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杭州,310053)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我國是肝炎病毒感染人數(shù)最多的37個國家之一[1],其中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為多。感染肝炎病毒后能引起急慢性肝損害、肝硬化、肝癌,甚至死亡,其中肝硬化為全病程的轉折點[2]。根據臨床癥狀,不同時期的肝硬化分屬于中醫(yī)的“癥積”“臌脹”“黃疸”等病的范疇。肝炎后肝硬化臨床上治療較為棘手,患者生活質量低下,而中醫(yī)對治療本病有其特點和優(yōu)勢,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質量。陸芷青教授(以下簡稱“陸老”)出生于中醫(yī)世家,是國家級名老中醫(yī)、首批中醫(yī)內科碩士研究生導師。陸老從醫(yī)數(shù)十載,尤其擅長治療肝膽疾病,對肝炎后肝硬化的診治頗有心得,現(xiàn)將其相關經驗總結如下。
肝硬化的發(fā)生多與濕熱密切相關,多因濕熱疫毒久羈于肝。肝主疏泄、主藏血,性喜條達,對氣機的升降出入起著調節(jié)作用。而濕性重著黏膩,阻遏氣機,影響了氣機的升降,導致血行不暢,瘀阻肝絡,臟腑功能失調則成“肝積”,即肝硬化早期。陸老認為此階段以肝脾俱虛而濕熱留戀、瘀阻肝絡的病變較為多見。瘀阻日久,病程纏綿,病情的發(fā)展進入晚期,血行不暢,血不利則為水,水濕潴留則成“臌脹”?!夺t(yī)碥·腫脹》稱:“氣水血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氣滯而后血結者,有病血結而后氣滯者,有先病水腫而血隨敗者,有先病血結而水隨蓄者[3]?!?/p>
病毒性肝炎,濕熱疫毒為外在的主要致病因素。雖然清熱化濕解毒是治療此病的主要原則之一,但陸老認為肝炎后肝硬化病程纏綿,病情復雜,故仍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病因病機特點加以診治。
本病病位在肝?!鹅`樞·五邪》說:“邪在肝,則兩脅中痛……惡血在內。”肝的臟腑功能失調,其病或在氣或在血,或在臟腑或在經絡,都能影響血液的運行,導致血液瘀滯。故陸老認為肝炎后肝硬化早期病變的關鍵在于“瘀”,瘀阻肝絡,而成脅下癥結。關于“肝瘀阻絡”的類型,陸老認為主要包括氣滯血瘀、痰瘀交阻、陰虛血瘀3種證型。
肝郁氣滯,氣滯血瘀型?!堆C論》謂:“氣結則血凝。”[4]血液的正常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若氣行不暢,則血行不暢,血停而瘀生矣。《壽世保元》謂:“……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盵5]而氣滯、血瘀互為因果,氣滯導致血瘀,血瘀又加重氣滯,循環(huán)往復,致臟腑功能失調。因此肝氣的疏泄在氣機調暢中起著關鍵作用。陸老常常選用柴胡、廣郁金、枳殼、八月札、白蒺藜、佛手、綠梅花等疏肝理氣。肝體陰而用陽,主疏泄,性喜條達舒暢,故治療時應注意疏肝而不伐肝,理氣的同時也不傷陰。
濕邪困脾,痰瘀交阻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引起肝炎后肝硬化的主要外在因素仍為濕熱疫毒?!毒霸廊珪分^:“怒氣傷肝,則肝木之氣必侵脾土”[6],濕熱疫毒羈留,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水濕運化無權,濕濁膠固,凝聚成痰。痰為陰邪,其性黏滯,易阻礙氣機。氣為血之帥,氣滯則血行無度,滯礙于臟腑經絡,化為瘀血,而致痰瘀交阻。《靈樞·百病始生》謂“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揭示了痰與瘀相關[7]。故陸老以清熱化濕為治療主線,選用田基黃、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黃毛耳草、平地木等清熱利濕解毒;山梔、連翹、蒲公英、虎杖、垂盆草等清熱解毒;蒼術、厚樸、藿香、佩蘭等燥濕化濕;過路黃、荷包草、茵陳、梔子、大黃等利濕退黃;同時陸老常用黨參、黃芪、白術、茯苓、薏苡仁等健脾補氣。
熱淫血分,陰虛血瘀型。本病雖病位在肝,但與脾腎密切相關。此階段,脾虛為患者的常態(tài),脾虛則后天化生無源,肝腎陰精無以濟養(yǎng),再加之濕熱內耗,肝腎陰精枯涸,導致脈絡中血液不足,致使血行不暢而導致瘀血的形成。同時因邪熱亢盛,煎灼津液,傷及營血,進而凝聚成瘀,故有“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成瘀”之說[8]。陸老常常選用生地黃、玄參、麥冬、女貞子、北沙參、鱉甲等養(yǎng)肝陰,并力求滋陰不戀邪,養(yǎng)肝不斂肝。
肝硬化行進至晚期發(fā)展為肝腹水,肝腹水屬中醫(yī)“臌脹”范疇。關于臌脹,《靈樞·水脹》說:“鼓脹何如?岐伯曰: 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备问栊梗⑹Ы∵\,腎失氣化是形成鼓脹的關鍵病機。陸老認為此階段病情虛實錯雜,但仍應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治療原則。雖“逐水法”貫穿此階段治療的始終,但需辨明正邪虛實的偏向。陸老認為正偏虛以脾虛、肝腎陰虛、脾腎兩虛等證為多[8],治則宜虛實并重、攻補兼施,施以利水扶正之法。邪偏盛則常以氣滯血瘀、水停夾濕熱疫毒為主要見癥,如腹鼓大,舌紅,苔滑膩,脈弦滑,治可先逐水祛邪。陸老認為貫穿“臌脹”治療始終的 “逐水”之法主要包括行氣逐水、化瘀利水、清熱利濕以及軟堅消癥。
行氣逐水。《醫(yī)學入門·臌脹》說:“凡脹初起是氣,久則成水?!盵9]肝主疏泄,其性喜調達,而肝氣郁結,木郁乘土致使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而形成臌脹?!堆C論·陰陽水火氣血論》說:“水化于氣?!盵4]津液在人體內的升降循環(huán)輸布排泄,依賴于氣的推動,氣行則水行。故陸老認為在臌脹早期,人體形氣尚實,故將行氣逐水法作為治療臌脹的基本法則。因甘遂、芫花有毒且利水之力過于峻猛,故陸老常用黑白丑和商陸來瀉下逐水,利尿消腫。此法瀉下之力峻猛,傷陰耗氣,故應中病即止,禁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或肝昏迷者。
化瘀利水?!堆C論》有云:“內有淤血,則阻礙氣道,不得升降,氣壅則水壅”。[4]《醫(yī)學入門》說:“凡脹初起是氣,氣不走則阻塞血行,血不行久則成水?!盵6]水停則氣阻,氣阻則血凝,三者互為因果,故陸老認為化瘀利水是臌脹的主要治法之一?;隼ㄆ鹪从凇饵S帝內經》的“血水相關”理論,并首見于《金匱要略·水氣病篇》(“血不利則為水”)[10]。故藥選用地鱉蟲、桃仁、丹參、莪術、赤芍、丹皮、馬鞭草等化瘀通絡,以利氣血運行,使水腫消退。
清熱利濕。濕熱疫毒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該病發(fā)病的主要外因。疫毒之邪其性屬濕熱,濕熱羈留,而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土壅木郁,氣滯血瘀水停[11]。陸老認為濕熱之邪貫穿于病毒性肝炎以及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始終,雖然該病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輕重有別,但是清熱化濕應貫穿于疾病的始終,故在治療上常常采用清熱解毒、化濕解毒之法。故陸老認為本病后期仍應采用清熱利濕,解毒消脹之法,藥用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平地木、田基黃等清熱利濕解毒。
軟堅消癥。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多肝細胞損傷而肝功能異常,究其原因,多因濕熱疫毒致肝失疏泄,肝氣郁結,脾失健運,進而氣虛血瘀,瘀血阻滯,瘀血與痰濁膠著,阻滯脈絡而成痞塊,日漸堅硬,推之不移。故陸老常用鱉甲、地鱉蟲、生牡蠣等化瘀消癥,從而利水消腫,并幫助恢復肝功能。
張某,男,56歲,1993年3月3日初診。主訴:尿少腳腫,單腹脹大,伴面色黧黑,唇黑半年?;颊?987年患乙型肝炎。自1992年8月起腹部脹大,尿少腳腫,已服中西藥半年,見效不著,而尋陸老處診治??淘\:面部虛浮,色黧黑,腹部鼓脹,四肢瘦削,尿少色黃,腹脹便爛,下肢水腫,舌紅苔黃,舌下靜脈瘀紫,脈弦。B超示肝硬化。血檢:乙肝三系陽性, HBsAg(+), HBeAg(+), HBcAb(+),eo(+)。西醫(yī)診斷: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中醫(yī)診斷:肝著、臌脹,證屬濕熱久蘊,氣滯血瘀水停。治擬疏肝解毒,化瘀軟堅利水。處方:鱉甲30g(先煎),柴胡10g,赤芍10g,莪術5g,丹參30g,丹皮10g,半枝蓮30g,半邊蓮30g,大腹皮15g,豬茯苓(各)15g,澤瀉10g,黑白丑10g,8劑。
二診。藥后腹脹減輕,小便增多,面色黧黑漸退。效不更方,原法再進14劑,腹水消退大半。原法出入,加太子參、女貞子。至1993年6月,B超復查腹水全消, HBcAb轉陰,諸癥悉減,停藥。至1993年8月18日再診,腹水未起,已能從事日常工作,有時齒衄。原方去黑白丑,加生地15g,水牛角30g(先煎),仙鶴草30g,7劑。后病情穩(wěn)定。
按語:本案由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腹水,病起已3年之久,臌脹半年,已成虛實錯雜之證。在治療中陸老從3方面著手:一是疏肝理氣,軟堅散結,藥用柴胡、鱉甲。柴胡辛散行經,柔肝軟堅而無戀邪之弊;鱉甲歸肝、腎兩經,有軟堅散結的功效。二是清熱利濕解毒,半枝蓮與半邊蓮配伍清熱解毒之效增強,豬苓與澤瀉配伍則加強了利水滲濕的功效,且其性平淡滲,清熱不礙胃,利濕不傷陰。三是化瘀逐水以消臌脹,藥用莪術、丹參、丹皮、赤芍祛瘀通絡以利水,黑白丑峻下逐水,為治腹水主藥。以上數(shù)法并投,各司其職, 病情穩(wěn)定,使得痼疾有轉機。
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及腹水屬濕熱疫毒為患,雖然其主要的外在致病因素為濕熱疫毒之邪,常采用清熱祛濕解毒之法,但根據其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可分期辨治。早期在于“瘀”阻肝絡,而成脅下癥結,故在這一期以化瘀消癥為主要治療原則,包括行氣祛瘀,痰瘀同治及滋陰祛瘀,同時兼顧健脾養(yǎng)肝。病致臌脹,屬于肝炎后肝硬化晚期,故在此期以祛邪利水兼顧扶正為主要治療原則。因此期病邪仍以濕熱疫毒為主,故仍需強調清熱利濕解毒之法。利水之法包括行氣逐水、化瘀利水。因病程長久,涉及的臟腑皆呈虛象,故在祛邪利水的同時應兼顧扶助正氣??傊?,陸老認為此病早期治療應著眼于化瘀消癥顧肝脾,晚期逐水祛邪兼扶正,且在具體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病情虛實不同、年齡體質差異,隨癥靈活化裁,不拘泥于一方一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