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英
人生活在世界上,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同時,人的情感也會油然而生。情感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主體力量,更是推動主體行為和實踐的精神動力。正如美國《情感論》作者諾爾曼·丹森所說,“沒有情感,日常生活將是一種毫無生氣、缺乏內在價值、缺乏道德意義、空虛乏味而又充滿無窮無盡交易的生活?!保?]145情感以潛在的形式深深融入人類的社會生活,對人的生命存在,對人的生活狀態(tài),對人的主體活動都將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高度重視情感對人民群眾核心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重大影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精神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保?]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讓群眾僅僅停留在對核心價值觀的淺層次認知認同階段,更要讓群眾在此基礎上,產生對核心價值觀的深層次情感認同,進而強化認知認同,并為行為認同提供充足的精神動力。可見,如何增強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已成為學術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認同(identity)是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研究的一個重要范疇。在國外,“認同”概念最早是由威廉·詹姆斯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詹姆斯曾用“性格”一詞表示他對認同的感受。他說:“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可以在精神或道德態(tài)度上看出,當這種情形突然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他會感到自己充滿生機和活力。”弗洛伊德則把認同界定為自我防御機制的核心概念。他認為,“認同是個體與他人有情感聯系的原初形式”[3]11,是“個體或群體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3]12。埃里克森在《洞察力與責任感》中認為,認同是個體主體經驗的總和。在國內,我國出版的《辭?!分姓J為,認同也叫“認定”,在心理學上是指認識與情感的一致性。費穗宇主編的《社會心理學詞典》中認為,認同是“對外在情感、態(tài)度和認識的接納”[4]375。雖然國內外學者從各自研究角度出發(fā)賦予了認同不同的內涵,但他們對認同的研究都強調:認同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致與接近,是主體對客體的主動接受或模仿。這種主動接受和模仿是主體歸屬感要求的結果,更側重于非理性的感情基礎。因此,情感是認同發(fā)生的社會心理基礎,認同本身具有強烈的情感因素,認同概念應當內在地包含情感認同,情感認同理應是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觀目前學界,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提出以來,國內很多專家學者便把學術的眼光投向了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問題,并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如郭建新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道德認同”[5];孔德永認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關鍵的是要解決社會公眾對黨和政府的政治認同問題”[6];胡建也提出,“公民政治認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關鍵”[7];孫樹文則按照“利益認同”到“政治認同”再到“文化認同”的邏輯秩序,研究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認同[8]。這些研究成果無疑為進一步深化和推動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提供了理論基石。但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卻唯獨缺乏從情感視角出發(fā),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感認同的學術成果。這種理論上的滯后性,也導致了核心價值觀在實際傳播過程中,仍停留在對大眾理論知識灌輸的淺層面上,沒有激發(fā)起大眾對核心價值觀的情感需要,不注重引導大眾對核心價值觀的情感體驗,情感認同的缺失又進一步阻礙大眾對核心價值觀理論認知的深化和行為實踐的外化。因此,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迫切地要求我們展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感認同問題的研究。
何謂情感認同?它是主體對客體進行評價、選擇時所產生的滿意、喜愛、肯定等主觀心理情緒體驗,它的生成不帶有任何外在強制色彩。情感認同一經形成,就會使主體對客體產生發(fā)自內心的、自覺自愿的親近與接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高度抽象的理論體系,本身絕無情感可言。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大眾中傳播,能轉換成抵達大眾心靈、發(fā)育大眾精神的本質力量,就一定要啟發(fā)情感。正如吉塔連柯所說:“如果這些知識不在人的感性體驗、偏愛和需要的烈火中熔化,任何的道德規(guī)范、義務、禁令等知識都不能保證個人道德上的可靠性”[9]。只有思想的趨同而沒有感情的趨同,是難以達成真正認同的。因此,情感認同是實踐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構成要素和最為真實的表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是要讓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認同、內化,被人民群眾自覺貫徹于實踐過程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大眾化,難在大眾化。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本身具有高度理論化、系統化特征。另一方面,廣大民眾的意識活動通常處于社會心理層面,是尚未上升到理論層面的感性意識活動。這一點,對于以感性選擇為主要行為特征的中國民眾而言,尤為如此。這就決定了高度理論化、系統化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容易與以感性心理為主的人民大眾產生距離。如何縮小核心價值觀與人民大眾之間的心理差距,促進核心價值觀從抽象理論形態(tài)向大眾的社會感性心理形態(tài)轉化,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難點。再加上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化和系統化,給人以僵化的感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靈活性的喪失,久而久之容易使人產生“審美疲勞感”。這兩方面的原因,愈發(fā)加大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難度。那么,我們應當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呢?
1942年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同志在談到如何做好文藝工作時指出,“許多同志愛說‘大眾化’,但是什么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10]人民大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越積極、越強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就越容易取得成效。為此,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教育者要站在群眾的立場,從群眾利益出發(fā),善于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利用形象生動的事例,利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群眾對核心價值觀的情感共鳴。唯有如此,方能促使群眾對核心價值觀從“知”內化為“情”,并對行為和實踐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言:“情感是一個精神飽滿為自己目標而奮斗的人的本質力量”[11]808。從根本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過程,就是從情感視角出發(fā),提升人們對核心價值觀情感認同的過程,就是大眾對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識與情感生成辯證統一的過程,就是大眾滿懷激情地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過程。[12]169因此,情感認同是推進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內在訴求。
長期以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和教育十分重視理論的傳遞、道理的灌輸,強調受眾理性或理智上的接受,依靠理論的徹底性說服人,依靠真理的力量打動人。毫無疑問,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可能自發(fā)地成為人民群眾的信仰,人民群眾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產生社會主義的政治信念,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普及離不開必要的灌輸。但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些鮮活事例又不斷警示我們:人們對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認同,并不必然會形成或改變相應態(tài)度,從而讓人們真心地接受這種觀點和思想,并指導自身的行為。例如,在反腐敗斗爭中,其中不乏有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在認識層面上能深刻闡述人生價值與意義、理想與目標、責任與奉獻的黨的高級領導干部。但即便如此,他們仍然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一些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專家學者,雖然他們的頭腦中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全部信息,但事實上他們永遠都不可能變成馬克思主義者。上述事例充分說明了:單純地接受或掌握某種理論,并不必然會產生對這種理論的心理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更不用說在實踐中去踐行這種理論。這意味著,如果大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形成認知認同的同時,沒有相應的情感認同生成,這種認同注定是蒼白的、無力的、不可持續(xù)的。這種認同在實踐中更容易演變?yōu)楦拍罨J同、教條化認同、書本化認同和邊緣化認同等形形色色的虛假認同。這些都會大大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效果。
因此,為了增強大眾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效果,必須擯棄以往過度倚重政治理論灌輸,滿足于單純理論概念的傳遞,片面依靠政治權威的教育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情感——態(tài)度”系統為核心,“情感——認知”相互影響為過程,重視人的生命情感體驗,重視教育者情感投入的情感認同教育。因此,情感認同是增強核心價值觀認同效果的迫切呼喚。
俄國著名思想家赫爾岑曾說,充分意識過去,我們才可以認清現在;深深地沉思往事的意義,我們才發(fā)現未來的意義。回顧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歷程,我們不難發(fā)現,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相當長一段時期里,為了維護國家穩(wěn)定,我們黨和政府曾經采取政治化、強制化甚至絕對化策略進行價值觀教育和運作,以實現廣大民眾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這種方式主導下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在教育目標上,以國家和集體為本位,主要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卻忽視個人的物質利益、精神需要和價值需求;在表現形式上,階級化、政治化色彩濃烈,強調對人的灌輸、教育和改造,卻忽視尊重人、關心人、激勵人;在教育內容上,重視文本的邏輯性和抽象理論的闡述,卻脫離活生生的生活實際??陀^地看,一方面,這種工具化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曾起過一定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一部分階層和群眾的感情,戳傷他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長此以往,勢必導致大眾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產生心理的逆反和情感的疏離。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必須擯棄傳統意識形態(tài)灌輸的弊端,實現從“物化”到“人化”、從“無人”到“有人”、從“工具化”到“人本化”的轉型,做到以人為本,充分發(fā)揮情感認同的作用。當前,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感認同,不是通過外在強力方式強迫大眾認同,而是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態(tài),在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滿足人的合理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基礎上,啟發(fā)大眾對核心價值觀產生發(fā)自內心的、自覺慎獨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從本質上說,符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人本屬性,符合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實踐期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凸顯的是核心價值觀認同的主體性,是傳統強制性認同向現代自覺認同的轉向,是黨的“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因此,情感認同是實現核心價值觀人本化的本質旨歸。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如果從主體認同的角度來看需要的話,認同的動力來源于需要的滿足。情感和人的需要滿足之間是密切聯系的。當需要獲得滿足時,人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否則就會產生消極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主體需要的滿足狀況是影響情感認同實現的重要因素。當前,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入大眾的心靈深處,增強情感認同,必須把握好當代中國人的心態(tài)和需求。我們要通過加強對大眾的關懷來滿足大眾的各種需求,不斷增強核心價值觀對大眾的感召力。一方面,要凸顯對大眾的人文關懷,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黨和政府發(fā)展社會的首要問題。通過民生問題的切實解決,使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實踐價值,不斷夯實形成思想共識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大眾的心理疏導,促進大眾的心理和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帶來了利益的分化,貧富的差距,也引發(fā)了群眾深層次的心理問題。黨和政府要通過心理疏導的方式,不斷化解人們的心理矛盾,理順人際關系,培養(yǎng)民眾的健康心態(tài),促進民眾精神家園的建設,有效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眾精神追求的積極引領作用。
情感體驗是個體對客觀事物和周圍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所產生的一種神奇的主觀感覺體驗。它既是人的心理體驗,也是人的實踐體驗,二者融為一體,成為聯系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中介和橋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事實性知識,更是評價性知識,是人的一種價值經驗、價值選擇,必須通過情感體驗加以把握。在社會現實生活中,唯有經過大眾鮮活體驗的核心價值觀,才能真正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彰顯他們的真實情感;才能把核心價值觀帶進大眾的生活情境,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及豐富感受聯系起來;才能讓大眾進一步感悟核心價值觀、體會核心價值觀并追求核心價值觀。人的情感體驗的生成總是在一定情境、氛圍和環(huán)境中產生的。為此,教育者和傳播者要通過多元載體的開發(fā)、多種藝術形式的應用以及新興媒體平臺的搭建等,讓大眾在富有教育意義的日常生活情境、社會環(huán)境氛圍中,自動生成體驗性情感,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眾的滲透力、影響力和吸引力。例如,可以將核心價值觀附著在生活化、多樣化與立體化的活動載體之上,寓核心價值觀于豐富多彩、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各類活動中。包括文化娛樂活動、社會服務活動、參觀訪問活動和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等。這些活動形式活潑多樣,貼近大眾生活,容易撥動人們的心弦。還可以通過社會公德漫畫、社會公德短片、高雅音樂會、網絡微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運用,以及數字廣播、手機媒體、移動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平臺的利用,著力提升核心價值觀的覆蓋面與影響力,更好地實現社會主流意識對大眾的引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客體化的知識體系,而是充滿主觀內在性、主體選擇性的觀念體系。它附著于教育主體情感化的人格身上,吸引大眾自覺自愿地趨近和認同。顯然,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成效,不在于教育者價值觀知識的多少,而在于支撐其價值觀念的摯愛真情有多深;不在于教育者通過言論抽象地證明真理,而在于教育者以其優(yōu)良的人格形象作為直觀教材,生動地顯示真理;不在于教育者憑借由官方獲得的權威身份或外在資格教育大眾,而在于接受雙方是否心理相容、情感相通,大眾從內心里真正認同這種主體身份,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像恰到好處的真情流露那樣導致崇高,那樣引起共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獲得大眾的認同,必須要求教育者將情感滲透到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教育中。其一,要注重對核心價值觀內容的情感滲透。即教育者要真心熱愛并信服自己所宣傳和倡導的內容,賦予核心價值觀內容以豐富的情感因素,用濃郁的情感色彩引起大眾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共鳴和向往之情,促使大眾對核心價值觀產生親和感。其二,要注重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的情感傳遞。即要重視與大眾之間的思想交流與心靈溝通,做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打開大眾的心扉,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使大眾在自然輕松的氣氛中,在有安全感的氛圍中,無意識地接受教育,使核心價值觀真正深入人心,溫暖人的心靈,點燃人生命的激情。最后,要注重對核心價值觀教育對象的情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切實做到關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育者要發(fā)揮好教育引導的作用。要求大眾做到的自己也要身體力行,使大眾在感受到教育者高尚人格所散發(fā)的真善美魅力的同時,對教育者所傳遞的核心價值觀內容也堅信不疑,進而產生堅定信仰,增強核心價值觀對大眾的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