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讀者向我寫信,說自己是留守兒童,從小是長輩們口中的“尖子生”,然而過得并不快樂。父母雖不在身邊,但給她的壓力以及對成績的極度炫耀,讓她只想逃離。讀大學后,她徹底解放了自己的天性,談戀愛、掛科、借網(wǎng)貸,欠了一屁股債,成了家族人眼中的反面教材,再也不是一個乖孩子了,和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更是劍拔弩張,彼此“恨”得牙癢癢。
我給她的建議是,首先把這恨解決了,才能談人生的其他問題。恨會讓一個人簡陋,讓你生活在機械的否定中:我恨之人希望我做的事,我偏不做;他們不希望我做之事,我偏去做。這里面只有激情,沒有理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恨父母的時間,有的短,有的長。這個恨的產(chǎn)生,可能是因為父母確實不稱職,又或者在教育的過程中犯了一些錯誤,甚至本身只是教育必然會有的嚴厲時刻。這是成長的煩惱與成本,只是很多人睡一覺起來,恨就消失了。再記仇的孩子,成長之后,生出同理心,知道人之不易,恨也不會長存。
父母不能陪在身邊,或許是他們的失誤,或許是他們不得已,但都可能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一些創(chuàng)傷??墒?,正常的心理醫(yī)生都會說,這是小傷,可以愈合,不該不停地回憶、反芻、強化。就算父母有錯,也受到了相應的懲罰——為孩子還債,忍受子女的各種逆反,早就兩清了。
然后,努力把學習和工作經(jīng)營好,之后和父母好好溝通。父母說得對的地方,就聽;不對的地方,就用事實證明你的想法是對的。愛也不是事事順從、沒有主見,愛是大家都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與未來,而只盯著自己的不開心,那不僅自己看不到未來,也會讓別人沒有未來。
從今天開始,不要再輕易“恨”父母了!如果曾經(jīng)“恨”過,正確的方式便是盡快翻篇兒。只有不恨,才有愛與意義成長的空間。
//摘自連岳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