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2011年,李淑芳將全家人用20年積蓄購買的新房騰出,作為接待到青島學習的鄉(xiāng)村教師的臨時住所,一家三代擠在70多平方米的舊房子里,女兒只能打地鋪。
不少人說她傻,但她卻覺得這是此生做過的最值得的事——“鄉(xiāng)村教師需要成長”。
“李老師,群文閱讀怎樣才能上好?”
“李老師,學生在背后侮辱我,我該怎么處理?”
“李老師,我們是一所新建學校,校園文化該怎么建設?”
……
隔三差五,李淑芳就會收到類似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求助信息。在不少鄉(xiāng)村教師心中,她是最值得信任的師長。他們之間的故事,要從教育扶貧公益組織——支教島的建立說起。
“我一定要為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做些什么”
支教的念頭,萌生于2004年的冬天。當時,為完成山東省委、省政府下達的對口幫扶任務,李淑芳作為青島市教育局師范教育處的工作人員,跟隨青島市教育考察團前往曹縣進行實地考察。當?shù)匾凰У泥l(xiāng)村小學,深深觸動了她的心靈:寒冬臘月,教室的窗戶用塑料紙封著,上面被調(diào)皮的孩子戳出了一個個小孔,冷風呼呼地鉆進屋子,將孩子們的小臉凍得通紅。教室里面雖然有爐子,但沒有生火,煤塊和柴草遍地都是,亂糟糟的。更讓她難受的是,黑板上老師寫了7個字,竟然有2個是錯的!
雖然自小生長在農(nóng)村,李淑芳看到這樣的環(huán)境還是心酸難忍。她不敢相信,30年過去,鄉(xiāng)村小學的環(huán)境竟然比她當年上學時還差?!皝聿芸h之前,我兜里揣著600塊錢,想著資助2個孩子??傻搅诉@所學校,我愣是沒敢掏出來,感覺這里的每個孩子都需要?!闭驹谀莻€院子里,李淑芳說了一句自己永遠不會忘記的話:“我一定要為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做些什么!”
可是,能做什么呢?需要幫助的孩子太多,她沒有能力一一捐助;教育設施的改善,她有心卻無力。思來想去,唯一可以做,而且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幫助當?shù)亟處熖嵘逃仞B(yǎng)——捐助一個孩子只能保證一個孩子有學上,幫助一位校長或老師則能解決一群孩子上好學的問題。而且,她本身曾做過近十年一線教師,在鄉(xiāng)村和城市的學校都待過,對城鄉(xiāng)教育的差異有著深刻的體會:“城鄉(xiāng)之間差的不只是硬件,主要在于軟件。鄉(xiāng)村教育缺的不僅是錢,更是教育者辦學的格局和思想。只有改變鄉(xiāng)村校長和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鄉(xiāng)村教育質量。”
懷著改變鄉(xiāng)村教育的理想,2005年,李淑芳自己出資,發(fā)起致力于農(nóng)村地區(qū)學校發(fā)展及教師成長的公益組織——琴島教師成長工作室,這就是后來的“支教島”。
15年來,志愿者從最初的一個人發(fā)展到萬余名,幫扶足跡從山東到甘肅、貴州、內(nèi)蒙古、安徽等十余個省、自治區(qū),支教島一路高歌,將愛的種子遍撒貧困地區(qū)。
但在最初,支教島的工作進行得并不順利。十余年前,教師培訓遠不像現(xiàn)在這么普及,雖然是免費服務,李淑芳在聯(lián)系別人時還是吃了不少閉門羹。有的學校以“沒有經(jīng)費派教師出去學習”為由拒絕,有的學校擔心教師參與培訓無人代課,更有甚者,懷疑李淑芳的初衷,認為她“想出名想瘋了”……
一腔熱血遭遇冷水卻并未涼透,學校不同意,李淑芳就一次次地打電話勸說?;蛟S是被她的誠心感動,也或許是被她“磨”得無可奈何,到最后,李淑芳總能“得逞”。就這樣,一所學校又一所學校,一個地區(qū)又一個地區(qū),支教島的名聲越來越大,不經(jīng)意間,就走過了15年。
“孩子們的臉就像生銹了一樣”
李淑芳至今記得2006年第一次在曹縣做大規(guī)模培訓時的場景:偌大的會場,千余名教師,黑壓壓的一片,有人嗑瓜子,有人抽煙,中間還有大爺大媽背著袋子進來收水瓶……
這是一群“沉睡”的教師,李淑芳想。這一點,在她與一些鄉(xiāng)村教師交流時,有更強烈的體會。無數(shù)次,當李淑芳問及老師們在農(nóng)村從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時,聽到的都是抱怨:孩子笨、家長不配合、學校條件差……
為什么他們看到的都是不好的一面,農(nóng)村教育果然這么差嗎?為什么老師們都意識不到自己存在的問題?為什么他們對提升自己興致不高?李淑芳清楚地意識到:鄉(xiāng)村教育者需要被喚醒,喚醒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美的眼睛,喚醒對教育的信仰,喚醒對孩子、對民族、對國家的愛,喚醒內(nèi)心變革的力量。
為此,支教島從不注重方法的傳授,李淑芳曾直白地告訴接受培訓的校長和教師們,“你們甭想從這兒學到‘一招治天下的教學秘籍或管理秘方,我們給不了”,這里強調(diào)的是活生生的體驗,是靈魂的觸動。
跟崗研修是支教島常采用的培訓方式,李淑芳認為,“眼界決定境界,世界觀一定要通過觀世界來提升”。她曾到過不少鄉(xiāng)村學校,有一點感觸特別深刻——“孩子們的臉就像生銹了一樣”。很多孩子的小臉臟兮兮的,臉上也沒有笑容,“見了老師就像小老鼠見了貓似的”。這些明明應該天真爛漫的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學校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在跟崗研修的過程中,答案漸漸顯現(xiàn)。
從鄉(xiāng)村走入城市后,許多校長和教師的思想被顛覆,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習以為常的教育,竟然有另一副更為溫暖、生動的“面孔”——
原來,“以校為家”不是個口號,家的感覺就藏在一句句“咱家老師”“咱家孩子”的親昵中;
原來,鄉(xiāng)村的孩子并不比城里孩子差,你看,那些務工人員的孩子多么自信、笑容多么燦爛;
原來,相比批評,鼓勵能讓孩子變得更好;
原來,老師俯下身子和孩子說話的姿態(tài)那么美;
……
這些年,李淑芳聽過許多鄉(xiāng)村教育者進城跟崗研修后的感嘆,其中最常聽到的詞就是“震撼”。而這種“震撼”,正是“喚醒”的開始。
“我感覺自己之前的20年不是在教書,而是在誤人子弟?!?/p>
“都是農(nóng)村孩子,為什么在人家手里就這么活潑自信,在我們手里就唯唯諾諾?”
“我們常常在抱怨農(nóng)村教育錢少,實際上不需要錢的事我們也沒做好?!?/p>
……
當反思的種子萌芽,變革之火終會燎原。
用好“活生生的東西”
李淑芳至今仍然記得小時候在河里抓泥鰍的事,清涼的水,擺動的泥鰍,一把握上去那種滑溜溜的感覺;她也記得自己為了探究“雞蛋如何滾出來”的秘密,如何傻傻守著一只蹲窩的雞……她把這些稱為“活生生的東西”,認為這是滋養(yǎng)孩子生命成長的養(yǎng)分,是鄉(xiāng)村教育獨有的優(yōu)勢,是城市孩子或許永遠不會有的體驗。
遺憾的是,很多鄉(xiāng)村教師看不到這種優(yōu)勢,也就不懂得如何去利用。就拿語文寫作來說,老師不知怎么講,孩子寫得干巴巴。
有一年,應當?shù)亟處熝?,李淑芳去大澤山送了一堂作文課,那堂課的主題是描寫一個人——
“孩子們,你們知不知道今天誰來給你們上課呀?”
“不知道!”
“今天上課的就是我呀!你們想不想回家跟媽媽說說今天上課的人叫什么名字、她來自哪里、有什么興趣愛好呀?”
“想!”
“老師你叫什么名字?名字的由來是什么?”
“我叫李淑芳,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我小時候特別頑皮,爸爸希望我長大了成為一個散發(fā)著芳香的淑女?!?/p>
……
那節(jié)課上,孩子們都很興奮,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每個人的作文本上都寫得滿滿的:“今天給我們上課的是一位女老師,來自青島,她叫李淑芳,小時候特別頑皮,爸爸希望她長大了成為一個散發(fā)著芳香的淑女……”
往常師生都頭疼的作文課,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上課的學生和觀課的教師都意猶未盡。老師們第一次發(fā)現(xiàn),在照本宣科之外,課堂還可以這么靈動;身邊鮮活的人和事,遠比課本上的例子更值得寫,想想大自然中的一切,不正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庫”嗎?
同樣的學生,同樣的授課內(nèi)容,卻由于教師自身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的差異而呈現(xiàn)截然不同的課堂效果。這種明顯的反差,是喚醒鄉(xiāng)村教師的“敲門磚”。多年來,支教島一直采用“同課異構”的方式送教下鄉(xiāng),讓城市名師和鄉(xiāng)村教師同上一堂課。每節(jié)課后,城鄉(xiāng)教師都會圍坐在一起,自我剖析,相互點評,取長補短。隨后,支教島的志愿者們還會將鄉(xiāng)村教師帶到城市,再讓他們和其他城市教師同上一堂課,以此檢驗培訓效果——這個過程就是“實踐再創(chuàng)”。兩個課堂,兩次內(nèi)容相同的課,鄉(xiāng)村教師們在親身體驗中觸摸到了好課的模樣。他們都說,支教島是教師生命成長的沃野。
“因為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改變,在悄無聲息地發(fā)生。
“我回去一定努力嘗試改變,用自己的改變?nèi)ビ绊懮磉叺娜?,我的學生,我的孩子,我的同事、家人、朋友?!?/p>
“我要用此行學到的理念和方法,堅守本心,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p>
“我有信心把貴州最邊遠、最落后的地方的教育辦成城市一樣的教育!”
……
就像一粒粒種子,偶然間沐浴陽光雨露,然后在貧瘠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開出燦爛的花。支教島志愿者們付出的心血,終凝結成了甜美的果實:原膠州市第八中學語文教師法洪雪,成長為當?shù)亟逃值慕萄袉T,成立了名師工作室,還研究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法——“趣讀”教學法;曹縣教師李勝楠由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曹縣教育局師訓處的主任,還學習李淑芳,拿出自家房子打造了“曹縣愛之家”,建立起曹縣支教島讀書會;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教育局教研員黃紅娃,發(fā)起組建了禮縣歷史上第一個網(wǎng)絡教育教學研討公益微信群——禮縣小學教研群,鄉(xiāng)村教師跟著名師線上研討教育方法;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小學教師凌正群在跟崗結束回校后,即聯(lián)合當?shù)亟處煶闪⑺拇ㄖЫ虓u分部,帶動網(wǎng)上結識的教師每天堅持讀書、每周寫一次教育教學隨筆,并申請成立支教島粉筆字書寫群,教大家寫粉筆字……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支教島的扶貧事業(yè)中。云南紅河支教島、內(nèi)蒙古赤峰敖漢旗支教島、四川支教島、貴州安龍支教島……支教島的隊伍一天天壯大。目前,已成立教師聯(lián)盟、校長聯(lián)盟、大學生聯(lián)盟、夕陽紅老教師聯(lián)盟、普通話聯(lián)盟、家長聯(lián)盟六個聯(lián)盟,各聯(lián)盟各自為戰(zhàn),支教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另外,支教島還獲得了青島市慈善總會愛基金、玫瑰基金、北京市西部陽光農(nóng)村發(fā)展基金會等的經(jīng)費資助,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15年支教路,李淑芳和支教島的伙伴們經(jīng)歷過許多風風雨雨,遇到過資金短缺等種種困難,但他們都沒有放棄。因為他們心中有著強大的信念支撐——“我們?yōu)槭裁匆鲋Ы虓u?因為我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種愛,是對國家、對人民的大愛,足以掃除路途中所有的障礙。在李淑芳的心中,支教島不僅僅是一份善,它代表的是青島教育人積極參與國家扶貧戰(zhàn)略的一種姿態(tài),是他們就教育扶貧交出的一份答卷?!拔覀兿M麊拘迅嗟娜藚⑴c國家扶貧戰(zhàn)略,大家共同努力,為國家未來培養(yǎng)人才,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好?!蓖瑫r,李淑芳說,他們的所做作為也是青島精神的體現(xiàn),這是一個有“志愿”傳統(tǒng)的城市,正如一位網(wǎng)友所說:“青島是一個有‘溫度的城市,是一個盛產(chǎn)‘微塵‘紅飄帶的城市,是一個有俠肝義膽、慷慨解囊風氣的城市?!?/p>
談及未來,李淑芳的愿望有些出人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她希望支教島能夠早日消失?!暗任覀兇蜈A了脫貧攻堅戰(zhàn),等各地教育實現(xiàn)了均衡,等每一所學校都成為家門口最好的學校、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到公平優(yōu)質的教育,還需要支教島嗎?”李淑芳熱切地盼望著那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