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其煊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要營造適合學生的實踐環(huán)境,幫助學生落實道德踐行,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文章通過打造小學《道德與法治》情感教學課堂,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結合教學內容,以“情感”為紐帶,來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發(fā)覺學生的思維智力,從而進一步深化學生道德法治意識,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道德法治;情感教學;情感與智商;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2-0036-02
【Abstract】 The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learly put forward,t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moral practice,to create a practical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students,help students to implement moral practice,enrich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so that students develop good habits of behavior.Therefore,by creating the emotional teaching class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in primary schools,combin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eaching content,and taking “emotion” as the link,this paper aims to increase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discover students thinking intelligence,and thus further deepen students moral and rule of law awarenes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The moral of the rule of law;Affective teaching;Emotions and intelligence;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1.激發(fā)探究熱情,獲取情感認同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善于構建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的情境,以更好的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意識及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教師可多多利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技術打造情境再現(xiàn)式課堂,通過引導學生在圖片或視頻互動中,感悟課文內容的情感變化,進一步激發(fā)探究知識的熱情,在探究中反復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獲取情感上的認同和心動同時,也提升學生智商開發(fā)。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年級下《買東西的學問》這一內容時,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體驗買東西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購物的技巧,以及遇到消費問題時的情感教育體驗,引導學生發(fā)揮高情商的溝通,學會高智商的維護自身權益,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購物習慣,做一個文明的消費者。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創(chuàng)設購物情境,準備一些文具、球類、書籍等小物品,配合多媒體超市語音音樂,讓學生通過小組自主合作的方式,來分飾售貨員和消費者角色去體驗買東西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預設多種情景,引出溝通上的情感沖突,如收銀員少算了錢、買到的東西出現(xiàn)質量問題、超市不承認自己的責任行為等等。其次,讓學生來交流探討體驗購物時遇到不合理行為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感受?到底該如何運用情商和智商去溝通交流維護自己的權益?以激發(fā)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真正的明白購物時要運用情商去溝通交流,運用智商去進行維權,來最終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去踐行良好的文明消費行為。
2.結合生活共鳴,打造融情課堂
生活是人類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載體和支撐,課堂教學生活化將有力的讓學生獲得切身的情感體驗,將情感更好的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只有在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形式下,才能真正融情于課堂,讓學生得到情感共鳴。教師要深挖教材內容,結合生活化實踐活動,通過真實自然的情境,讓學生更能獲得切身的感受,更積極地在主動探究、體驗、內化、實踐達到情感共鳴,使道德與法治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獲得道德融情的直接途徑。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這一內容時,教學主要主旨是引導學生了解和體諒父母的辛勞,管理好自我,激發(fā)感恩父母的意識和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扣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累積,已初步形成愛父母的意識的情感發(fā)展歷程。教學時,通過多媒體情境,引導學生觀看關于父母辛勤工作維持生活化視頻短片,讓學生獲取情感體驗的基礎上,來感受父母的不易。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閱讀材料,進入到議一議的探討環(huán)境,父母生活中的辛苦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你有沒有動手幫助過父母做家務?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并通過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去更好的理解父母的不易,激發(fā)學生的感恩之心。最后,可以將情感延伸導入到管理自我層面上,教師可以適當布置一些課后感恩小作業(yè),讓學生給辛苦工作一天的父母洗洗腳、捶捶背等,引導學生真正從內心和行動上達成一致,去將自己的真誠的感恩情感回饋到父母身上。
3.獲取主動體驗,踐行道德延伸
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中,一旦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沒能獲取主動體驗意識和積極參與的情感體驗,就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言行不一致”的現(xiàn)象。因此,在相關的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加強情境式情感教育引導,幫助學生獲得積極主動的體驗,體會道德法治知識都來于真實生活。同時,幫助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之中,倡導學生在活學活用中獲得真實生活中的道德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認識,進一步促進道德發(fā)展。
4.搭建評價平臺,引導情感內化
情感內化是學生在道德法治課程學習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只有在評價體制中,通過激勵和鼓勵的方式,引導學生將課堂情感體驗中獲取的感悟內化到自己的行為習慣中,才能更好的構建學生健康的人格。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課內的情感體驗,也要善于結合課后延伸及時評價,來有效的促進學生的道德法治意識,將獲取的情感體驗內化成自身知識和良好習慣。鼓勵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向上、健康生活態(tài)度,更好的將道德與法治意識延續(xù)下去。
例如,學習完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第二單元的《這些事我來做》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內化情感感悟和踐行課堂所學內容,教師可以利用現(xiàn)代信息平臺,通過展示和評價的方式,來進行深化情感教育的實效,更好的鼓勵和引導學生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和任務要求落到實處。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張詳細的生活化任務表,讓學生將每天做過的家務活和情感感悟記錄下來,進行視頻打卡。其次,每周進行小組評比“小幫手之星”總結活動,通過一周的累積結果,來評比出做的家務活最多的學生,并進行表揚鼓勵這樣的行為習慣。
5.結語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要善于構建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的情境,實現(xiàn)學生、教材、教師之間的縱向互動,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意識及創(chuàng)新精神,注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踐行道德與法治意識,在活學活用的實踐活動中,發(fā)覺情商與智商,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健康人格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延慶.對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達成的思考[J].基礎教育參考,2019(12):72-73
[2]郭林,蔣喜華.德知·德情·德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J].中小學德育,2018(0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