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芬,王 靜,秦顥馨,曲曉鵬
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
陳述芬1,王 靜1,秦顥馨2,曲曉鵬1
(1. 華北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教學部,河北 唐山 063000;2. 華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在“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對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探究新的工作路徑。提高認識水平,是路徑之根本;利用微平臺,是路徑之核心;通過微活動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是路徑之中心;通過微平臺建立考核機制,是路徑之重心。
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創(chuàng)新;考核機制
“微時代”的到來對當今社會產(chǎn)生了諸多方面的影響,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據(jù)時代的變革而不斷創(chuàng)新,合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靈活性、變通性,滿足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大學生是準職業(yè)人,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微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以“三全教育”為工作目標、“以德樹人”為工作理念,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zhì)量,培養(yǎng)出適應新時代的優(yōu)秀人才。
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fā)展中,社會包容性更強也更開放。國內(nèi)外社會環(huán)境紛繁復雜,各國之間交流密切,促進了文化的融合,但各國之間優(yōu)秀文化相互交流的同時,也摻雜了西方錯誤思潮以及歷史虛無主義的惡意滲透。大學生尚處于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塑成文明行為的黃金時期,如果被錯誤觀念誤導或利用,不僅會影響學生正確的“三觀”形成,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充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三觀”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意識和習慣,促進學生全方面健康發(fā)展[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與微時代相適應,充分發(fā)揮微博、微信等微載體的優(yōu)勢,根據(jù)新時代的要求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利用微平臺等隱性教育方式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將馬克思主義思想與實際相結合,傳播有效信息和正能量,使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使其成為符合新時代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現(xiàn)代化人才。
微時代的重要特點是信息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人們通過微信、微博等微平臺既能快速獲得最新信息,也可隨時參與互動。微載體滿足了大學生對信息傳播和參與的需求,大學生能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參與討論,微平臺對大學生群體產(chǎn)生了很強的吸引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學模式,根據(jù)新時代的變化,將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與微平臺結合,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進步,提升教育信息的時效性[2]。
傳統(tǒng)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強調(diào)教師的主體性,而忽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微時代出現(xiàn)了大量的交流平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捷途徑和新穎方式,高校應適時將傳播平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鼓勵學生通過微媒介表達自我想法和需求,給予學生更多的表達和溝通的機會。微載體是一種便捷的雙向互動平臺,通過微平臺師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可有效促進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微時代的到來,智能設備被廣泛應用,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學生可隨時通過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等方式獲取更全面、更具時效性的信息。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學習能夠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方便學生做課外拓展和知識拓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和教材有限的內(nèi)容下,通過微平臺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微平臺還可以隨時采用智能設備傳播信息,學生利用碎片時間在微平臺了解思想政治內(nèi)容,隨時接受教育,并通過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實例潛移默化地促進相應思想素養(yǎng)的形成,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含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率[3]。
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氛圍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學習氛圍,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大環(huán)境。微時代背景下許多高校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wǎng)和微信公眾號,通過微平臺及時發(fā)布信息,通過信息輿論打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和氛圍,學生通過微平臺了解信息并且可以參與討論,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當代大學生與信息技術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共同成長,他們追求自由、追求平等,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及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目的。微平臺有利于改變傳統(tǒng)的訓誡式教育模式,幫助師生無障礙溝通,教師可基于此了解大學生真實思想和心理需求。同時,教師亦可根據(jù)大學生的實際需求,設置相應的教育內(nèi)容,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
這是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之根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符合學生需求,就應充分認識微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以及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打造一批適應微時代發(fā)展的教師隊伍。學??啥ㄆ陂_展培訓,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zhì)量,確保教師能夠利用微載體傳播和傳遞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素養(yǎng)。教師通過微平臺與學生平等對話,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發(fā)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這是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之核心。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應積極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和途徑,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元素;教師可利用微載體將教學內(nèi)容注入其中,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與學生即時交流,增加師生間的交流的針對性、有效性;通過微載體展示案例,加強學生對自我行為的約束能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確保教育達到預期效果和既定目標。
這是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之中心。大學生的成長與微時代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以及行為習慣等不同程度地受到微時代的影響,充分運用微載體積極引導大學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與時俱進,適應教育環(huán)境的變化,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設置教學內(nèi)容。如通過開展紅色攝影紀念展、紅色微電影大賽等,用學生喜歡的活動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將微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參與活動實踐過程中,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涵,通過自身行動獲取思想政治精神,成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人才[4]。
這是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之重心。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應強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提升“微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影響,微平臺的有效利用能夠提高高校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學??梢越⒔逃答佅到y(tǒng)以及學生的考核機制,應用于微平臺上。學生可以通過微平臺進行課程評價,反饋課堂內(nèi)容,學校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及時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調(diào)整;同時,學??梢酝ㄟ^微平臺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進行考核,督促學生認真對待思想政治學習,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 張廷,楊永杰.新時代高校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fā)展的路徑探析[J].大眾文藝,2019,(24):236-237.
[2] 孫振堯.自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摭探[J].成才之路,2019,(36):1-2.
[3] 黃尚發(fā).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路徑探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 (6):49-51.
[4] 豈寧.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11):29-30.
Study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Micro Era
CHEN Shu-fen1, WANG Jing1, QIN Hao-xin2, QU Xiao-peng1
(1.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ngshan 063000,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and explore new work paths. Improving the cognitive level by using micro platform is the root of the path. Using micro platform is the core of the path. Enri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through micro activities is the center of the path. Establishing assessment mechanism through micro platform is the center of the path.
micro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ducation innovation;evaluation mechanism
D641
A
1009-9115(2020)03-0114-03
10.3969/j.issn.1009-9115.2020.03.026
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2019030101009)
2019-11-15
2020-02-08
陳述芬(1963-),女,河北唐山人,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校對:韓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