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奕 鄭天玉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眼科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近視眼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 上海市視覺損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 上海 200031)
患者女性,58歲,左眼白內障超聲乳化聯(lián)合人工晶狀體(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術后5年,眼部羽毛球擊傷后視物模糊3個月。體格檢查:左眼視力0.15,角膜透明,前房中深,tyn(-),IOL復合體嵌頓于瞳孔,顳側襻進入前房。擴瞳后見IOL復合體向鼻上方不全脫位,玻璃體輕度混濁,視網膜平伏。眼壓18.5 mmHg(1 mmHg=0.133 kPa)。診斷:左眼外傷性IOL復合體不全脫位,左眼白內障超聲乳化聯(lián)合IOL植入術后。
2.1 手術方式 行左眼IOL復合體取出聯(lián)合鞏膜縫線后房型IOL固定術(見手術視頻)。
術前常規(guī)用托吡卡胺滴眼液擴瞳,進行球后麻醉。制作3.5 mm上方角鞏膜緣隧道切口,注入黏彈劑,將IOL復合體托舉入前房,用IOL剪剪為兩半后取出。將9-0聚丙烯縫線長直針自角膜緣后1.5 mm進針,自對側角膜緣后穿出。自切口將聚丙烯縫線從眼內鉤出,中央剪斷,將縫線兩斷端分別固定于IOL對稱的兩襻。術中選擇的是光學部和整體直徑都較大的四襻式IOL。將IOL用IOL植入鑷折疊后植入眼內。仔細觀察確認縫線與襻無纏繞,調整IOL位置居中。10-0線縫合切口后,行前段玻璃體切除處理玻璃體。然后應用鞏膜層間Z形縫合技術(Z-suture technique)固定縫線。最后縫合結膜,確認切口水密,前房穩(wěn)定。
2.2 要點及難點
1)切口大小應適宜,若采用鑷子折疊植入,不要試圖采用過小切口勉強操作。由于低眼壓是術后常見并發(fā)癥,所以切口應細致縫合以穩(wěn)定前房與眼內壓。
2)固定IOL的縫線在眼內容易纏繞,這樣會直接導致IOL的傾斜或偏位。術中應觀察清楚,避免縫線在IOL襻上纏繞。
3)為保持IOL在眼內的正常后房位置,在縫線穿過鞏膜時以縫線貼近虹膜后表面為宜,一般在角鞏膜緣1.0~1.5 mm處進出針。縫線位置非常重要,直接決定IOL的位置。
4)為防止線結暴露,并簡化手術步驟,我們在手術中采用了鞏膜層間Z形縫合技術。該技術在距角膜緣 1.3 mm 后平行于角膜緣進針,每次穿行的線段長度為 3~4 mm,之后反向穿行,重復4~5次,通過縫線在鞏膜層間走行產生的摩擦力而進行固定。術后因縫線與鞏膜組織的粘連增加了摩擦力,可使IOL位置更加穩(wěn)固。因為沒有線結,可避免線結相關的并發(fā)癥,如線結暴露等,不需要制作傳統(tǒng)的鞏膜瓣以覆蓋線結。簡化手術并減少眼球創(chuàng)傷,這是一種較好的、可供選擇的IOL鞏膜縫線固定術改良方法。
5)應采用不易降解的聚丙烯縫線,不宜使用尼龍縫線。目前,傳統(tǒng)的鞏膜縫線IOL固定術采用10-0聚丙烯縫線。我們在術中采用了較粗的9-0聚丙烯縫線,這也是IOL鞏膜縫線固定術可改良的方法之一,預期會降低遠期縫線降解率,但仍有待長期臨床檢驗。
6)通常需行前段玻璃體切除,防止玻璃體牽拉、瞳孔變形。
2.3 優(yōu)點 鞏膜縫線后房型IOL固定術,俗稱IOL懸吊手術,是目前臨床常用無囊膜支撐下的IOL固定方式。該術式由 Malbran等[1]在1986年首次報道,多年來不斷改良發(fā)展。該術式利用致密的鞏膜組織縫線固定,相比較疏松的虹膜固定(包括虹膜夾持型IOL、虹膜縫線固定IOL等)更穩(wěn)定。與前房固定IOL相比,鞏膜縫線固定術植入的IOL位于后房,更符合自然晶狀體的生理位置,距離自然光學節(jié)點更近,光學效果好,物像放大率僅為1%~2%,相對于后面提及的鞏膜層間固定術,內眼操作較少,因此手術也相對安全。此外,此類IOL固定術不干擾瞳孔的正常生理活動,對房水的前后房交通一般無影響,因此一般不用做虹膜周邊切除。IOL還可作為機械屏障,阻止玻璃體移動和血管活性物質的擴散,從而降低視網膜脫離和黃斑囊樣水腫的發(fā)生率。
2.4 注意事項 鞏膜縫線固定術的操作相對前房型IOL植入術更為復雜、費時,學習曲線較長,并可能損傷睫狀體引起玻璃體出血、脈絡膜上腔出血、脈絡膜脫離、視網膜脫離等并發(fā)癥。此外,還存在線結暴露導致眼內炎或者縫線降解斷裂導致遠期IOL脫位的風險。兒童患者縫線降解、斷裂的風險相對更高[2-3]。因此,對兒童患者不建議常規(guī)使用鞏膜縫線固定術。
術后6個月隨訪情況:左眼裸眼視力0.6,最佳矯正視力0.8,角膜透明,前房深淺正常,瞳孔圓,直徑為3 mm,IOL位置正,玻璃體輕度混濁,視網膜平伏。眼壓13.5 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