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世紀60年代以來“善后大借款”研究綜述

    2020-01-19 10:31:04胡丞嗣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借款談判研究

    胡丞嗣

    (湖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善后大借款”是袁世凱以辦理“善后”為名向帝國主義列強舉借的巨額外債。借款談判先后由唐紹儀、熊希齡、周學熙主持,從1912年2月始至1913年4月26日簽訂借款合同時才算落定,其間過程甚為曲折。國外銀行團提出的苛刻條件以及國內(nèi)的反對聲勢是影響談判進展的主要因素,同時,袁世凱的個人決斷也是導致借款遷延的重要原因。他曾在借款談判期間多次向銀行團以外的財團尋求小額借款以解危局,進而招致銀行團的不滿,使得談判屢被擱置?!吧坪蟠蠼杩睢睘榻袊鈧飞现卮笫录?,也是民初新聞輿論關注的焦點。從借款談判的曲折過程便能看出其有別于一般借債,并非純粹的經(jīng)濟事件。因而對“善后大借款”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經(jīng)濟史視角,此中包含的政治糾葛和輿論之爭更是值得關注的一面。

    20世紀上半期,賈德懷的《民國財政簡史》、楊汝梅的《民國財政論》、賈士毅的《民國財政史》等著作[1-3]對民國時期的財政狀況作了系統(tǒng)梳理,不失為研究民國財政史的經(jīng)典著述。但就書中有關“善后大借款”的部分而言,多偏重于借款合同案據(jù)的整理,既未對借款的來龍去脈詳加考究,也缺乏宏觀的研究,甚至某些關鍵之處皆語焉不詳。20世紀下半期以來,隨著相關史料的整理出版和新史料的發(fā)掘,國內(nèi)外學者開始重視對該事件的研究,對借款的背景、性質(zhì)、過程、人物等均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所獲成果頗豐。然尚未有學人對“善后大借款”的已有研究做系統(tǒng)梳理。筆者不揣淺陋,擬在回顧以往成果的基礎上,對未來的研究提幾點榆枋之見,以期更好地推動“善后大借款”相關研究的發(fā)展。

    一、關于借款背景及評價的研究

    關于借款背景,一般著述只是簡單提及,未作深入考究。已有研究中,賀恒禎、賈曉國是對借款背景著墨較多之人。賀恒禎指出借款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具體可歸納為五點:第一,庚子賠款、幣制借款等使初建的民國呈現(xiàn)出破產(chǎn)之勢;第二,辛亥革命后財政體制混亂,軍費支出膨脹;第三,南京臨時政府承認前清所借外債,且多數(shù)尚未還清;第四,一系列財政措施的失敗,應付之術已窮;第五,當時的有識之士皆認為有借款必要。總之,實行大借款是勢在必行之舉。[4]賈曉國也考察了民初惡劣的財政狀況,認為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舉借外債為各方共識也是唯一選擇。[5]

    在借款評價上,相關分歧主要集中在借款性質(zhì)、袁世凱的借債目的、借款最終用途上。關于“善后大借款”的性質(zhì)及袁世凱的借債目的,以往學界多認為“善后大借款”是近代中國數(shù)額最大的一筆對外借款,是袁世凱為了發(fā)動對革命黨人的戰(zhàn)爭而籌措的軍費。蘇黎明甚至認為“善后大借款”就是一筆典型的“惡債”。[6]近來研究大都否定了這一觀點,皆認為借款大部分最終用于償還清末外債和應付國內(nèi)急需,實際上符合“善后”之名。[7]賀恒禎指出,想要弄懂袁世凱的舉債目的則應厘清大借款與鎮(zhèn)壓二次革命的先后關系。[4]韓寧也認為,“善后大借款”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不能說成是袁世凱屈膝賣國的結(jié)果。[8]王善中則指出,“善后大借款”的性質(zhì)有一個隨時局變化的過程。[9]賀水金從經(jīng)濟學視角審視了善后借款的折扣、利率、傭金、磅虧損失等,認為中國政府的支出合乎經(jīng)濟法則和當時的國際金融環(huán)境,不應從感情出發(fā)把其認定為賣國之舉。[10]

    關于“善后大借款”的用途,傳統(tǒng)觀點認為大部分借款被袁世凱用來發(fā)動內(nèi)戰(zhàn)。劉秉麟則認為,借款主要用于發(fā)動內(nèi)戰(zhàn)這一說法并不符合史實。[11](P104)賈士毅也指出,“善后大借款”用于發(fā)動內(nèi)戰(zhàn)的可能性不大。[3](P1091)賀水金在爬梳史料的基礎上對借款用途給出了較為客觀的結(jié)論,她就《申報》的報道加以詳實考證,進而指出“善后大借款”合同對款項的用途規(guī)定有七項,而實際使用情況可分述為五項:償還政府外債費,數(shù)目為542萬余磅;償還各省借款費用,總額為280余萬磅;賠償外人革命損失費和整頓鹽務費,計400萬磅;行政費,共支出5 519 892磅;裁遣軍隊費,預定為180萬磅,實際支出130萬磅。據(jù)此,賀水金指出“善后大借款”最終既未用于發(fā)動內(nèi)戰(zhàn)也未用來發(fā)展經(jīng)濟。[10]

    二、關于國會爭論和社會討論的研究

    借款談判后期,國會掀起了關于借款合法性的爭論。國民黨基于現(xiàn)實考量與政治博弈的需要論定借款程序違法,而進步黨因抱持擁袁的立場,多數(shù)人主張通過借款提案。馬陵合對各方勢力圍繞借款問題的爭論以及各黨各派的政謀進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國會上各方勢力并不反對對外借款和實質(zhì)上的違法,只是反對其形式上的違法。[12]劉偉認為,國會關于大借款合法與否的討論實質(zhì)上是基于黨派自身地位進行政治博弈的需要,政爭難以調(diào)和則是傳統(tǒng)一元政治觀作用的結(jié)果。[13]別琳對國民黨和進步黨就大借款案在國會上爭執(zhí)的具體情形進行了考察,進而指出國民黨、進步黨兩黨在關于大借款案的爭論過程中,雖都引用法律條文相互頡頏,但在實際議事過程中均出現(xiàn)了不合法理的行為,嚴重褻瀆了國會的莊嚴與神圣。[14](P115-129)

    談判過程始終伴隨輿論導向,相關研究較多。馬陵合注意到因為墊款問題而引發(fā)的爭論及政治動蕩。[15]他在另一篇文章中以頗為嫻熟的史料爬梳功夫厘清了民初各派外債觀的演變脈絡,并指出關于“善后大借款”的論爭并不能起到輿論導向作用和應有的政治功能。[16]李曉蘭以《晨鐘報》的報道為中心,論說了當時報界的涉外借款觀,她認為當時的報界存在著兩面心態(tài):一方面,強調(diào)借款為飲鳩止渴之舉;另一方面,又基于民初的國情默認政府的借款事實。[17]楊曉娟則細致考察了貫穿“善后大借款”前后新聞輿論的具體境況,認為輿論的控制權有一個從國民黨轉(zhuǎn)移到袁世凱的過程。[18]她還根據(jù)借款后引發(fā)的政治動蕩和袁世凱眾叛親離的事實,說明了“輿論支持是政治的生命”這一深刻道理。[19]王春霞梳理了包括《東方雜志》在內(nèi)的幾種刊物對善后大借款的相關報道和態(tài)度演變,[20]豐富了輿論視域下的借款研究。

    三、相關人物研究

    借款談判依次由唐紹儀、熊希齡、周學熙負責,對此三人相關研究也頗多。馬陵合對唐紹儀的借款主張和談判經(jīng)過進行了深入考察,進而指出其外債觀的矛盾性。[15]陳禮茂、馬軍基于以前“善后大借款”相關人物研究中重唐、周,輕熊希齡的狀況,以當時新出史料《熊希齡先生遺稿》為基礎,對熊希齡的交涉過程進行了具體考察,進而認為熊希齡在談判過程中妥協(xié)與抗爭并存,是“善后大借款”中承上啟下的過渡角色。[21]關于周學熙,王苗微考察了其參與談判及簽訂合同的經(jīng)過,尤其強調(diào)周學熙晚年對簽訂大借款合同一事心存愧疚。[22]夏奇則認為,周學熙促成借款的初衷本非用于軍事,他在談判過程中實是受到了袁世凱的利用。[23]馬陵合也以大量筆墨詳細述說了周學熙主持借款談判的經(jīng)過,還原了此中的具體細節(jié)和周學熙的態(tài)度演變。[24](P135-148)

    馬陵合對國民黨及其前身同盟會相關人物對“善后大借款”的態(tài)度考察較多。他注意到了墊款風波后黃興、宋教仁對待“善后大借款”的態(tài)度演變,指出此時國民黨內(nèi)部尚缺乏堅定的政治方向和斗爭理念,因而對借款的態(tài)度處于游移狀態(tài)。[15]他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同盟會在整個談判期間掀起了兩次抵制高潮。具體到個人而言,認為孫中山的外債觀在富有思辨性的同時存有理論缺陷,而黃興、宋教仁對“善后大借款”的態(tài)度隨政治形勢的變化呈現(xiàn)出自我矛盾的一面。[16]吳乾兌結(jié)合大量法國外交部檔案考察了“善后大借款”談判時期法國與孫中山的關系,同時也展現(xiàn)了孫中山對“善后大借款”的態(tài)度演變。[25]

    其他相關人物也有論者察及。黃遠生是民初著名新聞記者,他對借款局勢頗為關注,著有《大借款波折詳記》《借款里面之秘密》《借款交涉之七零八落》等政論。鄭子律以這些政論為基礎,詳細介紹了黃遠生對財政不斷惡化的擔憂及其對大借款合同簽訂的披露。[26]熊大經(jīng)則指出黃遠生關于外債的報道多集中于“善后大借款”上,他對銀行團各國內(nèi)容、派別、歐洲金融大勢等的分析皆是真知灼見。[27]鄧江祁指出蔡鍔對待借款的態(tài)度有一個由反對到支持的演變。[28]

    四、關于外國銀行團的研究

    外國銀行團作為債權人,其愿意放貸與否直接決定了袁政府最終能否取得資金支持。而銀行團的參與國數(shù)目并不固定,經(jīng)歷了一個由四國到六國再到五國的演變過程,最終與袁政府簽訂借款合同的即為五國銀行團。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銀行團的性質(zhì)及放貸目的、銀行團中各國在借款中的政謀等方面。

    (一)銀行團的性質(zhì)及放貸目的

    關于銀行團的性質(zhì),各學人從不同角度所下定義雖表述略有不同,但仍有一定共性可循。蘇黎明、柯其成指出銀行團是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私人經(jīng)濟組織。[29]夏良才也持類似論斷,認為銀行團是“帝國主義強權外交同金融資本相結(jié)合的組織形式”。[30]陳新光亦指出六國銀行團是帝國主義在華爭奪權益過程中達成妥協(xié)的產(chǎn)物。[31]汪敬虞的看法與陳大致相同,認為銀行團是“列強在華權益爭奪激化的必然產(chǎn)物”,其表面趨于一致無法掩飾其內(nèi)在矛盾。[32]宓汝成提出六國銀行團的組成體現(xiàn)著各國勢力“一消一長”的變化。[33]賀水金則認為銀行團壟斷借款有一點好處,即可以使中國政府規(guī)避因為缺乏金融意識而帶來的風險。[10]

    在外國銀團支持善后借款的目的上,傳統(tǒng)觀點認為銀行團僅為獲取經(jīng)濟利益,而近來的研究更加傾向于“雙重目的論”,即除了財政目的,還顯露出政治訴求。王綱領把善后借款合同的簽訂比作“對外條約之締結(jié)”,指出外國銀團的政治目的在合同簽訂后暴露無遺。[34]劉秉麟也指出,列強表面看似嚴守中立,實際上善后借款計劃即為侵略計劃。[11](P96)蘇黎明、柯其成也認為,銀團支持善后借款一方面是謀求巨額的經(jīng)濟利潤,另一方面也帶有政治訴求,其最終目的是“操縱中國財政經(jīng)濟命脈,以便更深入更有效地推行他們的殖民政策。[29]夏良才持相同觀點,他提出銀行團對華放貸無非有兩個目的:一是實現(xiàn)對中國的財政監(jiān)督;二是扶植袁世凱進而“以華制華”。[30]

    (二)銀行團中各國的政謀

    1913年3月18日,威爾遜入主白宮后不久便以借款損害中國的行政主權為由退出了六國銀行團,導致最終與袁世凱政府簽訂善后借款合同的銀行團中只有五國。關于美國退出六國銀行團的原因,陳新光指出,威爾遜的陳述無疑過于冠冕堂皇,美國退出銀行團尚有更深層次的緣由。[31]劉秉麟認為,美國的退出是銀行團內(nèi)部矛盾演變的結(jié)果,是其“獨占不成”之后的無奈之舉。[11](P101)汪敬虞亦持相同意見,他指出美國的退出是基于主宰銀行團愿望落空后的合理考量。[32]而F.V.菲爾德在查閱相關資料后披露了一個重要事實,即威爾遜很有可能是該舉措的唯一制定者,或者說至少是主要制定者。他宣布退出六國銀行團的重要原因是認為美國所奉行的“門戶開放”政策與早期銀行團的組織形式無法繼續(xù)契合,因而退出銀行團追尋新的利益。[35]宓汝成對此也抱持相同看法,他指出銀行團的活動在與美國傳統(tǒng)政策背離的情況下并無別的選擇。[33]

    在對其他國家的相關研究上,朱媛媛運用《俄國外交文書選譯:有關中國部分(1911.5—1912.5)》《有關善后大借款俄國外交文件選譯》等原始資料,考察了俄國加入銀行團的歷史。[36]徐繼玲在梳理德國對華借約的基礎上指出,德國放貸的目的即為通過借款支持袁政府瓦解南方革命力量,進而達到經(jīng)濟與政治的雙重目的。[37]汪敬虞通過英國、美國對日本的評議,闡釋了日本的“兩面心態(tài)”。[32]平田康治則從內(nèi)戰(zhàn)和外交的角度出發(fā),詳細介紹了英國駐華現(xiàn)場人員及其在“善后大借款”談判中的交涉,探討了局勢和英國外交人員態(tài)度變化的內(nèi)在關聯(lián)。[38]

    五、關于借款與鹽政、債票關系的研究

    “善后大借款”合同中有以鹽稅收入作為借款抵押之條件,極大地損害了我國的主權。相關成果無論是在宏觀上將其放在整個鹽務史的視域中考察,還是從微觀上探析鹽稅抵押與某一區(qū)域發(fā)展的關系,均取得了不小進展。

    蘇黎明、柯其成認為,借款合同對鹽政主權的損害主要體現(xiàn)在壟斷鹽稅抵押權、控制鹽務行政權兩個方面。[29]賀水金否定了洋員稽核鹽務使得鹽稅主權“完全喪失論”,指出洋員審計用途之舉實有雙重影響。[10]賀恒禎也認為,“善后大借款”是“中國鹽政制度改革之始機”,并指出借款合同簽定后施行的稽核制度為日后的鹽政改革奠定了基礎。[4]馬金華、劉沛認為,“善后大借款”合同不僅侵犯了中國的財政主權,而且也強化了債務與鹽稅的聯(lián)系。[39]魯子健將之放于晚清民國外債史視域下進行探討,指出“善后大借款”實是鹽政由政府自辦向列強直管轉(zhuǎn)變的重要節(jié)點。[40]劉海軍還詳細考究了借款合同中與鹽務有關的內(nèi)容,并將之與前后諸借款相對比,系統(tǒng)梳理了列強控制鹽政的過程、目的及危害。[41]

    李健英、李娟別出心裁,將視野聚焦到“善后大借款”合同簽訂后北洋政府為緩解政治壓力擬進行的鹽政改革。二人運用區(qū)域和個案的研究方式,以范旭東設立中國第一家精鹽工廠的過程及其打通鹽堿工業(yè)產(chǎn)業(yè)鏈的努力為線索,探明了“善后大借款”和長蘆鹽區(qū)鹽堿工業(yè)發(fā)展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值得一提的是,二人的主攻方向均為經(jīng)濟學,其對諸如“粗鹽純度”“精鹽”“蘇維爾制堿法”等專門概念闡釋詳細,同時亦不乏嫻熟的史料爬梳功夫,值得借鑒。[42]

    “善后大借款”后,袁世凱由于取得了列強和銀行團的支持,北京政府的債票得以在國際金融市場發(fā)行。學界對“善后大借款”的債票向來少有論述,張侃則以長文詳細介紹了北京政府在借款后的債票發(fā)行情況,并指出了其帶來的雙重影響,[43]可以說為“善后大借款”的宏觀研究提供了較好的借鑒。

    六、結(jié)語

    綜上所述,20世紀60年代以來關于“善后大借款”的研究取得了斐然可觀的成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學人運用較新的視野和方法為借款性質(zhì)、借款用途等爭論已久的問題給出了較為客觀的闡釋。目前來看,“善后大借款”的研究仍大有可為,在日后研究中應注意研究時段和范圍的擴展,同時要加強跨學科方法的運用和相關史料的發(fā)掘整理工作。

    (一)要注意研究時段和范圍的擴展

    以往論者大都關注借款談判的下半段,即1913年國會對借款問題的討論以及借款合同簽訂后的反對聲潮。但實際上借款談判前期,凡舉國民捐運動、克利斯浦借款、隴秦豫海鐵路借款等與大借款談判相關聯(lián)的事件,甚至由“善后大借款”帶來的民生問題、鹽政改革、債票發(fā)行,均有納入到綜合研究范圍的必要。雖已有部分學人察及至此,如蘇黎明、柯其成、李健英、李娟等對借款后的鹽政改革進行了深入探析,張侃也注意到了以往學界甚少涉及的債票發(fā)行情況,但有些問題仍值得進一步推究。此外,目前研究“善后大借款”的專著尚只有王綱領的《民初列強對華貸款之聯(lián)合控制——兩次善后大借款之研究》,宏觀研究有待加強??傊挥袑⒔杩罘胖T于民初外債和政爭視域下,而不是把視角局限于借款本身,才能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

    (二)要加強跨學科方法的運用

    近來跨學科研究已成趨勢,相關學人亦在“善后大借款”研究上不斷嘗試運用其他學科的方法,以期有所突破,如賀水金運用現(xiàn)代公債理論去分析這段歷史。她在《重評善后大借款》一文中從經(jīng)濟學的視角審視借款合同,運用統(tǒng)計學的方法對借款的性質(zhì)、用途給出了較為客觀的闡釋。另外也有一些學人從輿論傳播的角度考察了“善后大借款”談判期間的輿論交互情況。但就目前來看,一些時興的跨學科方法并未充分運用到研究當中。若能加強跨學科方法的運用,或從社會史的角度考察借款對底層民眾的影響,或用記憶史理論研究借款在后世的形象流變,抑或采取口述史的方法還原借款當中的某些細節(jié),均是較好的思路。

    (三)要加強相關史料的發(fā)掘整理工作

    縱觀已有的研究成果,史料引用多有重復,有的論文所用史料甚至較為單一,僅有某刊某報的報道。單一和重復史料的使用必然會導致視野受到局限,從而難以得出較深的見地。事實上,“善后大借款”遺留下來的史料非常豐富,目前雖有大量的相關史料集出版,但仍有進一步搜集、整理的必要,尤其是六國銀行團的相關外文原檔、各個報刊對善后大借款談判進程的報道、參眾兩院圍繞借款是否違法進行辯論的議事記錄、時人回憶錄中有關“善后大借款”的部分均有很大的發(fā)掘空間。史料是史學的基礎,及時發(fā)現(xiàn)新的史料并加以整理,對“善后大借款”相關研究的持續(xù)進步不無裨益。

    猜你喜歡
    借款談判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俄烏第五輪談判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借款捆綁婚姻關系致訴訟
    不一樣的借款保證人
    中東鐵路與三喇嘛借款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國家談判改變了什么?
    關于通過停戰(zhàn)談判結(jié)束朝鮮戰(zhàn)爭的思考
    軍事歷史(2000年5期)2000-08-21 05:38:08
    当阳市| 桦川县| 龙陵县| 通河县| 黄石市| 拉萨市| 广河县| 仁布县| 雷山县| 嘉荫县| 右玉县| 从化市| 襄城县| 巴彦淖尔市| 五河县| 沂源县| 玛多县| 象山县| 钟祥市| 竹山县| 宁国市| 大冶市| 清徐县| 庆云县| 郯城县| 洛阳市| 明水县| 达拉特旗| 永定县| 元阳县| 如皋市| 竹北市| 阳朔县| 淮滨县| 滁州市| 华坪县| 连南| 安国市| 聊城市| 恩平市| 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