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萍
【摘要】現代社會,發(fā)達的科技使越來越多的影視文化沖擊著人們的視野,人們越來越不喜歡動手寫、動腦看。初中學生因其年齡特征,絕大多數人都存在拈輕怕重的心理,他們害怕寫作文,一看到文言文就頭痛,進而害怕學習語文。所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驅散他們心中對以上諸細節(jié)的恐懼,成為決定其學習成敗的關鍵。
【關鍵詞】細心生活;趣味故事;適量加壓;興趣持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為尋找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優(yōu)模式而努力。這一年中,我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嘗試,某些嘗試在無意間扭轉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培養(yǎng)學生細心生活的習慣,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激發(fā)學生動筆的興趣
對于許多初一學生而言,要迅速適應寫作字數從小學的400多字上升到500多字的要求,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這對本來就害怕寫作的學生更是雪上加霜。我曾堅信,作文是自己寫好的,是自己改好的,所以就一次又一次地精心設計作文訓練,認真地批改每一次作文,輔導學生開展多形式的修改活動。如此地折騰了一個學期,有的孩子進步了,有的卻還是老樣子。細究其作文,我發(fā)現,他們的作文都是些粗枝大葉的內容,有的連故事的來龍去脈都陳述不清。在與他們的近距離接觸中我感覺到他們做事非常懶散,自己的課桌一天也難得整潔一小會。“寫作就是寫生活”,“細節(jié)是作文的生命”,像他們這樣“粗枝大葉”“丟三拉四”地生活的人怎么會有內容寫?怎么會寫出生活的真滋味?于是,我就在我們班的菜園子里做起了文章,試圖從這里開始,給他們搭起寫作的階梯。
一天中午,我把他們帶到園子里去除草。事先我問他們:“你們愿意幫助班級把雜草拔除干凈嗎?”他們答應得很爽朗??墒沁€沒有拔幾根,不少人就開始伸懶腰了,就是拔了的部分也僅僅是拔掉了雜草的葉子和嫩桿,絕大部分的草根都殘留在土壤里,除與不除實質上沒什么兩樣。當時我沒有出聲,只是和他們一塊兒拔著。一會兒過后,我提醒他們停下來,要他們瞧一瞧已經除了草的地面和原來的比較有什么不同,許多同學都感覺很不好意思。接著我就一個一個地教他們怎么拔,一邊拔一邊對他們說:“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著手做了,就應該認真地做。瞧瞧拔干凈了的地面,看起來多舒服。”他們學著我的樣子拔了起來,速度不快,但拔過的地面只剩下莊稼。那周的周記里,有幾位同學寫到了這件事。趙成良在文中說:“先下地拔草的是女同學,男生就聚在一棵柑橘樹下乘涼……拔了幾分鐘,身上就熱乎乎的,一點兒也不舒服。”李行在文中寫到:“地里的草長長的,綠綠的。我把它們的根折斷之后放在一起,待會兒帶回教室編草帽……”他們的這些雖然算不上精彩,但對比他們原來動不了筆的情形而言,已經是飛躍似的進步了。
細心生活是一種習慣,是做好當前事務的前提,也是以后能否處理好事務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會細心生活的人才會有事可寫,才會有話可說,才不至于害怕寫作。所以,我們有必要在生活中加強學生的細心生活的習慣。
二、以美妙的故事帶領他們走進文言文的世界,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人對未知領域都存有強烈好奇心,以此為契機,激發(fā)他們求知沖動是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
文言文是中學語文學習中的又一大攔路虎。在教學實踐中,我一改以往單純強調文言文重要性的方法,在給他們上初中第一篇文言文之前,專門開展了一次趣味故事大比賽。同學們都十分活躍。當活動進入高潮時,我問大家:“你們知道這些故事是從哪里來的嗎?”他們競相發(fā)言。我為他們揭示了這些歷史故事與古文之間的關系,并給大家介紹了《刻舟求劍》《狐假虎威》兩篇短文。同學們的眼睛睜得大大的。見機會已成熟,我告訴他們,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中還有很多很多像這樣有趣的故事,它們都蘊藏在厚重的文言文之中。有價值的東西總是要花費人們許多的精力才會顯露。緊接著,我給他們提出了學好文言文的幾條基本而簡易的要求。在隨后的文言學習中,我隔三岔五地為他們介紹一篇故事性、趣味性極強的文言短文,如《黔之驢》《螳螂捕蟬》《愼其所處》《子遽善游》等等,有時是給他們打印好,復印之后人手一份,有時是書寫在黑板上,供大家在課堂上閱讀。無論是哪一種方式,老師都必須等學生充分閱讀之后引導大家一起讀一讀理一理,有時只是讓他們讀一讀,有時是給他們提供一些小題目供讀后思考,讓他們在了解趣味故事、保持高度的文言學習的同時能及時鞏固新知識,強化古漢語語感。
實踐證明,絕大部分學生對故事都有十分高昂的興趣,他們都希望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去,而要想讀好課外文言文,必須以堅實的課內知識為前提。為了能讀懂故事,他們能主動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
三、采用定向定量壓力激活的方法,強化個體的責任目標意識,培養(yǎng)較為持久的學習興趣
人的行為在其成長歷程中,同其心理特征一樣,要經歷一個由“自由”(即生活和學習都缺乏明確目標導向)到“自覺”(即能意識到自己的活動對自己一生的重要性,但又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行為。)再到“自主”(即個體能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完全主宰自己的行為,這一特征主要是在初中的中后期及高中階段形成。)的逐漸成熟的過程。初一學生正處于由“自由”到“自覺”過渡期,部分學生極其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自由散漫的特征表現得特別明顯。他們在監(jiān)護人的教育監(jiān)督下能表現出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但這種熱情會在之后的教育監(jiān)督力度減弱的情況之下逐漸消退,其思緒就會被生活和學習中有趣地玩耍取代,如課堂上開小差,課余時間進電子游戲廳等等。對于這部分學生,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定向定量適當加壓的激趣方法,具體做法是,給這部分學生每人一個小本子,叮囑他們,每一節(jié)課之后記錄下該課的收獲與不足,并要求及時將不足彌補起來,我則間或地對他們的記錄做抽查。抽查的目的在于,敦促這部分學生控制自己的思緒,以免其轉移注意力,比如在課堂上遇到有吸引力的或影響學習的游戲,他會迫于“老師會檢查記錄”,聯想到老師的要求,聯想到自己的任務,從而收斂起自己的不當動機,將精力重新集中到學習中去。其二是,在檢查的時候對他們的學習情況作個別輔導,以減少其在該學科中的難點,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少一些前進的障礙。這種方法堅持實踐一段時間,可以促進學生自覺學習意識的形成,進而達到讓興趣持久的目的。通過這種方式,班上最愛開小差的羅蓮同學的自覺性明顯提高,學習積極性也高漲起來。
有一點必須得補充,“壓力激活”方式應用的前提是,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已經建立起好感,否則,當出現有趣的、與學習時間內容形成沖突的游戲時,教育者是很難達到上述目標的。
如果一個人缺少激情,那將是他一生的悲哀,將是一個家庭的悲哀;如果許多人缺少激情,那將是一個社會的不幸,是一個時代的不幸。興趣是激情的種子,一個富有激情的人會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而總是充滿激情地做事情的人則會擁的廣泛而持久的激情。教學工作中所做的以上嘗試,試圖從根本上培養(yǎng)起學生勤學、樂學的好品質,而其真正的有效價值還有待有心人不斷摸索、探究。
【參考文獻】
[1]成曦.讀中悟寫,讓習作流光溢彩[J].名師在線,2018(5).
[2]劉漢云.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