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明
(衡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湖南 衡陽412007)
自王船山之子王敔整理刊刻船山遺著后啟動船山思想學術研究以來,船山思想的研究歷經了清、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期,被研究的船山思想領域涉及哲學、史學、文學、語言學、藝術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倫理學、美學、心理學、宗教學、軍事學、教育學、科學15個方面。船山思想兩百多年來弦歌不絕,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功不可沒。近年來,有學者開始從傳播學角度研究王船山思想的流傳情況,如船山思想在20世紀初香港、臺灣和海外的傳播[1],船山后裔與船山遺著的刊刻傳播[2],湘軍與船山學傳播[3],嘉慶道光以前船山記憶船山形象的演變和清末報刊中的船山思想傳播[4]。
上述傳播研究主要勾勒了船山思想在明清和民國時期紙質媒介中的傳播情況,顯示了船山后裔、湘軍和書刊報的傳播力量,但缺乏針對當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船山思想傳播研究。本文觀照媒介融合理論,結合王船山誕辰四百周紀念活動中的學術論壇、電視講座、微信推送、報紙報道、通俗讀本、文藝匯演等文本,闡釋融媒時代王船山思想的傳播盲區(qū)及其對策,為歷史文化名人思想的有效傳承提供思路和對策。
羅杰·菲德勒(RogerFidler)以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數字語言為標志,劃分出了人類傳播媒介形態(tài)的三次變化。時至今日,3D報紙、云報紙、多媒體電子雜志、5G手機、微信等新媒介,驗證了這位新媒介技術專家對于數字技術基礎上媒介相互融合的預言。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意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其中,媒介是指傳遞圖、文、聲、像等符號信息的工具或手段,如大眾傳播的書刊報等紙質媒介和電視網絡等電質媒介。作為工具的媒介本身不能融合,媒介能夠融合, “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競爭和政治壓力,以及社會和技術革新的復雜相互作用引起的?!盵5]按照保羅·萊文森(Paul Levinson)的 “補償性媒介” 理論,人類媒介進化的過程,本身就是媒介縱向融合的過程。 “媒介即人的延伸”,沒有一種媒介是完美的,都有其這樣或那樣的先天缺陷或不足,而人類的生物傳播本性和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總要求媒介做一些其他媒介不能做的事情,于是,更好地滿足人的需要的媒介就被發(fā)明或被保留了下來。補救性媒介,或者說新媒介,指的就是修正了之前媒介缺點的媒介,如廣播電視就是對書刊報印刷媒介的功能疊加。據此來看,融合不只是媒介數量的組合,更是媒介功能的結合,不僅是一種靜態(tài)的表征,更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為了適應數字化生存,中國傳媒業(yè)界自20世紀90年代便開始了媒介融合的實踐探索。這一探索歷程大體可分為兩個發(fā)展階段。1990年代至2014年為一個階段,傳統媒體借力互聯網技術和平臺,進行以 “互聯網+” 為徑向的融合,如報紙+網絡融合為數字報紙或手機報紙,雜志+網絡融合為電子雜志。2014年,中央深改辦發(fā)布《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將媒體融合納入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提出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整合,標志著媒介融合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由于此階段媒介融合的主體是主辦和經營媒介的機構或組織,如報社,電視臺等媒體,且融合的內容和范圍更廣,也有人稱之為媒體融合階段,或融媒時代。這一階段,媒介融合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新型主流媒體。2014年以來,新華社人工智能平臺媒體大腦、AI合成新聞主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整合優(yōu)勢資源集聚350多家媒體機構形成矩陣打造的全國廣電聯合艦隊,人民日報數字傳播中央廚房、新媒體中心等,不斷刷新媒介融合的表現形態(tài),同時給歷史文化名人的信息傳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
王船山思想的傳播之燈,從船山在世時的口頭傳播、手寫傳播,照射到其身后的書籍傳播、報刊傳播、書院傳播,并觸碰到了今天的數字傳播。在數字技術的場域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媒介形態(tài)和內容等諸多層面的優(yōu)勢互補、相互融合方興未艾。 “媒介融合的內涵主要包括:物質即工具層面的融合、操作即業(yè)務(包括新聞業(yè)務和經營業(yè)務)層面的融合、理念即意識層面的融合?!盵6]從融媒的內涵和傳播的要素層面看,王船山思想的傳播出現了諸多被忽視的地方,主要表現為五大盲區(qū)。
傳播主體訴求的盲區(qū)。王船山思想的傳播主體,包括船山親友、后人,政府開明官員,專家學者,草根群體。長期以來,以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為代表的精英階層是傳播主體的中堅力量,掌握了傳播的主要話語權,導致傳播主體訴求單一,偏重精英階層的需求而輕視甚至忽視草根民眾的需求。有論者指出,近代以來湖湘知識群體的船山闡釋,具有 “鮮明的地域文化建構的意義,表達了湖湘文化建構、發(fā)展的迫切需求?!盵7]精英階層將船山思想優(yōu)秀因子轉化為時代精神和社會文化力量的訴求,當然值得肯定,但是不能止步于船山思想的精英化、學理化,還應該關注船山思想的大眾化、普及化。因為融媒時代的草根群體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選擇甚至建構信息。遺憾的是,當今對王船山的宣傳和研究,缺乏草根群體的身影和聲音, “往往起于學術、止于學術,大多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里打轉,枯燥晦澀,有思想性缺可讀性” 。[8]
傳播內容選擇的盲區(qū)。王興國先生認為,船山學的傳播內容豐富,應該包括 “船山生平活動、著作的刊刻出版歷史的研究;船山各個方面的思想研究;船山的家庭、父兄、子侄、師友、交游的研究;船山思想淵源、影響及在世界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和湖湘文化史上歷史地位的研究;船山學研究著作的研究,等等。”[9]然而,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類型媒介中,這些傳播內容的呈現度是不相同的??傮w來說,船山思想類占比最大,船山生平、家世、交游等內容偏少。思想類中,經、史、子類占比較大,集類占比偏少,對思想的梳理整合較多,對思想的創(chuàng)新開掘較少。政府官方記憶多,家族私人記憶少,關于船山人生經歷和內心體驗的民間記憶極少。
傳播媒介整合的盲區(qū)。船山思想主要依靠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但大眾傳播著力不夠,網絡、手機和微信等新媒介介入不夠。明清時期,除王船山本人和親友及其親友們之間的人際傳播外,書籍是傳播船山思想的主要媒介。民間年間,《大公報》等報紙和《船山學報》等期刊,開始成為傳播船山思想的大眾媒介。船山書院、石鼓書院、岳麓書院、思賢講舍,是船山思想傳播的重要陣地。近年來,以大學生王船山研究學會和湘商會為代表的社團、組織,和以船山思想傳播為主旨的網絡平臺、電視節(jié)目、微信公眾號,成為傳播船山思想的新渠道,但對這些新媒介的傳播關注較少,缺乏新舊媒介融合的實踐和反思。
傳播話語轉換的盲區(qū)。船山思想傳播的話語體系,包括黨和政府的話語、學術精英的話語和民間大眾的話語。在傳播實踐中,話語內部和話語之間的轉換均存在盲區(qū)。長篇歷史小說《王船山》的作者阿山(王若柏)認為,在通俗小說中, “敘述人是現代的,語言自然應該是現代的。但人物的語言要合乎人物所處的時代語境,不能讓古代人說現代的話。而王船山的思想太豐富,一般的文字似乎很難充分表達他的思想,因此往往自設新詞自造新句,更令人難測其義。”[10]對于普通大眾來說,王船山還是那樣模糊,那樣抽象,那樣漂渺,那樣想接近卻無法接近,想閱讀卻無法深入閱讀,原因之一就在于,精英話語向大眾話語轉換過程中,缺乏話語協調機制,精英話語多,大眾話語少,雅俗共賞的話語更少。
傳播受眾實踐的盲區(qū)。從注意、認同、行為等傳播效果層面看,兩百年來,王船山思想一直得到民間、官方和學界的重視和研究,船山學已成顯學,影響波及海內外,但民間大眾對船山的認知度和認同度不高,日常生活自我實踐者更少?!稏|方雜志》1904年9月4日第一卷第一期曾指出,王船山經濟思想不遜于西方的亞當·斯密,但西方經濟迅速發(fā)展而我國經濟日益匱乏,原因之一,就在于 “我國士大夫于船山之學說,讀之者百無一焉,讀之而解其理者千無一焉,讀之而能措諸政事者萬無一焉?!?筆者針對衡陽市民和大學生的在線問卷調查表明,86.99%的被調查者認為書籍是認知船山的最主要渠道,82.88%的被調查者最想了解船山的文學思想,但60%以上的被調查者從未讀過現今留存的49種船山著作,70%以上的被調查者從未實地參觀過湘西草堂,從未參與過祭祀船山的活動。
全媒體(Omnimedia),目前學界對這一概念尚缺乏統一界定。一般認為,全媒體是一個開放兼容的傳播體系。微觀而言,它是融合了產品+平臺+用戶+服務的多維度多層次復合體系,中觀或宏觀而言, “它是不同媒體機構的產品、平臺、用戶、服務各自相對優(yōu)勢共同構筑的綜合體系?!盵11]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 “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發(fā)展,全媒體不斷發(fā)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性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盵12]“全媒體” 概念的提出,啟發(fā)我們在新媒體時代從信息生產發(fā)布、內容表現形式、主體多元互動、傳播效能提升等不同維度,創(chuàng)新王船山思想的傳播。在王船山誕辰四百周年之際,衡陽市政府等主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將傳統的講學、辦書院,和現代的書刊報廣電網結合起來,變小眾傳播為大眾傳播、分眾傳播,變由上而下的傳播為上下聯動的傳播,變單一媒介的傳播為多媒介的整合傳播,是一次成功的節(jié)慶傳播,更是一次全媒體傳播嘗試,其經驗值得總結。
傳播主體多元互動。針對船山思想現有傳播主體訴求的盲區(qū),突破單一主體尺度,從一對多變成多對多互動傳播。在由衡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紀念王船山誕辰四百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中,中央電視臺、新華網、衡陽市電視臺、網易、搜狐、騰訊、紅網、《光明日報》《衡陽日報》《衡陽晚報》等不同級別、不同地域、不同形態(tài)的媒體聯動,整合發(fā)出船山聲音,主打訴求各有側重:央視《百家講壇》欄目連續(xù)六天在央視十套科教頻道播出戶外實景錄播節(jié)目《天地大儒王船山》;《光明日報》國學版兩次整版刊發(fā)了專家學者的船山論文;衡陽市廣播電視臺推出了長達70分鐘的《船山夢·中國夢》紀念王船山400周年經典詩歌吟誦會晚會直播節(jié)目;微信公眾號 “四維國學講談”,分9個專題推出了王船山研究專家的訪談錄;紅網和《衡陽晚報》掌上衡陽客戶端,相繼推出了王船山的動漫作品。
傳播內容多維呈現。全息媒體要求加強媒介產品的策劃意識,利用VR、AR等新技術實現新舊媒體的整合和優(yōu)勢互補。針對現有傳播內容選擇的盲區(qū),可優(yōu)化船山思想傳播內容,實現多維內容的同平臺呈現。例如,衡陽日報社策劃了 “一位思想家的思想地圖——紀念王船山先生誕辰400周年” 大型歷史文化采訪報道,從船山一生的160多個地點中選擇24個地點,10多位王船山研究專家、20多位記者及特約撰稿人兵分數路,歷時3個多月,總行程近7000公里,形成了海量的圖、文、聲、像素材,連續(xù)十期整版推出,同時將報道素材整理出版成專著《船山悟道——一位思想家的行與思》和15集的手機掃碼即可觀看的視頻節(jié)目。該社將船山的生平、事跡、思想等內容,有機地投入到了所屬的報紙、書籍和視頻產品之中,實現了全息傳播。
傳播媒介全程跟進。全程媒體要求在選題策劃、新聞產品創(chuàng)意設計、讀者市場營銷推廣等產品鏈條上,全程實現媒介的參與。針對現有船山思想傳播渠道整合的盲區(qū),可突破時空尺度,實現媒介的全方位全過程參與。筆者在百度上以 “王船山誕辰400周年” 為關鍵詞檢索,發(fā)現自衡陽市政府宣布啟動開展紀念活動以來,不少媒體對此全程跟蹤關注:衡陽新聞網、《衡陽日報》先后報道了紀念活動籌備會和調度會的情況;新華社6月2日報道了紀念活動的開篇之作——船山書院文化旅游周開幕式;《瀟湘晨報》9月29日報道了湖南各界公祭船山的盛況;中新網10月7日報道了王船山紀念郵票首發(fā)情況。10月28日至30日的紀念活動,媒體大多進行了報道或轉載,會后,《北京日報》等媒體還繼續(xù)推出專家文章,介紹王船山的思想及影響。
傳播話語多方轉換。全媒體傳播追求全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就要求轉換話語方式,尋找精英話語和大眾話語的契合點,探索船山思想傳播的文本理論話語向通俗敘事話語、主流文化話語向大眾文化話語、意識形態(tài)話語向日常生活話語轉換的路徑,實現船山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轉換,最大程度吸引各階層人員的參與。央視百家講壇《天地大儒王船山》節(jié)目中,國內8位專家學者,用通俗的語言,配合節(jié)目視頻材料,從忠孝家風、尋夢之路、匹夫之責、返本開薪、薪盡火傳、民族脊梁六個方面,形象地呈現了王船山的歷史使命和現實影響,精英話語在船山思想學理化基礎上,實現了通俗化表達。為紀念王船山而出版的讀本《王船山的船與山》,將船山先生的人生經歷、學術史料與當下青年的流行表達融會貫通,用網絡化的語言,新時代的表達,褪去王船山以往的高冷與嚴肅,還原王船山的鮮活人生,吸引了眾多年輕讀者的關注。該書以其科普化、流行化和通俗化的話語,在眾多已出版面世的船山通俗讀本中獨樹一幟。
傳播受眾實踐參與。受眾是媒體的重要資源。傳播學受眾理論研究表明,受眾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有個體和群體差異的,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選擇信息。受眾的關注、認同和參與,直接關乎媒體的生存和發(fā)展。針對現有王船山思想傳播受眾實踐的盲區(qū),不但需要保持和提升精英群體和政府官員對船山的參與度,還要設法調動草根群體和年輕受眾對船山的認知度、美譽度、參與度。本次紀念活動參與者眾多,參與形式多樣,參與程度較深。來自國內外的百余名學者、官員和衡陽當地三所高校數千名學子參加了王船山思想學術研討會。部分專家參觀了船山故居和船山紀念館。不少民眾參加了船山公祭活動,購買了首發(fā)的船山郵票,閱讀了各類媒介推送的船山信息。今后,要進一步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優(yōu)化受眾實踐環(huán)境,如建設好船山故里美麗鄉(xiāng)村,推出船山文化旅游精品,提供受眾日常生活實踐船山思想的必要硬件和軟件,增強受眾參與船山思想文化傳播的獲得感、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