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羽雪
“輕食”是近年來逐漸火起來的一種飲食風尚,更是一種健康概念和流行飲食文化?!拜p食”經(jīng)常使用全谷雜糧、生鮮蔬菜水果、新鮮水產(chǎn)品等,它的烹調(diào)方法更常采用生食、蒸、焯、烤等方法,避免油煎、油炸和爆炒。
輕食是從歐洲的下午茶演變而來,說的是食物份量比較輕,食物熱量比較低,用餐程序比較簡單,食用速度也比較快。不用吃那么多,到消除饑餓感的程度就好了。
不過,到底怎樣的食物才叫“輕食”,卻并沒有一個嚴格規(guī)則。一些號稱“輕食”的店家所售的食物,有日式的紫菜飯卷,有西式的三明治和沙拉,也有中式的精美小吃,但總體而言,食物都容易烹調(diào),沒有烹炒,食量都比一頓正餐少一些。
輕食的“輕”字,總會讓人浮想聯(lián)翩,因為它擊中了當代年輕人的軟肋。女性都希望自己輕盈好身材,男性也希望自己清爽不油膩。在輕食當中,人們擯棄了濃重的煙火氣,忘記了做飯做菜的繁瑣,生活變得更加輕松和隨意。不過,輕食不僅僅是一種時尚新吃法,它還演變成了一種健康新概念。“輕”意味著少油少鹽
“輕食”的烹調(diào)方法常采用生食、蒸、焯、烤等方法,避免油煎、油炸和爆炒。這樣的做法減少了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減少了烹調(diào)中產(chǎn)生的多環(huán)芳烴和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質(zhì),能更好地保持其中的健康成分,也減少了其中的脂肪含量。
為什么人們開始鐘情于“輕食”這些清爽食物,而不是一味追求“重口味”?或許,看看近幾十年來中國人的食物歷程,就更容易理解風氣的改變之因。在1992到2012年來,歷次食物與營養(yǎng)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1992年,國人烹調(diào)油的日攝入量為29.5克,人均脂肪日攝入量為58.3克,正處在比較合適的區(qū)間。
到2002年,全國居民平均每日攝入烹調(diào)油的數(shù)量就飆升到了41.6克,遠遠高于25克的推薦攝入量。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大街上觸目即是腰粗腹圓的胖人,減肥逐漸成為社會風氣。
而2012年的調(diào)查表明,全國人均攝入烹調(diào)油的數(shù)量仍處在42.1克的高位,每天的脂肪攝入量高達80克。對城市居民來說,每天的膳食能量當中,有36%來自于脂肪,大大超過了推薦的20%~30%的范圍。
按照我國標準測算,18歲以上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比例分別達到30.1%和11.9%。
隨著公眾健康意識的覺醒,年輕一代自覺維護輕盈苗條的身材,喜愛相對清爽少油、熱量較低的“輕食”,當在情理之中。
“輕食”制作者為了加強營銷概念,喜歡使用一些中國傳統(tǒng)飲食不太常用的食材,或者人們還不太擅長家庭使用的食材,比如全麥粉、藜麥、牛油果、生魚片、秋葵、羽衣甘藍、奇亞籽、黃瓜籽、亞麻籽之類。
這些食材本身確實都很好,不過,從健康角度來說,“輕食”其實并不一定需要使用昂貴的食材,也不一定要擺成一大盤子沙拉,或用西式方法制作。標準的中式餐食也可以“輕”而營養(yǎng),吃起來卻可以讓胃腸更舒服。比如說,一小碗全谷雜豆煮成的八寶粥,撒上一把烤香的堅果碎,加一小碗熟蛋蝦仁拌菠菜,就是營養(yǎng)價值相當不錯的“輕食”了。
要把“輕食”和一天中的另外兩餐綜合考慮,在一日當中達到基本的營養(yǎng)平衡。比如說,早餐很豐盛,晚上還要吃一頓大餐,中午正好吃個輕食沙拉,減少食量,增加生鮮蔬菜水果,讓胃腸休息一下。又比如說,下班之后要去健身館運動,運動之后回家已經(jīng)快八點,不適合吃正餐,那么不妨在健身之前喝杯酸奶,吃點水果,健身之后再吃個熱量較低的“輕食”餐。其實,只要使用健康的食材,加上減少高溫、減少油鹽糖的烹調(diào)方法,“輕食”本身就是健康的。至于如何巧妙地把它組合在長期的健康飲食當中,就在于食客們見仁見智的想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