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一博 編輯/長歌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便秘成為不少人難以啟齒的困擾。那么,該如何科學防治“便秘”?
早上5一7點,氣血流注于大腸經(jīng),大腸蠕動,此時最宜排便。因此,建議晨起后喝杯溫開水,加快胃腸蠕動,促進排便。排便時間最好控制在3一5分鐘以內(nèi),以防痔瘡等疾病的發(fā)生或加重。
如廁姿勢還是蹲位好。相對于坐位排便,蹲位排便能促使肛直角完全打開,降低恥骨直腸肌對于直腸的影響,如同解除約束在便便頭上的“緊箍咒”。如果采用座便器,可通過抬高下肢,借助踏腳凳來調(diào)整排便姿勢。
此外,每日充足的睡眠對正常排便很重要。充足的睡眠是氣血旺盛的基礎(chǔ),氣血足,則排便通。
對于便秘患者有以下幾點飲食小建議。
1.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推薦每天1.5一2升液體攝入。適當多飲水,多喝茶,有助于排濁降火。
2.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保證每天至少20一30克膳食纖維。此外,優(yōu)質(zhì)的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攝入是正常排便的保障,如全谷物飲食。
3.少食“誘惑”的食物。甜食、肉制品、奶制品、精加工的食物、快餐等,都會加重便秘癥狀。
4.多吃助便食物。如火龍果、獼猴桃、香蕉、蜂蜜、蘋果、紅薯、芹菜、酸奶、韭菜、南瓜、梨、西瓜、核桃、菠菜、筍、燕麥、雞蛋、橙、葡萄、馬鈴薯、黑芝麻等,營養(yǎng)豐富又助便。
所謂常運動,“腸”年輕。適度的體育鍛煉,有利于腸蠕動,促進排便。中醫(yī)傳統(tǒng)摩腹手法能夠幫助腸道活躍起來。
方法: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覺前取仰臥,雙手重疊至于右下腹部,沿著結(jié)腸走向進行。由慢到快,從輕到重,以加快腸蠕動,促進排便。至少堅持10分鐘。
穴位療法同樣能促進腸道蠕動,例如隔姜灸天樞穴、敲打足三里穴等。
天樞圖
天樞穴屬于足陽明胃經(jīng),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募穴,位于臍旁兩寸,如天地交合之際,升降清濁之樞紐。
主治:便秘、腸鳴、腹脹、消化不良。
灸法:艾條灸5一15分鐘;艾炷隔物灸(例如隔姜:姜切片,上面扎孔)3一5壯,每日或隔日灸1次。
足三里圖
足陽明胃經(jīng)穴位,在小腿前外側(c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足三里可用敲打法,每天敲打200次。
灸法:艾條灸5一15分鐘,每日或隔日灸1次。
第一步:躺著,選擇自己最舒服、最容易放松的體位。
第二步:訓練開始前先放松10一15分鐘,閉上雙眼,完全放空思緒。
第三步:縮緊肛門,提升盆底,每次收緊最好保持6一10秒,然后放松10秒,再重復,手腳、肚子等其他地方盡量不要用力。
一組10次,每天3次,上述方法可改善腹肌、盆底肌的肌耐力及協(xié)調(diào)能力。
每個人的便秘癥狀不盡相同,治療也應(yīng)該個體化。有些患者只需要糾正生活方式便可改善,有些患者則需要系統(tǒng)的治療,少數(shù)程度嚴重的患者甚至可能需要手術(shù)治療。
嚴重便秘患者請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接受系統(tǒng)檢查及治療,切莫自行買藥。臨床上,許多便秘患者都存在自行不規(guī)范使用通便藥物的經(jīng)歷,而市面上所售賣的“神效”通便藥中往往含有蒽醌類物質(zhì),如大黃、蘆薈、番瀉葉,雖短期內(nèi)可幫助排便順暢,但長期使用容易造成結(jié)腸黑變病,破壞腸道自主功能,導致藥物依賴。
總之,便秘這件事兒舉足輕重,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不可怠慢。改善便秘,從改變生活作息習慣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