理的健康成長,因而教科書對社會、歷史與文化等方面價值觀的關注要相對少一些。同理,在價值觀呈現(xiàn)方式上,對小學生而言,教科書可能更多地以插圖、對話、故事等方式進行價值觀滲透,而直接呈現(xiàn)、議論說理、情境體驗等方式對高中生可能更適宜??傊到y(tǒng)比較同一學科的中學、小學不同學段教科書的價值觀研究,在未來存在較大空間。
(2)增強對理科教科書價值觀研究的力度
從研究綜述部分可知,文科教科書的價值觀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然而理科教育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外,同樣也承擔著促進學生在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精神等方面發(fā)展的任務。以《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例,該標準對數(shù)學學科的課程性質予以了明確的界定:義務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課程是培養(yǎng)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促進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頁。]《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課程目標中也指出:通過物理課程的學習,學生能關注科學技術對社會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及人類生活的影響,有保護環(huán)境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能在個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貢獻,培養(yǎng)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頁。]可見,理科教科書在熏陶學生的心靈方面有明確的要求,因此理科教科書價值觀研究,同樣需要引起更多重視。
(3)加大對不同出版社教科書的價值觀研究的關注
在我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是各學科學者的研究首選,除了與該出版社的權威性、出版質量的可靠性等因素有關外,還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各學科教科書一統(tǒng)天下。雖然統(tǒng)編教材確保了編寫和出版的質量,但其弊端也日漸顯露。進入21世紀,隨著第八次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序幕的拉開,教育部進一步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單位團體和個人參與教科書編寫工作,于是不同出版社的教科書大量涌現(xiàn),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這滿足了不同地區(qū)學校多樣化的需求。以英語學科教科書為例,除了人教版外,目前市面上使用的還有滬教版、北師大版、外研社版、蘇教版、仁愛版、湘教版、冀教版、魯教版等。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由于理念、選材、編排、設計等的不同,會導致在價值觀及其呈現(xiàn)方式的類別、數(shù)量、分布規(guī)律與特征等方面出現(xiàn)差異。因此,對教科書價值觀的研究側重于某一家或少數(shù)出版社的現(xiàn)象與我國當下的實際情況不符,未來研究者可加大對不同出版社或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價值觀研究。
A Study on Values in Textbooks from China and Abroad
during Past 60 Years: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XIE Sai
(Department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510303)
Abstract:
Diachronically speaking, studies concerning values in textbooks from both China and abroad originated in 1960s and have experienced stages of emerging, initial development, rapid development, and pluralistic development. Synchronically speaking, each stage has its own focuses and features. From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has also found that studies concerning values in textbooks have experienced a change from macroscopic research to microcosmic research, and from static analyses to dynamic comparison,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multilevel, multidimensional, and crisscrossing nature. Although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is field, the following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can be identified. Firstly, researches systematically comparing values in textbooks of the same subject for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are still absent. Secondly, most studies focus on textbooks of liberal arts such as language arts, social studies, and history while those on science textbooks turn out to be rare. Lastly, most studies target textbooks published by famous publishers, leaving those by other publishers unattended. 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studies concerning values in textbooks will be further expanded in the future, and new patterns and features will show up.
Key words:? textbooks,materials,values,literatur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