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斯雯 玉 寧
(廣西財經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0)
翻轉課堂可譯成“Inverted Classroom”或者是“Flipped Classroom”,即是教師調整課堂內外的學習安排,將教學中心移到課前,整合并制作教學材料(影像、聲音、文字等),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進度表用課前時間觀看(閱讀)材料,學習相關內容,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然后回到課堂,向教師提出課下學習過程中未能解決的疑問并聽取教師的講解,最后在課堂上測試相關知識內容。在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中,學生為學習的中心,教師則起到監(jiān)督引導、解惑和評價的作用。這一教學模式于2000年首次被美國學者Maureen Glenn Platter、Michael Toreglis等提出,并在2007年時被美國教師Jonathan Bergmann等應用于高中課堂教學中。[1]
翻轉課堂在對外漢語教學上的優(yōu)點是:第一,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國際班的學生由于國籍、文化習慣不一樣,課堂活動難以協(xié)調所有學生的時間,翻轉課堂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通過教學輔助材料反復學習;第二,便于個性化的教學。學生可以將學習內化的時間留在課下自主學習上,對于不能理解的部分,學生可以反復看(聽),由此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互動練習,漢語學習者能夠在課堂中有更多運用和展示的機會,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第三,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課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長時間處于思考、摸索中,最后通過自主學習找到問題的答案,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課程參與度,使學生更有獲得感。
與漢語技能課相比,中國概況課不需要教師即時糾錯,適合進行翻轉。漢語技能課特別是聽力和口語要求教師更多關注在課堂中的講與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錯誤做出及時的回應。通過反復的操練,學生便能很好地掌握語音語調。中國概況課偏向于教師說明、學生理解,教師不需要實時回應??梢?,翻轉課堂在中國概況課的應用是實際可行的。[2]
學歷生留學生的中國概況課是專業(yè)學習以外的輔助文化課程,課時較少、內容多。以廣西財經學院本科班留學生為例,該班一個學期共計288學時。其中,中國概況課課時量為32,占總課時的11%,相對其他科目所占比例較少,課程設置緊湊。教師使用翻轉課堂,讓學生在課下完成學習,在課堂中則直接進入答疑和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這樣能節(jié)約上課時間,提高授課效率。
中國概況課的內容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比較難理解。為此,教師要投入大量時間并利用一些輔助材料幫助學生消化課本內容。有別于漢語技能課,中國概況課偏向于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以及跨文化的學習能力。學習者需要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反復推敲,從而真正的消化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提供相關的補充材料幫助其加深理解。
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接受速度不同。教師要在課堂中兼顧所有學生,教學進度就無法得到保證。教師在準備課堂教學材料時也難以取舍。通過翻轉課堂,學生在課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反復觀看教學輔助材料。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在上課之前減少學生在理解上的差距,從而提高上課的效率。[3]
學歷生留學生對中國概況課的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如上文提到,學歷生留學生除了中國概況課外,還有其他的專業(yè)課程,加上所有課程皆為英文授課,缺少中文環(huán)境,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距離感,對課程的興趣不高。通過翻轉課堂,教師可以擴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現(xiàn)象的接觸面,以電影電視、經典書籍、時事解讀等方式展示方式多元、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提高學生探索的興趣。
教師利用課程網站(如MOOC,微課等)精選視頻,為學生準備一個資料庫,挑選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系統(tǒng)性的素材(包括文字材料和圖像音頻材料),同時設置幾個思考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便于自己檢驗其學習效果。在課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進度進行監(jiān)控。具體實施步驟為教師在課程前期公布整節(jié)課的教學計劃以及具體的課時安排;要求學生記錄自己觀看視頻的時長、閱讀量等;設計一定數量的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自學。對于比較懶惰的學生,教師可通過定期抽查的形式,督促這些學生合理安排進度。
教師公布學習內容、可使用的資源,明確檢驗形式。學生自主學習并按教師給的時刻表提交相應的佐證材料,如閱讀書目、觀看視頻的清單。教師參考班級學生能力后規(guī)定一個明確的截止時間,并精確到具體日期。監(jiān)督進度是為了讓學生對于自己的任務有更明確的意識,有利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在課堂中,教師先解決學生自學時遇到的問題,然后公布課堂任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為幾個小組,通過討論、分析、整合,最后展示結論。整個過程都由學生相互合作完成。對課堂展示的形式,教師可不做規(guī)定。學生通過參與探索和解決問題,能對課堂內容有更深的理解。[4]
課后評價的渠道有兩種,即線上(網絡平臺)和線下(課堂)。一方面,教師應該對學生在平臺上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測評。例如,教師可在閱讀視頻材料后設置測驗問答,同時階段性地開展知識競答。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公布學生每個階段任務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中要對學生就課前思考題的完成度做出評價。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完成課堂任務,隨機提問學生,讓學生完成測試或者課后作業(yè),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教師也需要通過學生教學評價、個別訪談等形式,獲得學生對課程設計的評價。由此不斷優(yōu)化材料的選擇、提升自己音頻視頻的剪輯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課堂。[5]
面對國際班的學生,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首先兼顧不同國籍學生對中國文化接受度不同的特點,所準備的材料既要有便于亞洲文化圈留學生拓展知識面的比較復雜的內容,也要有便于其他文化背景留學生理解的進階式的內容;其次,教師還需要兼顧文字材料與語音材料的比例,使得課前學習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最后,教師應該兼顧學生自我探索與課堂講解的比重,避免學生課下學習一遍,教師在課堂上又從頭講解一遍,把翻轉課堂變成了課前預習。[6]
課程設計應該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符合,不能為了追求娛樂性一味地降低難度,也不能揠苗助長式地布置超出學生能力的學習任務。另外,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引導要把握度,在課堂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不能讓學生毫無方向的討論,也不能用預設的思考題框死學生探索的范圍。
近年來,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為高校教學提供了新思路,也讓傳統(tǒng)的對外漢語教學有了更豐富的形式。本文以廣西財經學院的學歷生留學生為例,將翻轉課堂理論引入中國概況課堂教學中,旨在打破傳統(tǒng)中國概況課堂“教師講、學生聽”的沉悶模式,給漢語二語文化課提供新的教學思路。當然,對外漢語文化課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筆者希望后續(xù)研究者可以從不同的教學角度加以研究,更加有效地提高對外漢語文化課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