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晴,王寅寅,鄭藝鴻
(安徽科技學院 建筑學院,安徽 鳳陽 233100)
明代自1368年統(tǒng)一以來,歷經(jīng)了二百七十六年,共有十六位皇帝,建都三處。最為大眾所熟悉的應該數(shù)北京故宮了,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筑的精華,代表了中國古代最高建筑藝術水平。另外還有南京故宮,是明太祖朱元璋為稱帝所建造的都城,為北京故宮營建藍本。殊不知明代都城還有一處建在鳳陽,朱元璋于1369年從全國調(diào)集了數(shù)以萬計的匠人、士兵、農(nóng)民開始建造中都城,“初,上欲如周、漢之制”,并于洪武八年以“營建兩京,至是以勞費罷之”[1]為由罷建,中都城共建造了六年時間,其規(guī)模更勝南京故宮,建筑形制上承唐宋,下啟明清,是我國古代都城建筑中重要的里程碑,于1982年3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中都城址雖已被破壞殆盡,但仍留有部分遺跡足以向世人展現(xiàn)當初的華麗壯美。筆者從中都遺址、中都鼓樓的朱元璋展覽館、鳳陽博物館等多處收集到部分明代初期石刻作品,其中包括午門城墻墻基石刻、原宮殿內(nèi)巨型蟠龍石柱礎以及漢白玉石欄桿、石柱上珍貴的石刻遺產(chǎn),這些石刻反映了明初期的建筑藝術水平和明中都的歷史地位,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據(jù)《明中都研究》一書記載,僅中都午門部分石刻考察中記載的石刻紋樣有龍、鳳、麒麟、獅子、鹿、云朵、海水、牡丹、芍藥、荷花、西番蓮、方勝、萬字等十余種[2]?,F(xiàn)對明初中都遺跡石刻上的圖案進行分類研究,主要分為以龍、鳳為主的動物紋樣、以纏枝紋為主的植物紋樣、以方勝紋為主的幾何紋樣,以及以祥云為主的自然紋樣四種類型。
明中都作為明代都城,是帝王身份的象征,在建筑裝飾上,裝飾形象更是多樣,在墻基、柱礎、柱身、線腳等處都有豐富的雕飾(如圖1)。
《易·坤》中記載:“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3]17,傳說中的神物,被視為瑞獸,能騰云駕霧,也能興風降雨。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中國,“龍”是最高身份的象征,也是權利的象征。中都遺址中龍紋幾乎無處不在,皇陵馬鞍上、石柱頭柱礎上、城墻墻基上,造型多樣,栩栩如生。明中都遺址石刻中的龍頭朝向天空,呈昂首之勢,眼珠大而圓,有神、深邃,胡須較長,額頭處長角且分叉,頸、尾細長,腹部寬大,四肢伸展,五爪張開,強勁有力,身體鱗片清晰、工整,隨身體扭動處,鱗片做相應的透視變化,時而緊密,時而舒展,時而扭曲,身體四周祥云圍繞,盡顯磅礴豪放之美[4]。
“鳳”作為百鳥之王,有祥瑞之寓意?!洞呵铩ぱ荻Y圖》記載:“鳳,火精?!盵3]25鳳在五行中屬火,被視為神鳥,其形象在不同時期也略有不同?!墩f文》中解釋道:“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后、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5]描述了鳳的造型集合了十余種動物的特征,與龍一樣都是人們幻想出來的神物,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都遺址中的鳳紋形態(tài)多樣,有作俯沖之態(tài),有作展翅翱翔之態(tài),有的選取背部取材,有的選取腹部取材,從多種角度展示鳳之婉轉伸展之美。鳳,頭小,短喙,眼細長,冠飾較小,頸細長,且披有長毛,成撮,一般為2-4撮,且呈飄帶狀。身體羽毛豐盈,雕刻精美細致,雙翅展開,呈飛翔狀。腿細長,爪彎曲呈勾狀。尾長,毛呈伸展之態(tài),造型有的似祥云,有的似水草,有的似火焰,形態(tài)各異。鳳整體姿態(tài)動勢較強,輕盈柔美。明中都石刻中的龍紋與鳳紋大多都是與祥云結合,形成一種“龍騰云海”、“鳳舞九天”的精美圖案造型,這種紋樣造型形象、生動,裝飾性較強,是明清時期常用的裝飾紋樣之一。
圖1 明中都石刻中的動物紋樣
另外,還有麒麟、獅子、鹿等動物紋樣,均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人們對精神世界的向往和寄托,用這些具有吉祥寓意的動物圖形,來寄托對權利地位的象征、喜慶吉祥的追求以及美好生活的祝福。
纏枝紋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引入的植物紋樣,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紋飾之一,成熟于漢代,是明代最為流行的裝飾紋樣?!墩f文》中解釋“纏,繞也,從糸,廛聲”。田自秉先生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一書中這樣解釋纏枝紋:“纏枝花是以花莖呈波狀卷曲,彼此穿插纏繞?!盵6]可見,纏枝紋主要是表現(xiàn)花與莖葉之間穿插繞轉的繁盛狀態(tài),展現(xiàn)了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
明中都石刻中的纏枝紋(如圖2)多以纏枝荷花紋、纏枝牡丹紋、纏枝西番蓮紋和蔓草纏枝紋為主,更有作品中出現(xiàn)同一枝干盛開兩種不同類型花朵的設計,展現(xiàn)了工匠精巧的設計思想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纏枝花卉以寫實手法來表現(xiàn),以左右延伸居多,呈現(xiàn)二方連續(xù)狀態(tài)。枝干、葉片彎曲纏繞呈對稱的圓形,將花朵包圍其中,花朵比例較大,形成左右對稱的視覺中心,雕刻手法嫻熟,形態(tài)自然,花瓣綻放的形態(tài)、葉片清晰的文脈均表現(xiàn)的栩栩如生。紋樣設計類型豐富,富于變化,有的采用對稱手法,有的采用均衡手法,既保留了植物天然的美感,又能使構圖產(chǎn)生變化,展現(xiàn)韻律、靈動之美。這里的纏枝紋樣繼承了唐宋時期的紋飾手法,形式多樣,風格與裝飾圖案更是大膽、豐富,寓意鮮明,常用纏枝均衡式進行構圖,象征著生活的安定吉祥、美好幸福。
圖2 明中都石刻中的植物紋樣
《山海經(jīng)》記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即傳說西王母所帶頭飾為“勝”,方勝圖案紋樣為兩個菱形壓角相疊組成的幾何圖形[7],是古代重要的吉祥幾何裝飾紋樣之一,通過菱形交錯穿插,連通貫穿,形成同心相連、中心對稱的視覺感受。
明中都遺址中方勝紋樣組合大致有兩種,一種為兩個菱形交錯相連,另一種為三個菱形交錯相連的方式(如圖3)。其菱形呈扁長狀,由雙層線條構成,立體感強;四角有圓形裝飾,亦由雙線構成,有的內(nèi)部雕有錢紋,形似銅錢,有的只有圓形,形似寶珠,象征著招財進寶、大富大貴,寄托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方勝紋樣中兩菱形相交位置不固定,有的相交于菱形兩條銳角邊線的中心點處,有的相交于兩條銳角邊線黃金分割點處,有的相交于兩條銳角邊線靠近銳角處,兩菱形重疊點位置變化不固定,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規(guī)制,導致方勝紋樣內(nèi)部圓形裝飾位置與垂直方向上的外部圓形裝飾位置也不在同一直線上,形成了水平方向為直線,垂直方向為折線的狀態(tài),沒有在方位上形成完全同心的造型,這是明初期典型的方勝紋樣的特點,到了后期方勝紋樣形式更加規(guī)范,橫、豎均為同心,將同心相連、連續(xù)不斷等富貴長壽的寓意發(fā)揮到了極致。
圖3 明中都石刻中的方勝紋樣
云紋是最為常見的傳統(tǒng)紋樣形式,取自于自然之物?!墩摵狻y龍》記載:“神靈之氣,云雨之類”,寄托著人們對自然界中云的崇敬之情和敬畏之意。早在遠古時期的陶器上就有類似云紋的抽象紋樣,隋唐時期云紋樣式不斷增多,形成了造型豐富的云紋樣,逐漸在不同朝代形成了獨特的云紋樣式。云紋作為我國古代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之一,是獨特的中國文化符號,它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而且蘊含豐富的象征意義,有“高升”、“如意”等吉祥寓意。
明中都遺址中的云紋樣有兩種,一種是單獨出現(xiàn)的云紋圖樣(如圖4),一種是與前文中介紹的龍鳳紋結合于一體的裝飾紋樣。云紋種類繁多,變化多樣,有的是單獨一朵云作為紋樣主題進行雕刻設計,紋樣似如意狀,云朵刻畫繁復,富有層次變化,立體感較強;有的是數(shù)朵云組合為一體,形成團狀,造型各異。構圖緊湊,前后關系明確,云頭呈面狀展開,舒展、茂密,云尾尖而細,云軀曲線排列,層次過渡自然,彎轉曲折、流動飄逸,極具動感,呈現(xiàn)飄舞之美感,表達了步步高升、平步青云的吉祥寓意。明中都石刻云紋繼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云尾的特征,更注重氣韻和神形的表現(xiàn)。
圖4 明中都石刻中的云紋樣
明中都作為明初規(guī)劃和營建的第一座都城,“規(guī)制之盛,實冠天下”[8],被譽為中國古代最豪華富麗的都城建筑之一,建筑上的石雕、磚雕石刻技藝、手法、構圖等風格多沿用宋代體制,為明代官式建筑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明中都石刻技藝手法寫實,構圖講究,較好地運用了變化與統(tǒng)一、對稱與均衡等形式美手法,表達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動態(tài)感極強;雕刻手法細膩,富有神韻,裝飾性強,是明初期石刻藝術的精美之作。其藝術價值具體體現(xiàn)在:1.石刻圖案種類豐富,從動物到植物,從自然到幾何,幾乎涵蓋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紋樣的主要類型,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石刻圖案紋樣,為明初期石刻藝術的研究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2.圖案造型寫實,龍、鳳、麒麟、獅子等造型逼真,神態(tài)豐富,如獅子在空中跳躍的姿態(tài)、扭轉的身體、結實的肌肉都刻畫得淋漓盡致,甚至身上的鬃毛都表現(xiàn)的飄逸靈動,充分反映了特定時期的雕刻水平和雕刻技法乃至民間風俗等。明初期石刻總體展現(xiàn)了具象型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線條的疏密和曲直變化來具體表現(xiàn)要表達事物的真實感,突出強調(diào)雕刻內(nèi)容的特征和性格,展現(xiàn)自然的藝術魅力。3.圖案構圖講究形式美,幾乎所有石刻內(nèi)容都能在變化與統(tǒng)一的原則下進行創(chuàng)作,如纏枝紋樣整體都是花與枝葉的組合,但每幅作品都各有特色;方勝紋樣基本形雖都為菱形,但菱形組合的位置、菱形四角的裝飾又不盡相同,充分展示的設計作品在變化中求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的風格,使每一副石刻作品都能生動活潑,給人以和諧自然之美。
許多人贊美“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說明了建筑作為一種實用藝術,其藝術形象代表了古代匠人的技藝水平。建筑的細部裝飾不僅起到了美化建筑環(huán)境的作用,還代表了歷史的傳承和時代特征,表達某種抽象的涵義。明中都石刻反映了明初期的建筑藝術水平、雕刻技藝以及社會文化,代表了中國帝王建筑文化的等級要求,從石刻的造型、構圖、取材、雕刻手法等均反映了明早期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利于對歷史文物的考證和保護。
文化遺產(chǎn)是歷史的見證、文明的標志,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保護文化遺產(chǎn),我們要有義不容辭的自覺。因此,要實現(xiàn)文化自信,就要充分認識到對文物古跡保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