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關鍵詞】 歷史教學;本土文化資源;學習興趣;校本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49—01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科學有效地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又能順利實現歷史教學立德樹人、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根本目的。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做法。
一、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現行的中學歷史教材編者關注的是整個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宏觀歷史,對各地、各民族本土歷史的關注頗少。如何將本土文化資源納入到歷史教學中去,落實好素質教育的要求,這是中學歷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如張掖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它有著獨特的地貌特征,可讓學生帶著對家鄉(xiāng)歷史了解的任務和使命去探尋張掖本土歷史,發(fā)現搜集資料、整理史料、剖析史實。具體包括“三分鐘我講家鄉(xiāng)史”“張掖名稱由來”“霍去病在河西”“張掖丹霞地貌”“紅西路軍征戰(zhàn)河西”等內容;歷史社團活動“探尋家鄉(xiāng)歷史在行動”,去張掖博物館看圖片展,聆聽專家講座,考察張掖黑河水域生態(tài)歷史等;以及校本課程開發(fā)“走在歷史中的張掖”“舌尖上的張掖”“民俗文化張掖”等系列內容,讓學生初步考察黑水國遺址,探尋大佛寺奧秘,了解鐘鼓樓來歷和馬蹄寺文化等,形成對張掖歷史沿革的初步認識。學生在考察搜集這些家鄉(xiāng)歷史文化資料的過程中,不斷甄別、辯論、整理,會收獲豐碩成果,產生強烈的成就感。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本土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又實現了學習基本技能的掌握,能讓學生發(fā)展多方面的興趣和技能,強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了學生的人文情懷和鄉(xiāng)土情懷。本土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學生全程參與,師生互動性強,可以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歷史上的人和事,認識家鄉(xiāng)的風俗和文化,是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有益的補充。
二、利用本土歷史課程資源,有效將歷史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
目前,由于歷史在地方中考中所占比例處于一個很“尷尬”的位置(分值比例?。芏喑踔猩鷮v史課程缺乏興趣,被動地學習歷史,歷史上鮮活的人物對于學生們來說是遙遠的,他們覺得歷史課不重要,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本土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在內容上更為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現實,對學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將本土歷史文化資源融入課堂,不僅表現在教師課堂上的恰當講授,也可以表現在讓學生自己站在講臺上去講述,甚至可就社會熱點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安排一些教學互動活動。例如在每一章節(jié)講授開始前,采取“這段歷史我來講”“我當張掖講解員”“我們是張掖歷史人物”等方式,讓學生到講臺上講解他們在查閱相關歷史文獻、收集史料基礎上制作好的關于本土歷史文化的PPT課件。通過“學生講,教師評”這種教與學換位的方式,促進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增強了學生對本土歷史文化的了解,深化了其對歷史課程內容的理解,幫助他們形成了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服務社會、服務地方、回報家鄉(xiāng)的意識。本土文化資源形象具體,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滲透本土歷史文化,復雜的歷史文化知識會變得奇妙無窮,無疑在學生面前打開了一幅貼近生活、近在眼前的美麗歷史畫卷。引入本土文化資源,讓學生感受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形式,能夠引導他們主動發(fā)現、探究學科知識,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創(chuàng)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yǎng),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三、開發(fā)歷史校本系列教材,建立本土文化基本系統(tǒng)和線索體系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充分引導學生發(fā)掘周邊的本土文化資源,提高其挖掘本土文化資源的意識,有選擇、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本土文化資源。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科學利用本土文化資源,用現代信息技術管理、呈現本土文化資源,可豐富歷史教學內容,展現本土文化特色,并以此加強對家鄉(xiāng)歷史的宣傳,使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感受家鄉(xiāng)的民族風俗、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等本土文化風貌,還可以整合出具有家鄉(xiāng)特色的課程資源,形成系列校本歷史課程。比如《綠色生態(tài)張掖》《張掖彩色丘陵介紹》《張掖大峽谷探秘》《塞上江南金張掖》等校本教材,有力地拓展延伸了學生學習的資源,豐富了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學生通過研究、挖掘本土資源,促進了本土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進一步擴大了本土文化的影響力,為研究、欣賞本土悠久歷史文化的人們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加大了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力度。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