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鋒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弊x到陶淵明的《酬劉柴桑》時(shí),窗外正好落葉片片。于是約上幾個(gè)好友,去浙江天臺山尋找那迷人的秋。
在天臺山迎秋,自然要從赤城山登高賞月開始。這座通體赤褐色的山上矗立著梁妃塔,塔是南北朝時(shí)梁朝岳陽王蕭察為其心愛的妃子所建,民間亦有此塔是愛情塔的說法。是夜,與眾友爬至山頂,清風(fēng)徐來,明月松間照,方圓一片寂寥。
到天臺山一定要去國清寺。天臺宗鼻祖智者大師當(dāng)年踏遍山水,選中此處。這里三面環(huán)山,草木繁茂,宜于修行。漫步寺外,皆是常年蔥郁的蒼柏勁松。秋,被擋在豐干橋,在此模糊了季節(jié),在這里你感受不到秋天的蕭索。
郁達(dá)夫說,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到了霞客古道便是到了秋的天堂。夕陽晚照,被踩踏得光亮的圓石上,片片落葉格外紅艷。漫步古道,想象著先民在趕腳,樵夫在擔(dān)柴,此刻,你我便是“徐霞客”。到古道趕秋,一定要選早晨來,那草木上尚未褪盡的露珠,薄薄如紗的晨霧,遠(yuǎn)觀炊煙梟梟,近聽幾聲山鳥脆鳴,時(shí)不時(shí)看到留宿山中的老牛,偶爾還能碰到一兩個(gè)問路的驢友。你不必背著行囊杖藜前行,就這樣慵懶隨心地走著,貪婪地吸著新雨后的氣息,秋日的天臺山是那么的詩情畫意。
秋天,在中國歷來是勤勞的代名詞。秋的到來,意味著收獲,節(jié)日便飽滿了。你看,石浪滾滾的蒼山腳下梯田里,正舉行割香米比賽,誰獲勝誰將是“山里好鐮刀”。揮汗如雨的漢子們,光著膀子,打繭的肌肉在金黃的稻浪映襯下格外油光锃亮。秋收,構(gòu)成了秋天里最美的風(fēng)景線。末了,他們在田里搭起臺子,穿上蓑衣,扛起犁耙,大搖大擺,用表演走秀的方式,向世人述說著山民們在自然輪回中的辛苦勞作,傳達(dá)著秋日里豐收的喜悅,更是在向上天祈禱來年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
天臺山甚少層林盡染、萬山紅遍,有的是萬綠叢中點(diǎn)點(diǎn)紅。這不,大同山里慈圣村的柿子紅了,村里阿公阿婆伸著長長的竹杈,嫻熟地摘下一顆顆秋日的“小燈籠”,阿婆毫不吝嗇地挑出最紅的柿子讓你嘗。樹蔭下年輕母親邊教孩子摘柿子邊講述千年柿王的滄桑,山坡上還有擺拍的女孩兒,陣陣嬉笑聲在山谷中久久回蕩。頭頂著湛藍(lán)的天空,順著村里的石子路,看青磚、灰瓦、麻石組成的山居和串串高高掛起的紅柿子干,冷不丁躥出一只黃狗在追幾只老母雞,剛才那摘柿的阿婆端著粗瓷大碗笑呵呵地叫我們吃飯。多么溫馨的一幕!此時(shí)天臺山的秋是屬于小腳掉牙阿婆的,更是屬于你我都有份的萬家燈火。
曾有一位本地學(xué)究統(tǒng)計(jì),全唐2200余位詩人中有300多人到過天臺山,留下了1100多首詩歌。我曾想,天臺是個(gè)盆地,夏天酷熱,瘴氣甚多,令人望熱生畏;江南的冬天陰濕無比,細(xì)皮嫩肉的文人騷客受不了刺骨的冷;唯有秋天,才是感懷憂傷的才子佳人的天堂,包容寬懷的天臺山成了這些失意落魄的文人魂?duì)繅衾@之處,一次次地堅(jiān)持“早晚向天臺”,期待到“天臺訪石橋”——秋日的天臺山便是游子們治愈之所。
生活若沒有了美,錯(cuò)的一定是你的眼睛。此時(shí),你很難說是秋迷上了天臺山,還是天臺山迷住了秋,或是我們都被這兩者迷了。只要我們的心沒被塵封,美都在這里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