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耀祥
(河南護理職業(yè)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近年來,隨著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的深入和辦學水平的提升,說課已經迅速成為考核教師業(yè)務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在各高職院校教學競賽中得到推廣。說課是一種深層次的教研活動,是教師將教學構想轉化為教學活動的課前預演[1]。教師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教育學理論,向專家評委和同仁匯報一個章節(jié)或一本書的教學設計及其依據[2-3]。高職院校通過開展說課競賽或者教研活動,促進教師與同行專家探討,優(yōu)化教學流程、改進教學方法,進而提升教學質量。筆者結合河南護理職業(yè)學院教學實際,以抗消化性潰瘍藥章節(jié)為例,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與改進4個方面進行說課設計[4]。
選用由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劉春杰主編的高職高專護理專業(yè)“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該教材以護理崗位需求為導向,著力提升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充分體現了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實際和貼近未來職業(yè)的高職高專教育特色。消化性潰瘍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抗消化性潰瘍藥為本書第三十四章消化系統(tǒng)用藥的第一節(jié)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依據護理崗位職責和教學大綱要求,確立教學目標[5]。知識目標:掌握常用抗消化性潰瘍藥的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熟悉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機制。能力目標:獨立應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臨床案例的能力。情感目標:樹立“以健康為中心”護理理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習慣。
依據教學目標、課程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確立本次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常用抗消化性潰瘍藥的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教學難點: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機制。
本次課的授課對象為2017級高護27班學生,他們已學習過解剖學、生理學等相關知識,但間隔較久、知識遺忘較多,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適當回顧。他們思維活躍、學習興趣濃厚,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學習方法欠佳,沒有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因此,本次課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情景教學法、啟發(fā)引導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法以及案例分析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
以探究式學習為主,通過分組實踐、小組討論和情景模擬,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學生課前認真預習、參與問卷調查,上課認真聽講、參與小組討論,課后及時復習和觀看微課。
本次課分7個階段[6]:復習舊課(3分鐘)、導入新課(3分鐘)、講授新知(25分鐘)、案例分析(6分鐘)、情景模擬(6分鐘)、課堂小結(5分鐘)、布置作業(yè)(2分鐘),共50分鐘。
采用“小老師”形式,課前讓學生在黑板上梳理上次課的重、難點,帶領其他學生共同復習,教師進行補充,既鞏固了舊知識,又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提升學生應變能力,檢驗學生課前預習效果。
利用學生對娛樂新聞、明星動態(tài)感興趣的特點,導入歌手林俊杰因三餐不定時導致胃潰瘍出血的短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借機提出什么是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機制是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3.3.1突破難點 采用多媒體教學法簡單介紹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生和胃酸分泌機制,引導學生思考消化性潰瘍的病因。精講潰瘍形成的天平學說,師生共同推理出無酸無潰瘍和無幽門螺桿菌感染無潰瘍的結論。要求學生結合潰瘍形成機制,思考應對策略。第一個啟發(fā)性問題:如何處理分泌過多的胃酸?引導學生提出使用抗酸藥的方案。第二個啟發(fā)性問題:如何減少胃酸分泌?引導學生提出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的策略。第三個啟發(fā)性問題:如何保護已形成的潰瘍面?引導學生提出使用胃黏膜保護藥的策略。第四個啟發(fā)性問題:導致消化性潰瘍的元兇是誰?引導學生提出使用抗幽門螺桿菌藥的方案。通過層層推理,使學生掌握本次課的重點。
3.3.2任務驅動教學 將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設置為4個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簡單介紹藥物的分代及其代表藥,利用圖片加深印象。精講每類藥物的作用及機制,逐條介紹藥物的藥理作用,利用Flash動畫進行演示,利用圖片引導學生歸納藥物不良反應,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點。
介紹典型案例:患者,男,46歲,出租車司機。有吸煙史,1包/天,間斷大量飲酒,常吃熏制食品。患者一年來無明顯誘因出現陣發(fā)性中上腹燒灼痛,饑餓時、夜間出現,進食后緩解,伴有反酸、燒心,無惡心嘔吐,大小便正常。一周前無明顯誘因上述癥狀加重來院就診,腹痛部位性質同前,大便正常。既往無其他病史,無藥物過敏史。病程中伴消瘦、乏力、食欲不振。進食或服制酸藥上腹痛可緩解,查大便隱血(+),Hb:87g/L。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患者可能的臨床診斷,要求學生為患者設計治療方案,并介紹藥物的作用機制。通過病例分析,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扮演患者和護士,再現臨床情景,提高交流和表達能力。
本章節(jié)主要學習4類藥物:抗酸藥、抑制胃酸分泌藥(抑酸藥)、胃黏膜保護劑以及抗幽門螺桿菌藥。病情較輕者可選用抗酸藥,病情較重者選擇三藥聯用,抑酸藥是基礎,聯合抗幽門螺桿菌藥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復發(fā)率,應用胃黏膜保護劑可以提高治療效果[7]。
要求學生完成線上課后作業(yè),觀看微課。教師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了解學生答題情況。課后練習可以起到強化記憶、督促學習和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也可以使教師及時發(fā)現學生的薄弱點,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在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通過板書直觀展示本節(jié)課的要點、難點,彌補了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重點不突出的缺點。
可取之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合理運用視頻資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不足之處:在自主討論環(huán)節(jié),少數學生積極性不高,不能有效融入。教學改進: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關注學生學習狀態(tài),通過提問等方式提高其參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