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麗霞,李艷,高雪蓮
(滄州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北滄州 061001)
蔣斧本 《唐韻》為唐寫本殘卷,由吳縣人蔣斧于1908年經(jīng)羅振玉介紹購于北京琉璃廠舊書肆,現(xiàn)存《唐五代韻書集存》[1]。該本現(xiàn)存去、入兩卷,其間多有殘缺。與《廣韻》比對可知,該本去聲卷現(xiàn)存第八未韻“”字后部至第十九代韻“賚”字前部,第二十五愿韻“獻”字后部至第五十九梵韻。入聲卷三十四韻大部分完整,第三十一職韻、三十二德韻殘缺嚴重,其余個別小韻略有殘缺。盡管也有其他《唐韻》寫本或抄本傳世,但蔣斧本是目前能見到卷數(shù)與內(nèi)容最多的《唐韻》傳本。徐朝東先生考證該本為“唐孫愐開元二十一年本”2],且與隋代陸法言《切韻》一脈相承。筆者曾對《唐韻》與《廣韻》進行系統(tǒng)比較,發(fā)現(xiàn)二書大到韻目設置,小到詞義解釋存在許多相似之處。可見在《切韻》系韻書中,《唐韻》承上啟下,在韻書研究史上意義重大。此外,該本《唐韻》征引豐富,據(jù)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會考卷八錄》所載孫愐《唐韻序》:“(《切韻》) 隨珠尚颣,和璧仍瑕;遺漏字多,訓釋義少?!惫势洹案已a遺闕,兼及諸書,為注訓釋”,并言“其有異聞傳說、姓氏源由、土地物產(chǎn)、山河草木、鳥獸蟲魚,略載其間,皆引憑據(jù)”[1]?!短祈嵭颉分杏涊d書中所列引書廣涉三蒼、爾雅、字統(tǒng)、說文、玉篇、石經(jīng)、聲類、韻譜、諸子史經(jīng)、漢、三國志、晉宋后魏、周隋陳梁兩齊等史、本草、姓苑、風俗通、古今注、英賢傳、王僧儒百家譜、文選諸集、孝子傳、輿地志等。由于唐以前著述以手抄本盛行于世,流傳不廣,且年代久遠,再加上戰(zhàn)亂頻仍,大多已經(jīng)亡佚不傳于世。有些著述雖有后人輯佚,但已非其書原貌,正因由此,《唐韻》引書顯得彌足珍貴。該文受熊桂芬先生《〈廣韻〉引書新考》[3]一文的啟發(fā),在前文《〈唐韻》與〈廣韻〉詞義訓釋比較研究》[4]的基礎上,將《唐韻》引書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對其進行分類整理。
經(jīng)統(tǒng)計,蔣斧本《唐韻》去入兩卷,除去字跡不清、訓釋殘缺部分,共收字4 366個。有引書者780條,共計引書98部,不包括單篇的詩、賦、文章。其中現(xiàn)存引書66種,兼收潘岳射賦、左思吳都賦、蜀都賦各一;已亡佚但有后人輯佚引書30種;已亡佚引書2種,引書次數(shù)計837次。下面依據(jù)《中國叢書廣錄》[5]將所收引書分為現(xiàn)存引書、已亡佚但有后人輯佚引書、已亡佚引書三部分,各部分依據(jù)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因已亡佚引書數(shù)量不多故不單列,僅在文后提及。書中存在部分單引注者,未見書名者,看不出引自何書,文末列引人類,存疑待考。另今本《唐韻》幾經(jīng)轉(zhuǎn)手,傳抄錯訛者在所難免,因該文旨在梳理該本引書概況,皆據(jù)實錄入,不加評述,個別語焉不詳者,則在文中列出,存疑待考。
該文體例依引書為序,后計征引次數(shù),并在括號內(nèi)將被釋字逐一列出,以備參研。
1.1.1 五經(jīng)之屬
易類:易 1(彖)、易注 1(戒)、易疏 1(彖)。
詩經(jīng)類:詩 13(斁、泥、扒、摡、僾、灓、駽、慉、堀、祮、蹢、咠、畟)、詩傳 3(、僕、襊)。
1.1.2 孝經(jīng)、爾雅之屬
孝經(jīng)類:孝經(jīng)1(僸)。
1.1.3 小學之屬
說文解字253(因為這一部分內(nèi)容前人已經(jīng)作過詳細論證,在此不多加贅述)、字林43(翡、廗、蛻、毻、、、、、隈、縡、扮、、翲、、科、瘴、廠、、訂、獸、、媾、掞、爁、、、哭、、慾、律、、禼、、篕、唊、霫、妁、鵲、雒、矐、職、、)正名 1(荅)、玉篇 6(茛、、輵、鈌、、捩)、釋名 1(潢)、廣雅 28(裫、僐、絹、、攩、、劍、、窇、燩、侄、桼、、忔、扢、瘌、、截、鱴、、、霅、衲、、謶、藥、彠、)、方言 12(後、、柫、嬒、捌、、袷、钁、、敕、、)。
另去聲第十四祭韻,魚祭反,“褹:云林云,複襦”[1]。此條所注之“云林”疑為字林之誤,待考。入聲第一屋韻,房六反,“椱:織椱卷繒者,出字林統(tǒng)。 ”[1]此條“字林統(tǒng)”應有衍字,待考。
1.2.1 正史之屬
商書 1(圛)、周書 1(熮)、史記 4(豫、錯、娽、骨)、漢書 4(筁、堗、麧、縌、捷)、漢書王莽傳 1()、漢書游俠傳 1(繡)、漢書儒林傳 1(繆)、漢功臣表 1(革)、髙帝紀功臣表1(合)、后漢書第五倫傳1(第)、后漢書西羌傳1(盛)、魏志 1(正)、魏志華佗傳 1(頓)、蜀志 1(爨)、后魏書 11(菟、素、步、賀、副、就、馝、沒、嗢、牒、牒)、后魏書官氏志 2(屋、叱)、晉書 1(羽)、宋書 1(猘)、北齊書 1(步)。
1.2.2 雜史及其他
雜史類:國語 4(霸、墣、糴、簎)。
傳記類:匈奴傳 2(蹛、穀)、列仙傳 4(務、冠、羨、偓)、神仙傳 1(帛)、文士傳 1(棘)、春秋傳 1(溠)。
地理類:華陽國志2(爨、句)。
按:史記部所引各書,以介紹人名姓氏為主,而且絕大多數(shù)是少數(shù)民族漢譯復姓。
1.3.1 諸子之屬
1.3.2 雜學及其他
小說類:神異經(jīng)1(蜚)、西京雜記1(炭)。
兵書類:司馬法1(聅)。
集部引書僅楚辭及楚辭注:楚辭1(沬)、王逸楚辭注1(哫)、楚辭注1(嫉)、另有單篇文章:潘岳射賦1(掛)、左思吳都賦 1()、蜀都賦 1(皛)、宋玉 1(堀)。
2.1.1 字典之屬
2.1.2 韻書及訓詁
正史類:漢書音義 2(絭厥)、孟康 1(埒)、如淳注 1(薦)。
編年類:古今人表1(太)。
載記類:前燕録 1(慕)、南燕錄 1(賀)、后趙錄 1(素)、后秦錄 1(相)、蜀錄 1(爨)。
傳記類:三輔決錄 2(射、接)、何氏姓苑 62(據(jù)、遇、樹、住、暮、故、太、伂、麗、銳、背、能、憲、幹、漢、粲、奐、患、見、薦、變、厙、、亮、妄、況、盎、伉、竟、慶、政、廄、胄、舊、授、貿(mào)、鄮、鏤、禁、濮、沐、幅、、肅、鵠、朔、學、達、脫、察、蘗、適、赤、澤、納、給、略、斫、雒、式、嗇、弋)、陶偘傳 1(布)、孝子傳 1(噲)。
地理類:南越志 1(蜐)、異物志 1(蒳)。
子部引書有2部,分別為司馬彪莊子注2(擉、慹)、尸子 1(骨)。
《唐韻》所載引書有的已經(jīng)亡佚,并且到現(xiàn)在由于資料有限,尚無輯錄本。該類引書有:九氏夏錄和文類。前者見入聲第五質(zhì)韻,呂栗反,“叱:又虜復姓,九氏夏錄有將作大將叱于阿利”[1],后魏書官氏志亦有此記載。后者見入聲第十七薛韻,章允反,“準,文類云,準,鼻也。”[1]此釋義初見鮑彪注《戰(zhàn)國策·中山策》。二者在《廣韻》中已無記載。
此外,《唐韻》還有單引注者,沒有書名的情況,有代表性的是杜預、孟康、如淳、鄭玄、郭璞。古籍記載,杜預晉人,主要注釋《左傳》;孟康、如淳都是三國曹魏人,都曾著述《漢書音義》,原書雖然已經(jīng)亡佚,但有輯佚本。以上三位容易判斷出注的是哪部書,所以歸到了引書當中。但是如果著述太多就不好判斷,如鄭玄2(越詻),因為鄭玄注過三禮,文中沒有說明是哪部書,所以需要進一步考證;郭璞9(鱖、痸、賚、、蜼、蔌、、、斸),郭璞為《山海經(jīng)》《爾雅》《方言》都作過注,這里沒有明確說明,也需要進一步考證。經(jīng)過窮盡性搜集與整理,蔣斧本《唐韻》引書情況一目了然,其中所載存世引書可與傳世文獻互參互正,考校糾謬;其中所載亡佚引書可為古籍輯佚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