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加記(廣州商學院公共體育部 廣東 廣州 511363)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逐步開始多元化,而這個是這種多元化,造成了一些“喜新厭舊”,這里提出的并不是指一般情況下的,而是說在知識方面可能對傳統(tǒng)的知識了解較少。在武術方面,可能只是單純懂得拳法招式,卻不知道他們的由來,并不能深入了解。就類似于今天人們更側重于硬筆書法而僅僅只是一少部分人由于愛好還在堅持練習著毛筆字,而了解字體更是無從說起了。一些傳統(tǒng)的東西,例如刺繡,在幾十年前可能是很多人都會,而在機器時代,機械代替手工,很少有年輕人再去傳承。所以很多傳統(tǒng)的缺失值得我們深思。
自古以來,從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到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術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有著深遠的歷史,也存在著更多的歷史意義與價值。在古代,從開創(chuàng)朝代以來一般都是以武力作為朝代更替的關鍵,而要管理好一個國家,軍隊都是必要的,主要作用于開疆擴土、捍衛(wèi)家園、保衛(wèi)君主而誕生。武術最早可追溯與商周時期,它有著綿長的歷史底蘊,富含著幾千年的文化結晶,是勞動人民不斷積累出的經驗與教訓,它隨著各地區(qū)文化交流,時代背景變化,在不斷的推成出新,經過長時間的試驗,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比較完整?,F(xiàn)在我們的生活,是和平的,安穩(wěn)的,而在武術教學過程中的求知者里面,可能單純只考慮強身健體,保家衛(wèi)國,在武力方面考慮較多,而并不深入了解。只知其形,不知其意。
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巧妙加入一些傳統(tǒng)的理論知識,讓課程更多樣化,讓主體更為豐富,讓其更為豐滿,也同時幫助求知者達到更深一層的了解,提升境界,知行合一。不僅會武,更加理解武學真諦。達到人與自然相輝相映的結果,升華自身的武學修養(yǎng)。
在華夏文明中,中華民族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無論是以前的或者士兵現(xiàn)在的軍人,只要是相對來說比較尚武的地方,都會有統(tǒng)治者或者是領導者制定更為嚴苛的軍法軍紀用來約束。而最能約束自己的,則是自己的傳統(tǒng)美德。武德,是指以武為行為特征,以仁義為習武準則,也是修習武術之人的言行舉止、操守規(guī)范。如武學名著中提出“只要備以自衛(wèi),切戒呈血之和,好勇斗狠?!边@里提出如果學習武僅僅只是為自保,或者幫助正義,不能用于相互爭斗,互相比試。不把武術用于正途,而只是為了自身利益而進行比試或其它的一種手段。自古武德以禮為先,更加證明人應先明事理,有基礎的是非觀,在進行專業(yè)教學。 在高校中,求學者大多為血氣方剛的青少年,有些年紀較小的學生可能是非觀還不是十分明確,此時如何引導便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些簡單的例子,如果說一個人從小習武,而身邊的教師僅僅強調認真修習武術,而并沒有過多強調如何運用。那么這樣的話,這個人如果遇到一些小矛盾,或者發(fā)生口角,可能就不會進行一些交流談判,自小尚武,認為武力解決一切的他,可能便使用暴力,從而在不歸路上漸行漸遠。武術,就像水一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武術,既能安邦定國,也可為禍人間。一正一邪,是正是反,便是自身修習的境界了。
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不能急于學習知識,尤其在學習武術時,要先學會放下,學會用平和心態(tài),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訓練。學習武術,不僅僅是學習武術,在生活工作中 ,我們一直是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改正,進行不斷完善,尤其在武學修行中,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在整體的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自身產生興趣,想自主的探究。在我們的國家,武術是為停止爭斗而產生,而直到今天,也不應去不正確的改變它的初衷。不僅沒有真正繼承武學的意義,還進行破壞。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首先是老子的武學思想開啟了嶄新的時代并形成了“武學文化”老子由如何“止武止戈”問題開啟百家爭鳴,而后孫子、鬼谷子完全繼承了老子的武學思想,并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同時老子提出“無為而治”,的仁德之法。這里的“無為”,并不是沒有作為,而是指不能違背客觀規(guī)律。老子的武學思想直到如今依舊具有著深遠的影響。
學習武術禮節(jié),是貫穿整個武術生涯中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完成的。學習這些禮節(jié),是心態(tài)更加平和,在修習武術中不至于迷失自己,可以提示自己以一個虛心的心態(tài)去進行求知與探索。更加體會出尊師重道,體會出同門親如手足。如我們在各處都能見到的抱拳禮,左掌聲表示德、智、體、美全部齊備,而拇指彎曲則表示自身并不自大,而我們的右拳表示我們的勇敢堅強,左掌掩右拳,則表示“勇不滋事”、“武不犯禁”;左掌右拳攏屈,兩臂環(huán)抱作圓形,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為一家,以武會友;左掌為文,右手為武,表示文武兼?zhèn)?。正如上訴所說,如果在一場比試中,有人狀態(tài)不佳,遲遲未能占得上風,隨后怒火中燒,變得不理智,而在比賽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抱拳禮,如果他真的理解抱拳禮的含義,直到武學真諦,而行禮后便應該逐漸冷靜下來,并調整自我心態(tài)。不會沖動行事,做出有損他人,也損害自己品德的事情。像類似的持械禮、傳統(tǒng)武禮、教學禮儀、競賽禮儀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克制自身缺點,提高自身品德的重要方法。
武術具有完整的一個體系,其中分類列出了許多種不同的招式,兵器。如最普通的拳法,形式多變,類別眾多。如;我們熟知的以佛圣道仙命名、以“門”命名、以姓氏命名、以動物命名等。例如以動物命名的拳法,就像是我們熟知的猴拳,猴拳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技術風格,但是他們的基本要領,還是基本共同的,近代的猴拳,以套路的形式出現(xiàn),其動作內容既要模仿猴子的機靈、敏捷的形象,又要符合武術的特點,具有形、法統(tǒng)一的猴拳動作。而此時我們了解了猴拳的命名方式,知道了它的由來,在使用猴拳時更能設身處地的理解出這套拳法的真諦。可以更加有效的運用出來,使拳法的威力倍增。在理解了猴拳的出處后,一定會有著不同于之前的見解,更加高效提升自己的能力,加強自身的修行。使得自己更上一層樓。
在實際生活運用中,武術是在使用中不斷完善的學科,是每日勤加練習,相互交流所得的長遠發(fā)展。比如早起,如漢唐時期,中日交往有了極大發(fā)展,宋、明以后,兩國的體育文化有所減少,但也未全部停止。日本的體育文化也對中國產生過不小的影響。日本有著一種鋒利狹長的長刃,常被當作贈送親友的禮物。隨著食刀的傳入,一種雙手劍法也經過朝鮮之后,又傳回中國。在明末的時候,斗爭不斷,戚繼光吸取了僑刀的長處,創(chuàng)編了新的長刀法,為刀術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例如此類的事件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東西都是由一個基礎的東西經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提煉創(chuàng)造出另一個新的實物。例如一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氖虑椋谖鳚h時,我國的勞動人民,開始用絲絮制作成絮紙,這就是造紙術的開端。但是絲絮珍貴,普通人無法使用,人們經過試驗,開始使用麻纖維造紙。而到了東漢時期,蔡倫于公元105年,改進造紙術。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作原料,制成了植物纖維紙。由此,我國的紙產量大大提升。在幾個世紀后,又陸續(xù)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等,后來又經過非洲北部,傳到歐洲。類似改編改變世界的例子其實并不少見,許多東西就是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完善,在發(fā)展中尋求更好的東西。在武術中,其實也是如此。比如現(xiàn)在的女子防身術,它就是在女生受到不法侵害或可能要受到不法侵害時,為擺脫或反擊歹徒而進行的保護自己的一種防衛(wèi)能力。自衛(wèi)防身就是將拳擊、武術、摔跤、柔道、跆拳道、空手道、擒拿格斗等武術技擊方法予以整合,以制服對方、保護自己為目的的專門技術,它是武術中各種適合實踐應用的招法分離出來,經過摘編、加工、提煉、創(chuàng)造、完善,使其稱為散招,卻十分簡單,好學,實用。諸如此類的事件還有很多很多,武術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它需要你不斷的去學習去完善,即使切磋也不是爭勇斗狠,而只是為了學習他人長處,不斷發(fā)展自己。
總而言之,武術是個十分漫長的道路,它既能磨練你的意志,也能使你思考,它需要你端正自身,首先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正確的面對武術這門課程,學習一些傳統(tǒng)的,必不可少的知識,之后才是武術的具體內容。而我們就應該將這種思維不斷融入到武術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去,正如上文所說的方法,在求知者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行禮,問好,比試或者是其他過程中,眼睛里,腦子中,不僅僅看到的表面的動作招式,更應該思考蘊含在武學中的深遠影響,同時在動作中認真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看到對方的優(yōu)勢優(yōu)點,并結合自身,認真思考有沒有可以為自己所用的東西。不斷在試煉中,在生活中找到自己所有汲取的優(yōu)勢,或者在別人身上看到的自身的不足,這些都是我們幾千年來留下的武學思想的瑰寶。學習并在武學中成功運用傳統(tǒng)文化,既是提升自身,也是繼承傳統(tǒng)文化,想要更好更加深刻的學習武術,在高校中,教師就應該將傳統(tǒng)文化不斷融合進武術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給予”還是學生自身對傳統(tǒng)文化的“收受”,都是十分必要。對于這種文化類型的修習,可能不是短時間內高效的,而只是一個漫長的,細水長流,慢慢滲透入每個人的骨血中,潛移默化的進行改變。但在其他人看起來,可能就是脫胎換骨的改變。所以,在高校的武術教學中增加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是必然的也是必不可少有著深遠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