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如今,我國的古詩詞教學質量明顯較低,學生在學習古詩、進行古詩閱讀時存在很多問題。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古詩時過度重視詩詞背誦,忽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沒有構造一個良好的詩詞認知框架。詩詞鑒賞的基礎是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將詩詞意象作為理解詩詞的抓手,運用理性思維總結詩詞主旨,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古詩閱讀,才能讓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提升學生的詩詞素養(yǎng)。
關鍵詞:古詩教學;理解鑒賞;意象;理性;知識體系
一、 引言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詩詞作為我國流傳至今的文化瑰寶,其中蘊含了詩人的思想和精神,表達了詩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每篇詩詞都具有很強的作者風格,展現了人性的內容,是孕育現代人思想情感的重要存在。然而,相比古人,現如今的人們,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區(qū)別,在語言表達方式上也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古代文人對情感的表達非常含蓄,這些都導致如今的中學生在學習詩詞時,會與詩詞中表達的情感和意境有一定的隔膜感,這也致使詩詞理解成為語文考試中的重災區(qū)。對于教師來說,古詩詞的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艱難地推進著學生的審美,然而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時,只會通過反復做題來尋找解題套路,即使對提出的問題能夠對答如流,但是也只能局限于一些他們接觸過的習題類型,對詩詞中的意境理解和情景關系分析已然形成了固定的思考,對詩詞的內涵也根本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把握。
二、 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一)培養(yǎng)機制和教學模式的欠缺
在高中時期,語文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審美情趣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進而讓學生能夠實現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學生的詩詞背誦、詩詞翻譯、詩詞理解作為主要的詩詞鑒賞能力,對學生是否深入了解詩詞內容并不關心,以至于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較低。由此可見,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在詩詞教學方面依舊停留在“世俗化”的層面,而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的“高考化”教學模式。在高中教學中,教師把所有的重點都放在幫助學生完成高考,取得好成績的層面上,致使他們沒有心力培養(yǎng)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二)教學方法單板,欠缺創(chuàng)意
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教師都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授詩詞的方式一成不變,缺乏推陳出新。讀詩、解釋、論背景、談情感成為高中詩詞教學的重點。教師的實際詩詞教學內容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介紹作者的生平和寫詩的背景,帶領學生學習文學常識內容,尋找詩中的關鍵字詞并對字詞進行解析,解釋每個詩句的意思,最后概括詩詞主旨。這種教學模式雖然看似合理,但是對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卻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幫助,單一死板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古詩的學習一直停留在背誦層面,致使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一直得不到提升。由于教師的教學內容中缺乏對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致使學生無法深刻感知詩人的情感,自然也就無法實現學生對詩詞內涵的完美認知。
(三)學生審美水平較低
大部分高中學生的審美能力較差,他們的心靈和審美觀念過于幼稚,導致對美的理解不夠深刻和成熟。目前,許多高中生對閱讀內容的需求還停留在漫畫、言情和奇幻小說上,學生相互交談的內容大多是娛樂八卦和游戲等內容。學生的這些關注點都無法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審美,甚至會讓審美觀念逐漸幼稚化。筆者陳述這些內容,并非是對小說、漫畫以及網絡游戲的否認,只是立足詩詞鑒賞角度,這些內容對學生的幫助可謂杯水車薪。
三、 以意象為抓手的語境閱讀
一篇好的詩詞,其背后的意境之美,是詩詞情感和文章價值的重要體現。在我國漫長的詩詞發(fā)展歷史中,許多傳統(tǒng)的意象觀念逐漸形成,所蘊含的內在含義也有相似之處。所以,學生在進行高三詩詞復習時,經常會忽略詩詞中的意象理解,特別是學生沒接觸過或接觸較少的意象。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語境結合能力較差。為此,我們結合高考的一些詩詞解析題進行細致分析。
千秋歲引·秋景
王安石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臺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閑卻!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后,思量著。
[注]?①楚臺風:宋玉《風賦》中說,楚王游于蘭臺,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②庾樓月:《世說新語·容止》中說,庾亮武昌與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樓賞月,據胡床詠謔。
對于詩詞上闋的情景關系分析,通常情況下,學生會有這樣幾種回答方式:其一,作者在第一句詩中所寫的一系列凄涼的意境,例如“孤城”,都烘托了詩人的內心悲涼;其二,“秋聲”等詞匯的運用營造了凄涼的氛圍,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悲苦;其三,秋雁象征秋去春來,寓意時光流逝,蘊含詩人感慨時光易逝,表達自身的悲涼和無奈。雖然學生的回答用詞優(yōu)美,也有所根據,看似鑒賞能力極強,但細細琢磨會發(fā)現,學生并沒有說明悲涼凄苦的具體緣由,也沒有闡述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內涵,而闡述詩人表達“時光易逝”的學生更是對詩詞中的用詞沒有深刻理解,只注重“孤”“寒”意境的表達,反而忽視了整體意境所表達的情感狀態(tài)。由于現代與古代的用詞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距,致使學生不明白“寒砧”一詞實際上與思想表達有關,而這一詞匯闡述的是古人的一種習俗,在秋夜搗衣,并把其遠寄邊人,示意為秋日到了,天氣變冷,要為家人做秋衣御寒,這也致使很多文人喜歡用這一詞匯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除此之外,詩中還出現了“別館”一詞,該詞匯指代別地的館舍,說明詩人是一個羈旅之人,結合詩人的身份,可以知曉此時他正身處異地他鄉(xiāng),再結合整片文章的意境,可得知詩人表達的是一種在異地他鄉(xiāng)的思鄉(xiāng)之情。
四、 以理性思維為收束的邏輯閱讀
在我國的2017年版的課程標準文獻中明確說出,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語言的應用,并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直覺思維、形象思維以及邏輯思維等多種思維的全面提升。有很多人認為,所謂詩詞鑒賞能力實際上指代的是對詩詞感性思想的審美,要依靠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來進行鑒賞,若運用理性思維分析詩詞,就破壞了詩詞本身的唯美意境。詩詞意境是模糊的存在,但是卻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文學作品之中,所以其來源必定為作者清晰的寫作思路,因此,審美鑒賞不能缺少理性思維的加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對詩詞內容進行判斷,從容加深對詩詞內涵的深刻領悟。
對詩詞進行鑒賞,運用直接思維是最基本的操作,而這一思維的運用起到奠基作用,是憑借自身感覺鑒賞詩詞的第一步。而后,形象思維才開始發(fā)揮作用,讓學生可以根據文中的一些字詞產生相應的聯想,最終形成想象,而這一過程也被稱為感性審美。舉例說明,學生在品讀詩詞時,感受到了悲涼凄苦之意,那么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對詩中的詞句進行意象的聯想,而這一過程,就是形象思維的作用。當通讀完整片詩詞后,學生須有理清詩人的寫作思路,并對詩中情感進行總結,而這一過程是理性思維的作用。例如,當學生在讀到“宛如昨”的內容時,通常會聯想到物是人非、時光飛逝等內涵,而讀到“楚臺風”時,則會聯想到愜意的涼風。由此可見,整片詩詞的情感基調和意境掌握并非片面可得,需要將全詩用意做總結分析,并對詩詞內容進行細致剖析,才可得出。
我國的著名學者葉嘉瑩先生也曾說過,詩人作詩,表達的是對生命的感悟,四季轉變、草木枯榮,都會觸動詩人心扉,讓他們心有所感,而后出口成詩。我國古代的詩人在情感表達上都十分清晰,李后主就是實例,在研讀其詩詞時,只通過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就能夠對其詩詞情感有所領悟。大多數詩人在作詩時,都十分注重字句安排,且手法巧妙,有些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情感百轉千回,所以若想對這類詩有深刻的情感領悟,還需要讀者發(fā)揮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 以知識體系為目標的多形式教學實踐
學生在探究詩歌情感之時,大多都借景尋情,而這樣的操作也說明了學生缺乏知識功底,在腦海中沒有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缺少對詩詞題材、詩詞表達手法、詩歌的樣式、詩歌作者的風格流派等內容的認知,這也是學生在回答詩詞鑒賞題時答題模板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有些詩人在作詩時喜歡引用一些人物故事和歷史典故,而學生對這方面的內容知之甚少,這也使得學生在答題上有所欠缺。為此,我國在2017年版提出的教學課程標準的相關文獻中提出,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專項知識學習,實現知識和能力的結合,讓學生能夠實現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整合,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除上述內容外,教師還需要進行課程發(fā)掘,比較閱讀訓練和專題閱讀訓練應當放到古詩詞教學的內容當中。例如,鑒賞過必修四“詞別是一家”的四首詞之后,再觀必修二的“蘇辛詞”,便能體會出豪放婉約之感,感受兩派詞風格之差。蘇軾與辛棄疾同為詠史大家,在豪放派的領域中各領風騷,前者宏放不羈,更擅以景吟情;后者雄健渾厚,善用典故以表胸臆。而李煜和晏殊兩位婉約派的代表人物,體裁類型又不盡相同:李煜一生挫折,命運讓他生至帝王家,可也讓他成為亡國之君,籠中之鳥,其詞后期多見凄涼悲壯之情,《虞美人》更是成為一代后主的泣血絕唱;而晏殊的《相見歡》,則是典型的婉約詞派寫作風格,所寫詩詞多離愁別緒,但是卻高遠寂寥,情感豐富,然其在詩中的情感宣泄卻與其個人的背景毫無相干,甚至還有所差異。
六、 總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文學知識的積累,是為學生未來的詩詞鑒賞奠基。另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突破詩詞鑒賞的傳統(tǒng)的模板化思想,從而增強他們的詩詞解讀能力,進而讓詩詞鑒賞不再成為空談。
參考文獻:
[1]朱再勝.品味與歸納:古詩教學再思考[J].學語文,2019(3):47-49.
[2]曹忠華.“語用”環(huán)境下對古詩詞教學再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6(25):23-24.
[3]肖雪娟.讓詩歌鑒賞不再是擺設:高中古詩詞教學再思考[J].都市家教,2015(4):79.
作者簡介:
黃淑蘭,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南安市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