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作華,陳 燕,劉思敏,王 娟,蔣文功,劉玉華*
(1.廣東藥科大學臨床醫(yī)學院;2.廣東藥科大學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310)
診斷學作為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之間的“橋梁課”,在醫(yī)學教育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臨床醫(yī)生所需的基本臨床技能及臨床思維能力多通過診斷學的學習來獲得,但由于知識點多而分散,醫(yī)學生學習掌握難度較大。近年來我校診斷學教研室積極探索教學改革,將診斷學內容以系統(tǒng)為中心進行優(yōu)化整合,以提高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為目標,將內容整合為八大模塊,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研究對象為我校臨床醫(yī)學專業(yè)2015級特色班49人,普通班37人,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授課總學時數相同前提下(總162,理論78/實驗84),在特色班中開展診斷學內容模塊整合教學,并強化臨床思維能力訓練,普通班按照《診斷學》第八版教材編排內容順序進行授課,診斷學學習結束,對病歷書寫水平、技能操作及臨床思維能力、期末理論考核成績等方面進行比較。
1.教學內容模塊整合。將傳統(tǒng)的診斷學內容進行整合,以系統(tǒng)為中心,將問診、癥狀學、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心電圖、基本操作等內容系統(tǒng)整合為八大模塊。具體分為模塊一呼吸系統(tǒng), 模塊二循環(huán)系統(tǒng),模塊三消化系統(tǒng),模塊四血液系統(tǒng),模塊五泌尿系統(tǒng),模塊六內分泌系統(tǒng),模塊七神經系統(tǒng),模塊八臨床思維訓練。
2.教師隊伍優(yōu)化整合。內科各專科教師和檢驗科教師一起集體備課,確定本專業(yè)理論授課內容及授課重點、難點,實踐技能培訓方法及掌握要點,統(tǒng)一培訓要求。理論課由本專業(yè)主治以上教師負責授課。
3.臨床思維能力訓練方法。在上述內容整合授課的基礎上,第八模塊的教學內容主要安排臨床思維能力訓練,方法如下:(1)安排學生到醫(yī)院相應專業(yè)進行集中見習(24學時), 訓練學生如何問診、查體、選擇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學習收集臨床資料、分析、綜合、評價并書寫完整病例,提出初步診斷的臨床思維能力訓練。(2)改變以往臨床思維部分課堂講授的形式,在臨床技能模擬培訓中心,以高仿真模擬人為對象進行模擬問診訓練,并以提前準備的病例為參照,逐級進行問診、查體、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逐層深入引導學生進行臨床思維訓練(6學時)。
取消以往單一期末理論考核成績的評價方法,多種評價手段整合,綜合對學生進行評價,學期末形成總評成績,具體包含以下幾部分。
1.病歷書寫(占總評成績10%) 以實際病例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等臨床資料收集,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一份住院病歷書寫,兩位帶教老師進行判分,取平均分,作為病歷書寫成績。
2.技能操作及臨床思維能力考核(占總評成績30%),采用多站客觀結構化考試(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分別考核學生體格檢查、臨床思維能力評價(病例分析)、四大穿刺(腹穿、腰穿、胸穿、骨穿),每一站由一位老師評價,多站老師評價成績取平均分作為該部分的最后成績。
3.期末理論筆試考核(占總評成績60%),采用綜合組卷或題庫抽題組卷的形式,記憶內容占50-60%,理解運用內容占40-50%。
在技能操作及臨床思維培養(yǎng)方面,實行模塊整合教學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特色班考核成績高于普通班(77.02±7.32 vs 73.73±5.40,P=0.02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病歷書寫方面,未顯示出優(yōu)勢(82.88±7.28 vs 85.19±2.53,P=0.068)。
考查學生對診斷學相關理論的掌握情況,主要根據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判斷,特色班期末理論考核成績明顯高于普通班(70.31±9.48 vs 54.09±13.85,P=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總評成績則按照考試方案,各部分占相應比例得出反映學生理論、技能整體掌握情況的總評成績,特色班總評成績高于普通班(73.65±6.24 vs 63.24±9.24,P=0.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附圖)。
注:**與普通班比較,P<0.01附圖 特色班與普通班期末理論及總評成績
診斷學作為承前啟后的橋梁課,在醫(yī)學教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08年國家教育部、衛(wèi)生部聯(lián)合下發(fā)《本科醫(y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試行)》中要求醫(yī)學生應具備的采集病史、病歷書寫能力、體格檢查能力、醫(yī)患溝通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等均需要通過診斷學的學習而掌握[1]。診斷學所教授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收集臨床信息、判斷解讀數據,運用科學的臨床思維去分析解決病患的問題,需要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并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臨床實踐技能,將知識融會貫通,是診斷學教學的重中之重。
傳統(tǒng)的診斷學內容安排是每種技能獨立成篇,如問診篇、體格檢查篇、實驗診斷篇等,內容比較分散,學生難以形成系統(tǒng)整體觀念,學習效果不理想[2]。隨著醫(yī)學診療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醫(yī)學教育模式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以器官系統(tǒng)為中心(Organ-System-Based Curriculum,OSBC)的醫(yī)學課程整合早在20世紀 50年代已被提出,我國部分院校已在進行[3-5]。我國《本科醫(y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試行)》中也明確提出,“醫(yī)學院校應積極開展縱向或(和)橫向綜合的課程改革,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1]。
將有關聯(lián)的各學科的知識點進行重新整合,從整體角度出發(fā),幫助學生系統(tǒng)性、連貫性地掌握醫(yī)學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臨床思維能力,是我校診斷學教研室近年來一直在探索研究的教學改革方向[6],在臨床醫(yī)學15級特色班中探索了在課程內將診斷學內容優(yōu)化系統(tǒng)整合為不同模塊的教學模式,每一模塊均圍繞整體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進行,打破原有按部就班的授課方式,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了學生的臨床綜合分析能力,從診斷學考試成績分析可以看出,技能操作臨床思維能力考核、理論考核、綜合測評等方面,實行模塊整合方式培養(yǎng)的學生成績明顯提高。
究其原因,模塊整合使診斷學分界明確的內容形成了系統(tǒng)化、結構化、立體化的網絡狀知識體系,這樣診斷學各項目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學生容易形成知識鏈,而不再是分散的知識點,從而實現理論知識與臨床思維能力的同步構建[7]。
在進行上述教學改革時,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何編寫適合模塊整合教學的教材,如何設計出新的適應整合課的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如何做出全面、客觀的科學評價,對師資如何進行培訓優(yōu)化整合等問題均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