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學院,河北保定 071051)
《電工技術基礎》課程是非電類專業(yè)學生系統(tǒng)學習電知識的重要課程,兼有基礎性和工程性的特點。各非電類專業(yè)在培養(yǎng)方案中大都將該課程確定為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峨姽ぜ夹g基礎》在該專業(yè)課程體系中起著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同時也使理論過渡到了實踐,對該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舉足輕重。
獨立學院,其辦學理念多為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1],所以很多專業(yè)都開設了《電工技術基礎》課程。但由于三本院校的學生基礎往往較為薄弱,在學習這樣復雜而重要的課程時,無論是“教”還是“學”都十分困難,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當前急需思考、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
初期的獨立學院為第三批次本科錄取,后期高考改革,本科第二批錄取和第三批錄取合并。但即使如此,在本科錄取過程中,獨立學院的錄取分數線仍為最低,一般比一批本科分數線低100分以上。這么大的分數差異,也就意味著學生的基礎往往比較薄弱。
很多獨立學院是由一些知名大學籌辦的,所以獨立學院與母體大學之間關系非常緊密,往往最大化地進行資源共享[2]。無論是教學場地、師資力量,還是辦學理念、專業(yè)課程設置,獨立學院與母體大學往往差異不大。
這種做法在獨立學院成立初期能夠保證教學質量,并能依仗母體大學的聲望提高生源質量。但隨著辦學的深入,其弊端也逐步體現。學生的基礎薄弱,但仍按照母體大學的教學要求執(zhí)行。在有限的課時內,學生對相關專業(yè)課程的了解非常吃力,更談不上深入掌握。這個矛盾在獨立學院辦學超過10年后日益凸顯,急需解決。
國家是2014年度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yè)教育。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高等學校時,鼓勵其定位為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各省經過篩選,有一批獨立學院進行了相關的改革,在培養(yǎng)方案、課程設置、學分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獨立學院的生源一般入學分數較低,且各省的生源差異巨大。因此,很多獨立學院在新生入學后,會進行一些基礎課程的分級考試,如數學、英語。根據考試分數,在授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重新分流,不同成績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甚至不同的授課內容,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種做法確實在大學一年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該校開設《電工技術基礎》課程的專業(yè)包括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yè)、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yè)、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應用化學專業(yè)、建筑環(huán)境與設備工程專業(yè),這些不同科類的非電專業(yè),對電工學的知識有不同的要求。以往電工技術基礎課程的教育模式強調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忽視作為各學科的專業(yè)基礎課的該課程與專業(yè)知識的聯系和延伸,忽略該課程在各學科應用中的差異。為了使學生獲得專業(yè)強化的電工理論體系,該課程在傳統(tǒng)授課內容的基礎上,加強專業(yè)特色教育,為學生今后學習和從事與該專業(yè)有關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傳統(tǒng)的電工技術基礎課程包括電路理論和電機學兩大部分。電路理論介紹直流電路、線性一階暫態(tài)電路和正弦交流電路;電機學闡述變壓器和電動機的基本工作原理。通過對各專業(yè)教學大綱及主要應用領域的調研,該校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一定的調整:針對機械專業(yè)機電一體化設計的要求,重點介紹暫態(tài)電路、三相交流電路和電機學知識,適當引入繼電器接觸器系統(tǒng);針對化學環(huán)工專業(yè)掌握各類化工專業(y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強化電工學中強電和設備使用的內容;針對建環(huán)專業(yè)供熱和制冷工程學的要求,詳細介紹三相交流電路和電機;針對熱能專業(yè)關于掌握發(fā)電設備原理及應用的要求,對暫態(tài)電路、三相電路和電機進行重點分析討論。
通過基于專業(yè)導向的新型課程體系,教師根據專業(yè)特色選取一定的實例,通過對專業(yè)應用的介紹,引出該課程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鞏固和加深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電工技術基礎作為一門工學的專業(yè)基礎課程,課程抽象、公式復雜、推導繁瑣,基于以上原因,各高校一般多采用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方式。板書教學有利于公式推導和習題講解,但其授課方式枯燥、授課節(jié)奏緩慢。多媒體教學,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通過演示課件,綜合應用文字、圖片、動畫和視頻等資料來進行教學活動,使授課方式變得方便、快捷,節(jié)省了教師授課時的板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使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直觀而形象。
近年來,隨著手機使用的普遍化,很多基于手機的在線課堂管理平臺得以應用[3]。通過這些在線課堂管理平臺,如“課堂派”,為該師及學生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提供便捷的課堂管理、課上在線搶答、課堂小測驗、課件分享、分組在線討論等服務,相當于每位學生手中多了一個顯示屏,在有限的課堂硬件條件下,提供了更多的授課方式。
除了基于各種硬件的授課方式革新,授課理念的變革同樣重要,如對分課堂[4]。對分課堂的本質就是加強課堂討論,它把授課時間分為老師授課和學生討論兩部分,具體分為講授、獨學、討論、對話4個環(huán)節(jié)。講授,即教師先講,充分而不過分的引導。獨學,即獨立思考,各人理解,形成成果。討論,即小組化,解決低層次問題,凝練高層次問題。對話,即教師答疑,解決高層次問題。
近年來,高校的培養(yǎng)方案的總體調整方向是削減學分、縮短授課課時。有限的課堂授課過程中,很難做到所有教學內容的詳細解析。在課堂授課的同時,開設網課平臺,為學生課下的預習、復習創(chuàng)造條件,已成為授課方式的一個重要調整方向[5]。
根據調整后的授課內容,利用學校的多媒體錄課室,聘請學校的名師進行視頻課程的錄制。在學校網頁的平臺上,搭建網課平臺,讓學生能通過校內網址觀看視頻課程,使得學生能夠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對原有課堂的一次性授課進行補充,保證學生內容學習的完整性。網課平臺除了提供視頻課程之外,還可以制作課程的題庫,讓學生可以在網課平臺上進行在線測試。另外,“在線提問”可以把教師和學生更好地聯系起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提問難”的問題。
考核,不僅是為了標定學生的成績,更是為了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督促學生學習,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己朔绞降亩嘣拍芨娴乜疾橐粋€學生學習成績。電工技術基礎是一門工學課程,在課堂授課的同時,還有一定課時的實驗環(huán)節(jié)。所以,傳統(tǒng)的考核分為試卷成績、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三部分[6]。
試卷考試,是課程結束最后的考核方式。通過試卷題型調整,增加綜合分析試題的比重,督促學生更深入的學習,避免“死學死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融匯程度。平時成績的調整是革新的重點,通過增加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在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保持專注度,另一方面,也讓教師根據每一次的平時成績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后續(xù)的教學速度和教學方式。平時成績的考核形式可以有多種,課堂搶答、分組辯論、章節(jié)知識點的小測,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小規(guī)模的答辯。由于一般院校的電工實驗都是分小組進行,所以如何對各組內成員的實驗成績進行區(qū)分,是很值得探索的方向。
近年來,我們已經將上述的一些改革思路在《電工技術基礎》授課過程中進行了實踐。板書授課的同時引入多媒體教學,通過一些動畫的電路圖形,讓學生對電流在電路中的流通有更直觀的認識;通過立體的電路圖像,讓學生對節(jié)點、支路、回路、樹支、連支、割集等抽象知識更具象化。教學過程中適當應用“課堂派”,進行課堂點名、課堂搶答、隨堂小測試。引入對分課堂的理念,在一些重要且抽象的教學內容授課過程中,采用對分的形式。通過課堂討論,避免教師“吃力不討好”,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論是“課堂派”的課堂互動還是對分的分組討論,這些環(huán)節(jié)都按比例納入平時成績。實驗成績除了實驗過程考核和實驗報告打分之外,引入小組答辯環(huán)節(jié),避免濫竽充數。
《電工技術基礎》是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通過上述的教學改革,學生的學習熱情有了很大改善,學習成績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但作為一門工科的課程,枯燥、抽象、晦澀仍是課程的標簽。如何能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為后面的其他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仍是我們需要繼續(xù)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