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曉 圖 李運恒
他喜歡一句話: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尚未流行
就像魚到陸地。嵇曉華形容2008年到北京時的感覺。
此前,嵇曉華生活的城市多是濕潤之地。出生地是一個叫舟山的海島,他在島上生活了19年,讀書時代是在合肥、上海,都是空氣濕潤的地方。剛到北京時,怎么都不習慣,尤其是冬天,“每天要用三個加濕器”。
2004年開始寫科普文章時,嵇曉華取筆名姬十三,后來幾乎都是姬十三這個名號在闖蕩江湖。他創(chuàng)辦了科學松鼠會、果殼,并以此為原點,不斷擴大邊界,創(chuàng)新、嘗試,進行他的科普傳播理想。
如十年前投資人找到他時說的那句話一樣:在未來,科學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果殼已經成為更科學生活中的“不可少”。他自己喜歡一句話: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尚未流行。
“別寫那么久遠了?!彼f。久遠,是說學生時代。
最近他回了一趟自己的家鄉(xiāng),“又聽濤聲”。相比以前那個深入淺出、詼諧幽默的寫字人,他現(xiàn)在更是一個冷靜、理智的創(chuàng)業(yè)者。從公益的路子里走過來,他看到了商業(yè)的力量,他覺得果殼越來越有意思,而他變得越來越無趣,不再詞藻華麗,不再文思泉涌。他的社交媒體平臺幾乎都是與果殼、“在行”有關的文章。與多年前豆瓣上的姬十三不一樣。那時他會在上面記錄他喝醉的經歷,現(xiàn)在他說:“我酒量不好,很少喝酒,一喝就醉?!?/p>
他做了近視眼的手術。因為覺得大家都在做,是成熟的技術,又有相熟的人,他就去嘗試了一下,“沒覺得好,也沒覺得不好”。但還是習慣自己戴眼鏡的形象,所以平日里都會戴上了無框眼鏡。
如果周末沒有具體工作,他更愿意宅在家里。跟家人在一起,運動或者看書。
最近一年,他有了個“特別的愛好”,每天會在睡覺前看半小時的網文,“催眠”。
在他看來,網文的好處是:極度長,幾百萬字,一本可以看半年,情節(jié)稍微跳躍也沒關系,可以隨時切入。他經??粗粗退??!笆裁磧热荻伎?,多是玄幻武俠類的。”
從小學二、三年級開始,姬十三就喜歡看武俠小說,也喜歡讀推理、科幻,“可能我喜歡幻想吧”。
他嘗試了很多種運動,每一種運動都是希望能夠抵達放松。
“攀巖比跑步時要更放松,因為你在巖上,就得全神貫注,不能去想別的東西,而跑步就是思考?!?/p>
同時,他發(fā)現(xiàn)自己是易受傷體質,攀巖,把髖關節(jié)拉壞了,跑步把腳踝崴了。所以他的家里有滑輪機、跑步機、自行車,身體的哪里壞了不適合做某項運動,就換另一個機器。
這些年來,他覺得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項目有點“雜”,但核心點沒變,始終圍繞“科學”做事情,試圖解決生活中一群人的一些問題。
他說,他好多年沒寫字了。
《博客天下》在與姬十三對話的同時,也采訪了最早加盟科學松鼠會、果殼的桔子、吳歐。
在姬十三科普傳播的版圖里,她們是見證者,也是親歷者。她們看到了姬十三從身體力行自己寫作,到創(chuàng)辦公益機構,再到商業(yè)的過程,經歷了果殼的艱難時刻,也有來自外界的那些“潛意識”。
與姬十三的成長離不開果殼一樣,她們也與果殼一起經歷時光,讓自己長出新的東西。對于果殼,對于姬十三,她們有自己的聲音。
如桔子所說,希望退休的時候,“我能說我見證了中國科普傳播30年的發(fā)展與變化”。
吳歐說,這些年來,他(姬十三)始終把科學帶到所有能參與的事情中去,一脈相承。短期內沒有奇跡,長期里沒有陰謀。
他們和果殼在這個時代里也走出了自己的“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