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曉
有人說我們直接把人家的財路給斷了。對于我們來說,這樣更安心
見到姬十三之前,有雜志社的編輯問桔子:“你知道姬十三嗎?”桔子看過他寫的文章,“也是一個博士生,在江湖的定位很神秘,做了一個很多博士生沒有做的選擇”。這個對話場景發(fā)生在11年前。
2008年1月,桔子以第一批成員的身份加入科學松鼠會。她是里面有代表性的科普作者:北大畢業(yè),美國芝加哥大學在讀博士生,曾在比較大的科學平媒(平面媒體)做過記者,喜歡科學,寫科普。
加入科學松鼠會以后,雜志上不太能容納的文章都可以發(fā)到網站上。那段時間,桔子是最高產的作者。一直以來,中文世界的科學寫作者沒有集中的點,科學松鼠會讓他們找到了平臺。
隨后經常會有平媒找到桔子,“要把網站上的文字修改成平媒的文字”。桔子意識到,科學松鼠會對于對科普傳播有變革的作用。2010年桔子畢業(yè), 5月底回國,加入果殼。
姬十三在GIC全球創(chuàng)新者大會APEC青委會專場演講
桔子從小就喜歡科學,經常讀硬核的《科學美國人》,“里面都是科學術語”,長大后,桔子也曾給自己小時候喜歡的雜志(《科學美國人》)做過翻譯。“距離老百姓還是很遙遠的。”果殼的文章就不一樣,“門檻降了下來,讓人們可以懂一些科學,實操一些事,解決一些問題?!?/p>
“在那之前,你不知道你的讀者看懂了沒有。但是互聯(lián)網上就不一樣,讀者、作者、譯者之間是互動的。所有的信息是流動的?!?/p>
在桔子看來,這件事情本身就帶有一種說不出的魅力。
對在美國讀博期間的導師來說,他說桔子是他珍貴的博士生,很珍貴。他支持桔子的選擇,同時也說歡迎她隨時回去做科研?!坝媒o我留有后路的方法支持我?!?/p>
剛開始時,有特別貼身的同學勸她,因為認為果殼是一個創(chuàng)業(yè)公司,“畢竟不穩(wěn)定”。父親作為中國電信的退休人員,語重心長地對桔子說:“我見證了中國電信30年的發(fā)展,你要確定你所在的行業(yè)是否是這樣?”
反過來正是這個價值觀讓桔子更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凹偃缥?0歲退休,我應該可以很驕傲地說,我見證了中國科普傳播30年的發(fā)展和變革?!蹦菚r候回國做科研是常規(guī)路子,對桔子來說,“做科普傳播是新時代新興的社會價值”。
父母的潛意識里對桔子的選擇其實還是有所保留的。
他們在(北京)昌平買了套房子,對桔子說,生命科學園就在旁邊,到時你可以去那里工作,要么就說你去北大醫(yī)院吧。桔子也理解,“畢竟我的專業(yè)是細胞生物學,學了那么多年”。
有時候她也在想,她做科普傳播也有9年了,加上寫文章,時間更久?!斑@時候,就看雙方話語權的掌控吧。反正關于幸福與否的界定,很多時候是:你自己是否幸福,別人看你是否幸福?!?/p>
在果殼這些年,桔子有感覺特別閃耀的時刻。“但是如果用一生來衡量,僅僅也就是一些成就感吧。”比如搶鹽風波發(fā)生時,果殼科普“吃鹽并不簡單”,比如孕婦的防輻射服,比起有一段時間滿大街都是防輻射服,現(xiàn)在很少再會看到?!坝腥苏f我們直接把人家的財路給斷了。對于我們來說,這樣更安心?!?/p>
人們看到了不太關注的領域,這些領域切切實實地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也有挫敗感,桔子有時覺得也很正常。比如2012年MOOC的引進,“這是中國第一次說到終身學習的概念”。桔子當時懷著孕,跑英國、美國開會,最終MOOC撤出中國市場?!斑€是挺遺憾的,有點耿耿于懷?!北M管如此,桔子相信當時他們做的那些努力的影響力還在,有時她就在想:知識付費是不是當時MOOC的延續(xù)呢?
桔子說她脾氣暴躁,“十三低調、柔和,不太喜歡沖突,講究溝通方法”。每次她要發(fā)脾氣的時候,姬十三就說,先冷靜一下。大家就都不急切地去正面交鋒。“他善于學習,我們這些生物博士不懂經營?!?010年以后,桔子說姬十三的書架,原來更多是生物科普書,后來則更多是投資、管理方面的書。
有意思博物館活動現(xiàn)場
因為是項目制,各自負責不同的領域,大家的交集并沒有那么多。桔子甚至有點覺得姬十三在平時工作管得太少,“還是希望他能給我更多指導、幫助”。
自從創(chuàng)立了“在行”以后,姬十三與桔子在兩個樓層工作?!八@幾年,產品思路上更加清晰,已經是一個特別專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者了?!?/p>
果殼當初對桔子的吸引點,這些年里,“依然在,沒有大的沖突”。在桔子看來:果殼符合道德,自己養(yǎng)活自己(對員工負責),專業(yè)創(chuàng)新走在前面,“這三點定了以后,其他都是細枝末節(jié)”。
做科普會有一定的道德枷鎖,所以,會有一些粉絲認為果殼這些年變化比較大,商業(yè)味道越來越濃,“從內部來考慮,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是必須要面對的現(xiàn)實。但這不違背科學”。
果殼、“在行”都有面臨的問題,“他是一個好人,他想著要對得起投資,要對員工負責。他的壓力就特別大”。
壓力之下的姬十三把自己作為一個試驗場,他經常跟別人分享說:“褪黑素試一下。”他也嘗試了冥想、跑步、攀巖,所有這些,都有一個關鍵詞:放松。
剛開始寫作時,姬十三會有一些講究選題技巧,有一些書生氣,比如說寫到接吻,他會用手練習。他會告訴別人說,他找到了更容易打動讀者的寫作方法,比如說先寫一個故事,讓讀者有一種代入感,“現(xiàn)在就不用了,不用編造故事,就是本真示人”。所以他會說果殼越來越有意思了,但是他變成了一個無趣的人。
以前,桔子也會詞藻華麗,文思泉涌,“現(xiàn)在覺得它們不那么重要”。桔子不覺得他無趣,“肯定是更篤定了”。
文人加商人的角色在他身上疊加,“沒有沖突,讓他越來越豐富”。比起單純的文人來說,“他冷靜、客觀、理性,這就是他的精神氣質”。
2008年,桔子回國時,她和姬十三等很多人一起吃飯,“他話不多,就是默默地埋單,很仗義”。后來這群年輕人跑到內蒙古去玩,也是很隨意,“想騎馬就騎馬,想宅就宅”,大家拍照,“他就在一邊,還是默默的那種”。
有時不免有人會進行比較,“我從來不會在意別人說,誰誰是阿里的,我是果殼的。從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