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文躍
摘 要:支教老師的引進,不僅可以激發(fā)教師的動腦意愿和干勁,更重要的是它給學校引入了競爭機制,把憂患意識注入了競爭機制之中,給全體教師帶來了緊迫感和危機感,從而激發(fā)教師的進取心和工作熱情。校園里濃厚的教研氛圍,使得學校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鯰魚效應”真正成了校本研訓的“催化劑”。
關鍵詞:基石課堂;沙龍論壇;一徒多師;研思結合;學科中心組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21-039-2
【案例描述】
場景一:2018年10月18日上午第三節(jié)課,我去后面的教學樓巡課,發(fā)現(xiàn)初二(1)班的數(shù)學老師兼班主任,一個人坐在教室后面批改作業(yè)。原來學生都去操場上體育課了,他準備在教室批好作業(yè)等學生,學生一回來就可以面講題目。他情緒低沉地告訴我,這次單元抽測跟支教老師有十幾分的差距,他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準備進班辦公,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策略。對此,我刮目相看。
場景二:2018年9月12日,我照常到初三推門聽課,發(fā)現(xiàn)本校兩個物理老師,又準時出現(xiàn)在支教老師上課的教室聽課。據(jù)悉,作為名師班學員的戴老師,每天是聽一節(jié)支教老師的課,自己再上一節(jié)。理化組教研組長徐老師,原本是要循環(huán)到初二教物理的,一聽說華南學校的支教老師過來,主動請纓留在初三教學。時常聽康老師的課,已經成為這兩位老師的常態(tài)。對此,我內心激蕩。
場景三:2018年11月15日,已經是晚上9點多,初三辦公室的燈還亮著。我走進去,發(fā)現(xiàn)兩位住校的化學教師都在晚辦公,一位在批閱明天要講解的試卷,一位在修改第二天上課的教案。兩位年輕的化學老師說支教的楊老師每天從丹陽騎電瓶車來界牌上課,風雨無阻,教學質量杠杠滴。我們小年輕上課不敢馬虎呀。對此,我深感欣慰。
【案例分析】
相傳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那鮮活的沙丁魚很搶手,價錢昂貴。可是沙丁魚天生嬌嫩,出海不久就會死去,死魚就少人問津,市價也跌落六七成。有一個漁夫想出好點子,使捕到的沙丁魚,到了買者手中還是活蹦亂跳的,總能賣出比別人高的價錢。最后才發(fā)現(xiàn),漁夫在出海前總在魚艙里放幾條“鯰魚”;鯰魚生性以魚為食,隨時都可能吃掉性情懶惰的沙丁魚,而沙丁魚為躲避被吃掉的命運,只好左沖右突,四散躲藏,因此即使在運往市場的路上,沙丁魚也沒死,反而活得更有生機,這便是“鯰魚效應”。
在教師管理中,“鯰魚效應”是一種常用的激勵方式,是一種保持學?;盍Φ膭?chuàng)新效應。如果把教師管理過程比喻為一場復雜的化學反應,那么新引進學校的一條條的“鯰魚”便是這場化學反應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劑”。
學校的一些教師經過了培訓、學習、實踐之后易形成自己的“軌道式思維”,而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和工作環(huán)境又強化了這種軌道效應,停滯在專業(yè)發(fā)展的瓶頸。雖然他們經驗豐富,但缺乏新鮮感和活力,產生了惰性,失去了競爭力。
此時,支教老師的引進,就像把鯰魚置于沙丁魚群中一樣,新進教師帶著特有的工作熱情,面對一個新的工作內容和工作環(huán)境,自然可以擦出許多“火花”來。這些“鯰魚”的引進不僅可以激發(fā)教師的動腦意愿和干勁,在整個學校形成一種“動”的環(huán)境甚至是“動”的主流,使學校在“動”中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它給學校引入了競爭機制,把憂患意識注入了競爭機制之中,給全體教師帶來了緊迫感和危機感,從而激發(fā)教師的進取心和工作熱情。
【應對策略】
面對這一現(xiàn)狀,我們認真反思存在的問題,不斷探索培養(yǎng)校本研訓的有效途徑。
一、立足“基石”課堂,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支教老師,大多居住在城里,每天在城鄉(xiāng)之間奔波,基本是準時到崗,準點離崗。那靠什么能領先同行呢?主要是貼近學生,因材施教,決勝課堂。為此,我校提出了立足“基石”課堂,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
在備課方面,學校提出三步模式要求,即自主設計預案、研討確定共案、創(chuàng)新建立個案。教案中必須具備四個要素,一是明確規(guī)定教學目標要準確,即“了解……”、“理解……”、“掌握……”、“運用……解決……問題”等定位準確。二是教案中要建立教學流程圖,并注明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大致時間分配,以避免隨意性,提高課堂效益。三是把教學內容盡可能地設計成學生能參與動手、動腦、動口的各種學生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操作、思考、歸納、驗證、應用,從而獲得更多的體驗和感悟。四是寫出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設計意圖從教師通過什么方法、手段,組織或引導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活動,從而達成哪些目標。
二、活用多彩校培,助推教師專業(yè)成長
1.創(chuàng)新沙龍論壇。本學期,學校開設了由支教教師作為主講人的“琢石講壇”。一方面,每位主講教師帶著智慧、經驗和信息而來,他們的演講成為老師們提升教學技能的“點金石”。講壇主題依據(jù)老師們的需要來確定,覆蓋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學習方法、教學評價、分層作業(yè)設計等各方面。每周一支教老師講座后,都再次引爆老師們反思和探索的熱潮,積極、上進的氣息溢滿整個校園。
每次沙龍都有規(guī)定的主題如以“問題解決”為主線的教材分析活動,以命題分析為切入口的評價研究活動等,使得沙龍逐漸演變成教師的“學習共同體”,支教老師在沙龍上“畫龍點睛”式的現(xiàn)身說法,讓老師們茅塞頓開,促進了教師專業(yè)成長。
2.加強集體備課。學校定時定點分學科組織集體大備課活動,每周一大備。各備課組組建qq和微信群,每天一小備,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教案、統(tǒng)一作業(yè)?!白呃冉萄小?、“餐廳教研”、“操場教研”、“QQ教研”、“微信教研”隨處可見。教師們通過“參加研討”、“修改教案”、“教學演練”等方式提高了自身的專業(yè)水平。
3.成立學科中心組。學科中心組導師中的支教老師對青年教師有計劃地進行培訓,每周舉行一次教學研討會,針對班級管理和學科教學進行專題交流研討,引導青年教師學有榜樣,做有指導。
在團隊建設中,支教老師不分彼此,責無旁貸地成為團隊中的一員,把在原校的寶貴資料毫無保留地與本校老師共享,在集體備課和各種學科組活動中出謀劃策,盡心盡力。
4.“一徒多師”促能。為了盡快解決青年教師“水土不服”的問題,學校開展“一徒多師”活動。支教老師深入了解徒弟的教學素質和能力現(xiàn)狀,有針對性地擬定培養(yǎng)計劃,滿足青年教師隨堂聽課的要求,接受咨詢,解答教學疑難。支教老師聽徒弟課每兩周不少于一節(jié),并對存在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此外,支教老師還必須對徒弟備課、上課、參加各類教學比賽、試卷講評和分析、教改課題研究、撰寫教學論文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并對他們的教學效果進行跟蹤調研,及時總結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5.“琢石”動力支撐。學校還舉辦“琢石杯”課堂教學比武活動,通過“磨課”讓教師深刻體驗到“痛并快樂著”的滋味,經歷鳳凰涅槃的過程。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離不開“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和專家引領”,而磨課則是這“三位一體”的綜合體現(xiàn)。支教老師在磨課中提出的中肯建議,新穎的點子,讓思想與思想碰撞,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讓教師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讓課堂成為師生生命成長的沃土,發(fā)展動力的支撐。
三、強調研思結合,助力教師專業(yè)騰飛
1.加強教學反思。支教老師的教學反思總是犀利獨到,讓老師們耳目一新,拓展老師們的思維深度。他們反思這節(jié)課究竟應該干什么?課堂需要怎樣的教材?哪些是課堂必備的環(huán)節(jié)?學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問題?該怎么提問?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反饋?哪些細節(jié)改進后變得更加精致與美麗?環(huán)節(jié)該怎樣設計會變得絲絲入扣,滴水不漏?哪些地方的語言,修改后能一鳴驚人?
2.加強微課題研究。微課題研究,是指圍繞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關鍵問題,在日常教學中尋找有效方法,并不斷進行驗證,改進教學的小研究。它是支教老師自主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變革,這種“小切口,深分析”微課題研究很好地滿足了不同類別、不同層級教師學習與發(fā)展需求。
【實踐反思】
支教老師的引進,吹皺了一池春水,蕩起層層漣漪。他們對專業(yè)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感染、促進、并帶動全校教師的發(fā)展。校園里教研氛圍日益濃厚,無論是新入編的年輕教師,還是工作多年的老師,抑或是一直領先的骨干教師,大家都開始在教育教學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使得教師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使得學校的發(fā)展底氣十足,后勁強健,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我們呼喚“鯰魚效應”,因為它推動了學校校本研訓的熱潮。
(作者單位:丹陽市界牌中學,江蘇 丹陽2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