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妍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蛋”字是現代漢語中較常使用的漢字,從文字學角度看,有很多關于它的問題值得思考。例如,“蛋”與“疋”“蟲”兩個構件有何關聯(lián)?就字形來看,“蟲”這一構件,似乎使人聯(lián)想到“蛋”的本義是“蟲的蛋”,這種理解未免望文生義。本文擬從形、義等方面對“蛋”字進行細致分析,并解釋與“蛋”相關的文字現象。
“蛋”字表“動物的卵”義,在古書最早的用例可追溯到“蜑”?!巴灐弊值臉嫾谑褂脮r發(fā)生了訛變,最終被省寫作“蛋”。
構件是漢字的構形單位,是把漢字進行拆分,拆到不能再拆的最小單元。[1]漢字隸變后,象形性減弱,符號性增強,現代字的構件大多喪失了構意功能,變成了“記號構件”。如“蛋”中“疋”的本義是足,《說文·疋部》:“疋,足也。 上象腓腸,下從止?!保?](42)與“蛋”的意義并無關聯(lián)?!榜狻辈槐硪?,則要么是聲符,要么是訛誤字形。 《廣韻》中,“疋”有三處:1.正也,待也?!墩f文》:所菹切,足也,古文以為《詩大雅》字,又山呂切;2.記也,又山于切;3.足也,古為雅字。三處音注皆與“蛋”音相去甚遠,可見“疋”也非“蛋”字的聲符,故本文認為“疋”為字形訛誤?!暗啊敝械摹榜狻敝皇且粋€記號構件。
“蛋”和“蜑”字關系極為密切。古籍中,“蜑”字最早見于晉代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其屬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蠻。 ”[3]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中載《華陽國志》云:“山險、水灘、人多蠻蛋?!边@兩處詞義相同,所用字形不同,說明“蜑”和“蛋”存在借用關系。
本文認為“蜑”和“蛋”為異體,“疋”和“延”兩個部件有一定相似性,可能是書寫時由于草寫、省筆等原因訛誤而成。所以,有必要去觀察“延”和“疋”異體字形的關系。
《廣碑別字》里收錄諸多異體字形,“延”字,《漢孔宙碑》作“”,《魏陳天治造像》作“”,《齊宋敬業(yè)造像》作“”,《齊趙桃妻¨造像記》作“”,《鄭固碑》作“”,《曹全碑》作“”,《干祿字書》里有“”字形。 同為《廣碑別字》,里面收“疋”,《唐朝散郎守內侍伯飛騎尉成忠墓志》作“”,《隋梁郡太守劉德墓志》作“”,《唐張興墓志》作“”。
可以看出,“疋”與“延”字形極為相似,易發(fā)生訛誤。所以,“蜑”在書寫時省寫為“蛋”字并不奇怪,“蛋”筆畫少,便于書寫,后得以廣泛應用。清代胡鳴玉曾說:“俗以禽卵為蜑,不知誤自何時,且變文作蛋。 ”[4](31)這正表明了“蜑”“蛋”之間的訛變關系。
“蛋”字意義源于“蜑”,主要是承接“南方少數民族”和“動物的卵”兩個含義。
字書中最早對“蜑”進行解釋的是徐鉉《說文新附·蟲部》,“蜑,南方夷也,從蟲,延聲。 ”[2](242)本義是指南方少數民族,古書中用例很多,“蠻蜑、夷蜑、巴蜑、戎蜑、姚蜑”等,例如:
(1)卉裳罰衣,胡夷蜑蠻,睢盱就列者,千人以上。(唐柳宗元《嶺南節(jié)度饗軍堂記》)
明末張自烈在《正字通》收錄“蜑”字:“《南海記》:蜒蠻以舟為室,蜒有三,一為魚蜒,善舉網。二為蠔蜒,善沒海。三為木蜒,善伐材木。又作蛋,今廣東有蛋戶,音旦。蜑,蜒,義同。蛋則俗偽省也?!?/p>
“蜑蠻”同“蜒蠻”,蜒”是由于偏旁位置不同造成的異體字,讀音上,“蜒”古讀“dàn”,今讀“yán”,這是古聲母演變中“喻四歸定”的規(guī)律,“蜑”從“延”同理?!跋x”為形旁,本義是動物的通稱,中國古代用蟲獸偏旁命名少數民族由來已久,包含著造字者對異族的歧視,這和當時的漢族文化、儒家的夷夏觀念有關。 《王力古漢語字典》[5](1142)也將“蜒”解釋為通“蜑”,如:
(2)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蜒,曰獽,曰貍,曰獠,曰狏,俱無君長,隨山洞而居,古先所謂百越是也。(《隋書·南蠻傳》)
(3)僧紹子慧照為巴州刺史,綏懷蠻蜒,上許為益州刺史。 (《南史·明僧紹傳》)
《王力古漢語字典》對“蛋”進行了詳細闡述[5](1154),指出它是晚起字,作“南方少數民族名,古作‘蜑’”講,例如:
(4)罷廉州貢珠,縱蛋丁自便。 (《宋史·高宗紀》)
(5)諸蛋以艇為家,是曰蛋家。(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一八人語》)
后來,在此義項上,“蛋”又改寫為“疍”。文獻用例中,“疍”只作族群名稱,指南方少數民族,常用作“疍戶”、“疍民”,且出現時間較晚,例如:
(6)“疍戶采珠,每歲必以三月,時牲殺祭海神,極其虔敬,疍戶生啖海腥,入水能視水色,知蛟龍之所在,則不敢侵犯?!保魉螒恰短旃ら_物》)
(7)“許多疍民就生活在船上,而且是靠著船生活的。”(巴金《海珠橋》)
可以看出,“蜑”是今天水上居民意義上稱呼的源頭。其中,“蜑”變“蛋”是省寫的結果,“蛋”又改“疍”體現人民思想、文化上的轉變。
《漢語大字典》將“蜑”解作同“蛋”[6](3043),即禽類或龜蛇等所產的卵,清吳振械《黔語》卷下:“獨六洞苗則以花麻布、蜑抵錢為正供,初意蓋便苗也?!贝肆x項在《漢語大詞典》中缺失,今據應以補上。表“蛋”義的用例明代已有,如:
(8)職掌進宮瓜蓏、雜果、菜、栽培樹木、雞黃、鵝黃、鴨蜑、小豬等項。(明劉若愚《酌中志》)
早期字書不見“蛋”,直到《字匯補》里釋“蛋”:“古作‘蜑’,俗呼鳥卵為蛋”[7],與今無異。 “蛋”表“卵”義,較早的文獻用例如:
(9)右水煎食后服三貼,用雞蛋一個史君子仁三個……(唐孫思邈《銀海精微·卷二》)
(10)占曰:雞鵝鴨之卵俗稱為蛋。夢食此者主多子之兆?!保ㄋ紊塾骸秹袅中狻ぞ硎摺罚?/p>
(11)想必這里是他的窠巢,生蛋布雛,怕我占了,故此這般打攪。(《西游記》)
(12)這里的雞兒也俊,下的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個兒。(《紅樓夢》)
可以看出,“蛋”表今義在唐宋時已有使用,但在當時使用范圍不廣,有其他字來分擔“蛋”的意義?!稘h語大詞典》釋“蛋”為禽類或龜、蛇等所產的卵[8](12047),所用書例(11)(12)皆為明清之后,據本文考證,“蛋”字表示“動物卵”義在唐宋時期已有用例,《漢語大詞典》書證偏晚,今應據以補正。
在表示“動物卵”義上,“蛋”和“蜑”的使用情況比較清楚,明代之前以“蜑”為主,明清以后“蛋”的使用逐漸頻繁,但官方書籍中仍選用“蜑”。時至今日,“蛋”基本上取代了“蜑”,被廣泛使用。
在“南方少數民族”含義上,“蜑”“蛋”“疍”三者具有繼承關系,“蛋”是“蜑”的傳抄中省寫訛變的結果,后又改為“疍”,體現人們思想上的轉變,“蟲”帶有貶義,改“蟲”為“旦”反映了人們平等意識的覺醒。
民國時期,人們的自由民主思想進一步高漲,呼吁解放,社會上掀起更正帶有歧視成見族稱的思潮。國民政府下令給中央研究院經辦改正西南少數民族命名一事,中央研究院芮逸夫起草西南少數民族蟲獸偏旁命名改正表,其中新造“”字替代“蜑”[9](113-190)。 但“”字基本用于學術研究,且筆畫較多,書寫不便,民間使用不廣,有“蛋”作為中介,“疍”得以廣泛應用,《現代漢語詞典》中“疍”字后仍附字形“”。
據詹堅固(2018)的考證,“疍”是“蛋”的變體[10](33-39)。 《康熙字典》無“疍”字,此時仍使用“蜑”或“蛋”稱呼“疍民”。清代留存下來的古籍較多,涉及疍民時,都使用“蜑”或“蛋”。近代詩人陳去病(1929)在提及“疍戶”時曾指出:“蛋戶,一稱蜑戶,俗又作疍,字體蓋三變云?!?/p>
“疍”的出現時代不會早于“蛋”,它是由“蜑”省寫得到的“蛋”字發(fā)展來的,三者的出現時間順序應該是:蜑→蛋→疍。盧烈紅(2007)認為,“古今字是一種一詞多字現象。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稱古今字。 ”(11)(45-48)關于產生原因,他認為原因有二,一為文字假借,一為詞義引申。而“蛋”和“疍”之間只是部首的改換,并未發(fā)生“文字假借”和“詞義引申”的過程,《漢字源流字典》稱“蛋”是“疍”的分化字[12](1343),未梳理清楚二者發(fā)展的脈絡,所以本文認為“分化字”的說法不能成立。
在表示“動物的卵”含義上,“蛋”是晚起字,在“蛋”產生之前,用別的詞來表示,如“子”“彈”“卵”等。
“子”在古書中常作“蛋”義,早在先秦已有用例。試看以下幾例:
(13)謂富貴尊榮髙世之名也,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愛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老子河上公注》)
(14)宣帝地節(jié)四年五月,山陽濟陰雨雹如雞子。(東漢班固《漢書》)
(15)內甕中,皆如鴨子大,曝干以備上供。(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
(16)潘保正又拿了十來個雞子來賀喜,一總煮了出來。(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上述例中“雞子”“鴨子”指雞蛋、鴨蛋,不僅古書如此,現在的徽州方言中,仍稱雞蛋、鴨蛋、鵝蛋為雞子、鴨子、鵝子。
《漢語大詞典》“彈”有一義項為“禽鳥的蛋”,例句如下:
(17)其法乃以鳧彈數十,黃、白各聚一器。(宋周密《齊東野語》)
(18)余家藏石子一塊,色青而質麄,大如鵝彈。(元楊瑀《山居新話》)
(19)粳米三斗,火熏三腿,雞彈一百個,豆腐五十連。(《明會曲·精膳清吏司·殿試酒飯》)
以上三例中的“彈”都作“蛋”講?!皬棥笔枪艜蟹Q呼“動物卵”的最常見的用法。
《說文·卵部》:“卵,凡物無乳者卵生,象形?!北玖x為魚子。古漢語中經常釋為“某些動物的蛋”。例如:“秦王之國,危如累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在現代漢語中仍有保留,如“殺雞取卵”。根據范常喜(2006)的考證,“卵”最終被“蛋”替換主要源于避諱,因為“卵”有“睪丸”之意[13](193-203)。但是這替換并非一步到位,宋代更多使用“彈”字來稱呼“家禽的卵”,如“雞彈”“鴨彈”,這是因為“彈”與“卵”都有圓球狀物體之意,物體形象相近,更加符合人民的認知。
上述三種稱謂中,“子”的用法出現最早,“卵”直接使用本義,“彈”最符合人們的心理認知,在“蛋”出現前使用最為廣泛。
綜上所述,“蛋”由“蜑”字訛誤省寫而成,是一個晚起訛誤字,與部件“疋”和“蟲”沒有直接關系;“蜑”在“南方少數民族”義上,又由“疍”來繼承。要知曉漢字發(fā)展演變,不僅要從共時角度進行分析,而且要從歷時角度進行脈絡的梳理,回歸本字,從古文字形入手分析,這樣才不會望形生義。另外,漢字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從俗、從簡,了解這一點,對研究漢字發(fā)展更具啟發(f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