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斌
【摘要】古代詩歌本身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著我國傳統(tǒng)文學的文學特點,且記錄著不同歷史時期下的人、事、物,便于初中生通過古詩歌去了解古代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其中,邊塞詩便是以邊塞體裁為主的詩歌體系,是初中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綜合改善學生的德育認知。本文將從突出古代邊塞詩的理想信念教育作用、突出古代邊塞詩的家國情懷教育作用、突出古代邊塞詩的生命教育功能三個角度來分析初中語文教師應該突出古代邊塞詩的德育功能。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代邊塞詩 ?德育功能
【課題項目】本文是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自籌課題《邊塞詩教學中古今對照策略可行性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GS【2018】GHB1343)。
【中圖分類號】G633.3;G6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9-0029-02
我國國家領導人所提出的“立德樹人”口號不僅指明了科教興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還切實健全了各個課程的教育功能,每一個一線教師都要全面突出本學科的教育功能。其中,語文學科本就是將文字、文化與文學知識整合起來的基本科目,有著豐富的人文思想,更應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其中,古代的邊塞詩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德育教育資源,可以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審美情趣,改善學生的品德意識。從宏觀角度來看,古代邊塞詩就是自先秦以來,圍繞邊疆地域的人文風情、自然風光,以及戰(zhàn)爭場面、送友送親赴邊、思婦閨怨等與邊塞有關的古詩歌,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優(yōu)化學生的德育認知。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利用古代的邊塞詩來滲透德育教育,全面突出古代邊塞詩的德育功能。
一、突出古代邊塞詩的理想信念教育作用
理想信念教育作用對初中生來說至關重要,如果初中生及時樹立了理想信念與良好的奮斗目標,那么便能克制自我、努力奮斗,一直朝著自己的人生夢想成長,不會因為繁重的學習任務而喊苦喊累。但是,客觀來講,大多數(shù)初中生都缺少高尚的理想信念,責任感較差,無法將國家建設與個人理想結合起來,所以他們總是在逃避學習任務,不能珍惜學校生活,無法通過學習來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但是,在古代邊塞詩中,便有一部分詩歌資源可以切實滲透理想信念教育,因為這些詩歌描寫了身為戰(zhàn)士渴望維護國家利益、甘于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理想,可以讓學生重新變得熱血、奮進。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突出古代邊塞詩的理想信念教育作用,幫助初中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個人發(fā)展。
就如在《觀滄?!饭旁娊虒W中,筆者就利用本首詩歌滲透了理想信念教育。首先,筆者為學生解釋了曹操在創(chuàng)作《觀滄?!愤@首詩歌時的人生境遇,普及了當時的歷史文化,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對曹操這位歷史人物的了解去分析曹操的理想抱負,使其意識到曹操是一位歷史梟雄,有著胸懷天下、一統(tǒng)各國的偉大抱負。其次,筆者就播放了《觀滄海》的聲像資料,讓學生觀看了在碣石山登山望海的直觀畫面,結合聲情并茂的詩歌朗讀創(chuàng)設了詩歌情境,讓學生的情緒也變得洶涌澎湃、感慨萬千,使其換位思考,客觀分析了詩人的大志向。之后,筆者就讓學生帶著這種情感來闡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多數(shù)學生雖然都表示自己渴望成為國家棟梁,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努力。對此,筆者告訴學生,少年強則國強,我國的未來建設與民族發(fā)展都落在了學生肩上,希望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不必妄自菲薄,鼓勵學生自主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使其能夠為國家與民族的繁榮昌盛而努力拼搏、奮進犧牲。
二、突出古代邊塞詩的家國情懷教育作用
古代邊塞詩本身就是描寫邊塞戰(zhàn)事、人文風情與自然風光的詩歌體裁,以濃縮的語言呈現(xiàn)了邊塞地域的景色,所以這就便于初中生通過誦讀邊塞詩去開闊自己的視野,從欣賞角度去觀察邊塞地區(qū)的自然美景,感悟各個時代下的國家強弱。如此,就可以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懂得熱愛國家、熱愛自然。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突出古代邊塞詩的家國情懷教育作用,搜集一些以邊塞風景與文化有關的古代詩歌,讓學生在詩歌鑒賞活動中形成愛國、愛自然的美好情感。如此,也可讓學生學會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懂得保護自然,自覺捍衛(wèi)民族自尊。
就如在《使至塞上》古詩教學中,筆者就利用詩歌為學生解釋了唐代詩人王維在仕途中被排擠,但是在觀賞大漠風光時卻直接被大漠風光所治愈,不再沉浸在悲傷、孤獨與落寞的情緒之中,表現(xiàn)出了詩人豁達處事的情懷,也體現(xiàn)出詩人因為戰(zhàn)爭勝利、都護領導有方的贊賞。在本節(jié)課,筆者利用多媒體資源再現(xiàn)了大漠風光,借此喚起了本班學生對大漠文化的向往之情。在風景觀賞活動中,筆者鼓勵本班學生自主表達觀賞感受,而有不少學生都表示,大漠是一個讓人忘記憂愁與煩惱的地方,金色的太陽、金色的土地都讓我們專注于自然,好似脫離了凡塵俗世,也能讓人變得豁達與自在。如此,本班學生便能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震撼,也懂得大自然是美麗的、豐富的。然后,筆者就再次突出了《使至塞上》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告訴學生只有國泰民安、國富民強才能讓人有閑心去觀賞大漠風光,借此引導學生了解了我國的治國方針與教育政策,讓學生懂得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與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是分不開的,希望學生能夠自覺維護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及時優(yōu)化了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
三、突出古代邊塞詩的生命教育功能
既然說到古代邊塞詩,那么便會涉及戰(zhàn)爭問題?,F(xiàn)在的初中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無法體會真正摧毀家園、造成生離死別的痛苦過程,所以他們也從來不去思考生命的價值,甚至有一些學生存在輕視生命、浪費生命的不良意識。然而,古代邊塞詩卻能夠直觀反映出因為戰(zhàn)爭而造成骨肉分離、家園破裂的場面,便于學生在特定情境下展開想象,使其真正能夠意識到戰(zhàn)爭的殘酷之處。這就可以讓學生對比自己和平、穩(wěn)定的現(xiàn)實生活,使其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生活。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突出古代邊塞詩的生命教育功能,讓學生懂得珍惜、感恩生命,能夠以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見與分離。
就如在《漁家傲·秋思》古詩教學中,筆者就利用詩歌滲透了生命教育?!稘O家傲·秋思》這首古詩的整體基調(diào)比較悲涼、感傷,描寫了在外征途的艱苦生活,表達了戰(zhàn)士、將軍思鄉(xiāng)卻不能歸鄉(xiāng),也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復雜情感。在本首古詩鑒賞活動中,筆者還整理了一些關于國外一些國家正在飽受戰(zhàn)爭磨難的新聞資料,讓學生懂得現(xiàn)在依然有一些家庭正在面臨戰(zhàn)爭之苦,無法與自己的父母、親人團聚,甚至連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得到保障。在這些新聞資料的影響下,本班學生都變得沉默、悲傷,而這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漁家傲·秋思》的情感基調(diào)與主題思想。然后,筆者告訴學生,和平年代并不和平,是因為國家強盛才能保證我們的幸福生活,希望學生能夠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生活,也能理解戰(zhàn)爭的殘酷所在,所以學生要珍惜生命、感恩生命。
四、突出古代邊塞詩的道德品質(zhì)教育作用
《禮記·大學》中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醒世教育格言,跨越千年時空之后,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看望師生時做出了立德樹人為教育之本的指示。自古以來,立德樹人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教育價值追求,源遠流長,綿延不斷?!拌b往知來”,在古代邊塞詩中,不僅僅是對雄渾、瑰麗、磅礴的邊塞風光的描寫,對豪放、浪漫、悲壯的個人情感的描述,更蘊含了詩人高尚、純潔、大愛的道德品質(zhì)。這就可以使學生對比當前的思想和行為,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邊塞詩講解的過程中,應當著重突出其中所蘊含的道德品質(zhì)教育功能,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在今后更好地立足于社會之中。
比如在教學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首詩時,很多人初讀此詩,都會被其最后一句“獨愴然而涕下”中的憂傷情緒而感染,也就很容易定性為抒發(fā)悲憤、壓抑、孤寂、郁悶情感的詩作。而如果僅僅只是這樣,那么這首詩的教育意義將會大打折扣。為了使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此詩,發(fā)揮這首詩在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zhì)方面的作用,教師應當為學生詳細地講述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了解此時的陳子昂為何而憂。公元256年,武則天派自己胸無大略的堂侄武悠宜帶兵平叛邊患,征討契丹。受挫之后,便不敢再次進軍。陳子昂自告奮勇,愿意帶兵擊敵,卻被降職,只能在軍中擬寫文書。憤懣至極的陳子昂登上戰(zhàn)國期間燕昭王為招納賢士而建造的幽州臺,有感于自己的懷才不遇,吟下這首千古絕唱。這時,結合詩詞內(nèi)容與作者當時的際遇,除了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深深的憂傷之外,還能夠認識到詩人正直堅貞、家國至上的優(yōu)良道德品質(zhì)。然后借此機會告訴學生,雖然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道德評價標注,但是正直堅貞、家國至上的優(yōu)良品質(zhì)是任何時代都需要的,并引導學生用邊塞詩中所蘊含的道德內(nèi)容來規(guī)范自身的道德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五、突出古代邊塞詩的當代舉措認同功能
邊塞詩是古老絲路文化上結出的文化碩果,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對西部地區(qū)的風物人情、戰(zhàn)爭的描寫。絲綢之路的繁榮與暢通,促進了邊塞詩的發(fā)展與進步。西部地區(qū)天高地闊,有一望無際的戈壁,有洶涌磅礴的古河,巍峨聳立的奇山怪石,為詩人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也開闊了他們的胸襟。因此誕生了“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千古名句,成為絲路之上璀璨的明珠,連接了這條古老絲綢之路上的“你、我、他”。
而后時光推進至千年之后,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構想,并最終確立了“一帶一路”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繼承與發(fā)展古絲綢之路的同時,也盤活了西部文化中邊塞詩中所蘊含的德育資源,使學生伴隨著穿越千年的長河落日、陣陣駝鈴,傳承邊塞詩的道德內(nèi)涵,弘揚絲路文化中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精神。從而使學生更加廣泛地了解我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更加認可國家的發(fā)展規(guī)劃,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
總而言之,語文學科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古代邊塞詩便是一個重要的例子。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綜合分析古代邊塞詩的德育教育功能,以針對性的德育引導來幫助學生發(fā)展自己的品德意識與心理健康,全方位豐富學生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顏志禮.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開展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8):126-127.
[2]張笑芳.初中語文古代邊塞詩德育功能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