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肖
摘要:在熱鬧的視聽課堂下,筆者思考了語文教學的本真。以小說為例,關注文本語言的賞析和體悟,打造真正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本文從發(fā)現(xiàn)言語教學的重要性,到言語教學的實踐,再到言語教學意義的分析,呈現(xiàn)了筆者探索的過程。
關鍵詞:語文教學;小說;關注言語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3-0081
一、素讀及小說素讀
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鄧彤曾提出“素讀教學”這個概念。她指出“素讀”是樸素地通過文字符號領會其內在蘊意,“素讀教學”就是教師不多用其他資料,而是通過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對文本做最樸素的解讀。
筆者認為,小說是首先符合“素讀教學”要求的。從心理規(guī)律來看,讀書主要是一種內隱的心智活動,內心的激蕩與外表的沉靜是和諧的。小說往往通過樸素的語言表達一個深刻主題,波瀾不驚的淺層文字,孕育著隱性的社會問題,最需冷靜思考,小說語言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意蘊豐富,非常值得學生去品味。
二、案例嘗試及分析
筆者曾在浙派名師活動中聽到一節(jié)《鄉(xiāng)下老漢》,其中通過一個標點符號的挖掘來體會老漢形象的環(huán)節(jié)十分精彩。
老漢說:“我是父親啊?!?/p>
老漢還是說:“我是父親啊?!?/p>
師:“啊”的有無有沒有區(qū)別?
生:有“啊”,更符合老漢的身份。
生:有“啊”,更能體現(xiàn)出老漢的仁慈、善良。
師:是的,語氣詞雖然無義,但是對情感的抒發(fā),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很有幫助。平時,我們“啊”后面都跟感嘆號,這里怎么是句號呢?
生:句號說明老漢說出“我是父親啊”是很自然的。
生:因為當時老漢在病床上,很虛弱。
生:用句號更形象地表現(xiàn)了老漢樸實、質樸、不張揚的性格。
……
潘老師抓住一個“啊”,讓學生在品讀中感受出老漢的身份、性格、品質等。牽一“字”而系全文。文字就是文章的細胞,關注文字,語文的其他要素都會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在小說閱讀課中,筆者也嘗試在言語上下功夫。下面是筆者教魯迅《故鄉(xiāng)》的教學片段。
師:是的,一位是兒時的伙伴,一位是久違的鄰居?!拔摇遍焺e二十年再遇到他們是怎樣的表現(xiàn)呢?
生:“我吃了一驚”
生:“我愕然”
生:“我愈加愕然”
師:“‘愕然是什么意思?”
生:“吃驚的樣子?!?/p>
師:“為什么‘我會如此吃驚,連續(xù)三次吃驚,程度還不斷加強?”
生:“她的外貌發(fā)生了變化。以前被叫做‘豆腐西施,想必是非常漂亮的,可現(xiàn)在的她突顴骨,薄嘴唇,像個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p>
師:“年齡增長一定會帶來些外貌的變化,沒必要這么大驚小怪???”
生:“變化太大了?!?/p>
師:“他愕然的僅僅是外貌嗎?此時的‘我還會想些什么?”
生:“為她的遭遇愕然,在她身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p>
生:“應該是為生活所迫,讓她變得不成人樣?!?/p>
生:“聯(lián)系這篇文章的背景,可能是苦難的生活造就了不幸的楊二嫂?!覟樗耐饷层等?,實際上也為這個社會對人們的迫害而愕然。”
師:“很好,同學們漸漸學會由表及里地去分析文本了,在此后的對話里,‘我還有什么表現(xiàn)?”
生:“‘我惶恐著,站起來說?!?/p>
生:“‘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p>
師:“‘我為什么惶恐,為什么無話可說?”
生:“‘我站起來,體現(xiàn)了‘我對長輩的尊重,她是楊二嫂,應該長‘我一輩?!一炭?,無話可說可能是因為招架不住楊二嫂那潑辣的語言?!?/p>
師:“哪些語言體現(xiàn)潑辣?”
生:“和‘我的對話,46~52段?!?/p>
師:“我們一起讀一下楊二嫂的話,注意一定要讀出那潑辣勁兒?!?/p>
生齊讀。
師:“我們平時講話,習慣講‘我無話可說,這里作者還在前面加了‘知道二字,后面還寫‘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不累贅嗎?”
(學生思考,同桌交流)
生:“我認為加‘知道,感覺‘我有點無奈,‘便閉了口,可見‘我有點不屑跟她講話了,而且感覺和她說不通?!?/p>
生:“我覺得‘我其實不是招架不住楊二嫂的話,而是‘我畢竟是個讀書人,遇到楊二嫂好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所以干脆‘閉了口,不講了。”
生:“‘我是個讀書人嘛,就不跟楊二嫂一般見識,但是當場走掉又感覺不禮貌,所以‘默默的站著?!?/p>
師:“同學們講得很有道理,作者看似無意之筆,其實都別具匠心。老師還覺得,這里不僅僅是‘默默的站著,其實‘我還在‘默默的看著,默默的想著。你們能不能把這個‘我看著的,‘我想著的東西寫出來呢?”
(學生練筆,完成后交流。)
生:“‘我看著眼前這個絮絮叨叨,發(fā)出尖利怪聲的女人,漸漸釋然,歲月消磨她的容顏,貧窮讓她變得自私、愛占小便宜。生活多么不易!也許大家都不容易!”
生:“‘我看著圓規(guī)憤憤的轉身,絮絮的說,順便將我母親的手套拿走。本來厭惡之極,可是想想,她也不容易,生活讓她變成這樣,苦難的歲月,黑暗的社會,殘酷的現(xiàn)實,“我”忽然同情起眼前這個人來?!?/p>
……
課堂緊緊基于文本來理解文章,學生的學習淺入深出,思維得到激發(fā)。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是需要不斷被喚醒才能擁有的,“素讀”追求的是一種本色閱讀,力求用本色的教學設計,養(yǎng)成學生真實的閱讀能力。
三、素讀小說的意義
張志公先生很早就提出“帶領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的主張,他說:“教一篇文章必須讓學生透徹理解全篇思想內容,并且從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識上的啟迪,感情上的陶冶,不這樣是不對的,可是辦法必須是帶領學生好好地讀這篇文章,一字、一詞、一句、一段地都讀懂,把文章的安排組織都搞清楚,讓文章本身去教育學生。”
選入教材的小說都是經典之作,作者對于文章的構思、語言的應用、字詞的斟酌,甚至是標點符號的選擇,都是經得起推敲的,發(fā)現(xiàn)這種語言的匠心之美,應該是閱讀的最高境界,也是讀者和作者通過文本達到的最完美的心靈契合。
作為母語的學習者,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是零起點,有效引導、給足時間,利用好小說課堂中的文本語境和教學語境,學生定會有屬于他們自己的精彩生成,從而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創(chuàng)作能力。
總之,素讀小說,實則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教師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對教材的透徹研讀,課堂很容易變成一潭死水,而不是“靜之美”。只有不斷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水平,才能嫻熟地駕馭好課堂,在沉思和寧靜中營造出教學的藝術和美感。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南浦實驗中學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