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書璠 孫宇潔 李 慧 張佩文,2 郭錦晨,2 董昌武*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2.新安醫(y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安徽 合肥 230038
桂枝,首見于《神農本草經》,味甘、辛、溫,歸肺經、心經、膀胱經,有助陽化氣、溫通經脈、發(fā)汗解肌、補中益氣之效;芍藥,味苦、酸,性涼,歸肝經、脾經,《神農本草經》通稱芍藥,《本草經集注》首次明確提出芍藥分成白、赤兩種。《注解傷寒論》記載芍藥:“白補……赤瀉,白收……赤散”,明確提出了白芍與赤芍之間的差異,白芍有斂陰益營、平抑肝陽、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之功,赤芍善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清泄肝火。
國醫(yī)大師徐經世教授臨證用藥靈活,獨具特色,喜用桂枝芍藥,兩藥配伍滋陰、斂汗、柔肝、養(yǎng)血、調和營衛(wèi)的療效顯著,通過突出劑量以療雜病。筆者結合驗案及桂枝芍藥的現代藥理研究,將徐經世教授運用桂芍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脫發(fā)、郁證等雜病的經驗淺述如下。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于中醫(yī)學“紫癜”“發(fā)斑”“血證”等范疇[1]。《黃帝內經》闡釋了血液的產生及運行,對出血性疾病作出了詳細描述,為血證發(fā)展奠定理論基礎[2]。唐宗海針對血證提出了“止血、消瘀、寧血、補虛”四大治血法則[3]。徐經世教授認為,血證因陰血不足,肝失濡養(yǎng),引起相火妄動,迫血妄行,血不循經而溢于脈外,氣陰兩傷,沖任失調,故用藥以滋陰益營為主,配合調理沖任之品。白芍平制肝陽、斂陰和營,滋陰以和陽,以免溫化傷陰之弊,性涼而入血,清血中郁熱。桂枝性溫以通脈氣,使血氣通而不滯,徐老取桂枝溫通血脈助陽之性以治衛(wèi)強,取白芍斂陰之效以扶營弱,兩者合用滋陰清熱,養(yǎng)血補血、調節(jié)沖任。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4],白芍既抑制血小板凝結和血栓的形成,又調節(jié)機體免疫系統,桂枝提取物可壓制膠原及ADP所誘導的血小板堆積,從而克制或減輕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fā)生。
1.1 病案舉例 患者某某,女,46歲,2013年8月23日初診。主訴:四肢出現瘀斑1年,加重3天??滔掳Y見:口苦,動易汗出時有盜汗,夜間流涎,夜眠淺夢多,行經后乳房脹痛明顯,后背畏寒。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數。西醫(yī)診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醫(yī)診斷:血證(氣陰兩傷,沖任失調型)。治以養(yǎng)陰益氣,調節(jié)沖任。處方:合歡皮30 g,淮小麥50 g,杭白芍30 g,石斛15 g,桂枝6 g,炒川連3g,酸棗仁25 g,紫花地丁15 g,甘草6 g,熟女貞15 g,旋覆花15 g。10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二服。2013年9月4日二診,患者自訴四肢瘀斑較前改善,口苦、盜汗、夜間流涎、夜眠淺夢多、乳房脹痛等癥狀也有所緩解,守上方繼服7劑,以資固效。2013年9月18日三診,諸癥均輕,情緒不定時見瘀點,時有腰痛,舌苔白,舌質淡紅,繼續(xù)依據病情調整處方,上方加川斷15 g,桑寄生15 g,使患者的病癥逐漸好轉。3個月后電話隨訪狀況良好,并囑其勿食辛辣,注意飲食規(guī)律、生活調護,按時休息,適當鍛煉。
1.2 按語 徐經世教授認為本例患者是沖任失調、氣陰兩傷所致,治以調節(jié)沖任為先。方中桂枝發(fā)汗解肌、溫通經脈,杭白芍味酸收斂,滋陰養(yǎng)血、斂陰收汗,兩者相配,一散一收,一陰一陽,一營一衛(wèi),一氣一血,使里氣和、表邪解,共奏調和營衛(wèi)的功效。酸棗仁、淮小麥益氣養(yǎng)陰、斂汗寧心,熟女貞、旱蓮草滋陰益腎,紫花地丁瀉熱解毒,石斛滋陰清熱,合歡皮安神解郁、活血消腫,甘草祛痰止咳、清熱解毒,旋覆花可降氣消痰。全方以調節(jié)沖任為主,桂枝配伍芍藥加強調節(jié)沖任之功。
郁證多因情志內傷以及氣機郁滯、臟腑陰陽氣血失衡所致,常出現情志抑郁、胸脅脹痛、易哭易笑等臨床癥狀[5]?!夺t(yī)學正傳》首載郁證病名,《類經》曰:“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泵鞔_指出七情內傷皆傷及臟腑。徐經世教授認為郁證因肝郁不達,營衛(wèi)不和,以氣機郁滯為本,臨床應用桂枝芍藥治療郁證,多用疏肝理氣的藥物?,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6],桂枝中的桂皮醛成分具有抗驚厥作用,白芍有抗驚厥、鎮(zhèn)靜作用,其中抗驚厥的成分,對于治療抑郁情緒有顯著的抑制作用[6]。
2.1 病案舉例 患者某某,女,33歲,2015年6月9日初診。主訴:疲倦乏力半月,加重3天??滔掳Y見:胸悶氣急,渾身發(fā)涼,眼睜不開,精神不振,情志抑郁,舌淡,苔白微膩,脈浮緩。西醫(yī)診斷:神經官能癥。中醫(yī)診斷:郁證(肝郁氣滯,營衛(wèi)不和型)。治以條達木郁,調和營衛(wèi)。處方:竹茹10 g,生姜15 g,法半夏12 g,遠志10 g,郁金15 g,杭白芍30 g,桂枝6 g,合歡皮30 g,淮小麥50 g,川芎12 g,甘草5 g。7劑,每日1劑,水煎煮分二服。2015年8月1日二診,自訴用完藥后精神狀態(tài)明顯好轉,疲倦乏力、胸悶氣急、渾身發(fā)涼等癥狀緩解,前方加柴胡8 g,繼服7劑,并囑其飲食清淡、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半年左右電話隨訪,患者未訴病情復發(fā)。
2.2 按語 徐經世教授認為,郁證發(fā)病之本在于肝郁不達,氣機郁滯以及營衛(wèi)不和。該方以白芍滋養(yǎng)肝陰,養(yǎng)陰和營,扶正固本,防生姜、桂枝發(fā)散太過,耗傷陰津,桂枝入衛(wèi)透邪、解肌發(fā)表、助陽化氣,二藥結合,剛柔相濟,升陽斂陰,調暢氣機,清膽疏肝,解肝氣之郁之效倍增,遠志寧心安神,郁金清心解郁,合歡皮安神解郁,三者芳香宣通之品,芳香開郁,疏理肝氣,川芎活血疏理肝氣,因郁而生痰,以竹茹、法半夏開郁化痰,淮小麥、甘草滋養(yǎng)肝陰,理氣而不傷陰。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脫發(fā)多是因精神壓力的增長,生活規(guī)律的紊而造成的一種病證。近代醫(yī)家認為脫發(fā)多因毒邪所致,瘀血阻絡,毛竅阻塞,發(fā)根缺乏滋養(yǎng)[7]。徐經世教授認為臨床治療脫發(fā)可分別從氣、血以及心、肝、脾、腎四臟入手,根據脫發(fā)證型的差異,補養(yǎng)脾胃、疏肝滋腎、養(yǎng)血生發(fā),使氣血得以生化。徐老將其病機歸于木郁不達,氣血失調,肝郁血虛。因氣血郁滯,毛竅閉塞,發(fā)根失去榮養(yǎng),常用桂枝通血脈、疏理肝氣,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景岳全書》言其:“補血熱之虛……瀉肝之火實?!眱烧吆嫌糜姓{和氣血之功。
3.1 病案舉例 患者某某,女,21歲,2013年4月2日初診。主訴:脫發(fā)1年,睡眠差多夢加重3天??淘\癥見: 出現斑禿,心煩,痛經,經期怕冷、惡心,小便不調,雙目干澀。舌紫暗、邊有麻點,苔黃膩,脈細弦。西醫(yī)診斷:脫發(fā)。中醫(yī)診斷:斑禿(木郁不達,氣血失調型)。治宜條達木郁,調和氣血。處方:柴胡10 g,白芍30 g,桂枝6 g,茺蔚子15 g,菊花15 g,合歡皮30 g,蟬衣6 g,酸棗仁30 g,貫眾炭15 g,制香附20 g,竹茹10 g,甘草5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2013年4月10日二診,患者自訴服用藥后,睡眠差多夢心煩等癥狀較前改善,守方加減,酸棗仁減至15 g,加首烏藤20 g,繼服7劑,以觀后效。半年后隨訪,脫發(fā)癥狀明顯改善。
3.2 按語 本病案平素工作壓力大,木郁不達,氣血失調,本案治療特色是未用一味烏發(fā)之品,主方以逍遙散為基礎加減,以條達木郁,調和氣血。肝主疏泄,喜條達,因肝失條達、肝氣郁結,郁證叢生,故治療郁證以疏肝為先。方中白芍辛酸入血分,養(yǎng)血補肝,桂枝辛散入氣分,疏肝行氣,一散一收,桂枝得白芍,免疏肝太過耗傷營陰,白芍得桂枝,防補肝體致氣機郁滯,二者皆入肝經,兩藥相伍,氣血同治,以達疏肝養(yǎng)血、行氣行血之效[8];蟬衣、柴胡、菊花、制香附疏肝解郁,條達木郁;貫眾炭涼血止血,合歡皮安神、解郁、活血,茺蔚子活血行氣;酸棗仁益氣養(yǎng)陰;竹茹除煩、清肝熱。
徐經世教授臨證強調辨證,善用桂枝與芍藥,將二者合理配伍、靈活運用到雜病的治療中,取其滋陰斂汗、柔肝養(yǎng)血、調和營衛(wèi)之功,臨床療效確切,值得后學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