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璠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62)
宗教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日益密切,尤其在不斷發(fā)展的社會中尤其是民族地區(qū)顯得格外重要,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以修建寺院為教派基地、以各個教派中僧侶為教派主體、以各教派不同的修行方式為教派內容,漸漸形成將政治、經濟、文化融為一體的政治群體?!白诮痰拇嬖谝环矫媸且环N文化中原生的,另一種則是傳播的結果,原生的宗教產生與文化的產生基本是相伴隨的,它與人類文化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盵1]由于共有的文化造就的結構化社會關系中組織起來社會成員的群體,藏傳佛教的信仰和寺院的教派基地滿足了該群體的思想和精神上的信仰需求和宗教感情,使該群體中成員由宗教認同為出發(fā)點產生自我認同、群體認同和民族認同甚至國家認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融合、一定時期內的國家穩(wěn)定。同時對該群體中成員的生活行為和生活習慣方面也起到日常規(guī)范和約束的作用,在倫理道德方面有共同的評判準則。
在政治領域,藏傳佛教與上層政治權利斗爭和統治地位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如在信奉藏傳佛教的蒙古社會中,土爾扈特部汗王因為知道宗教信仰對政治權利的重要性,因此他積極與西藏藏傳佛教的格魯派上層聯系,以得到藏傳佛教上層中達賴喇嘛等的承認和支持,以便獲得其統治部落中群眾的支持而促進部落的穩(wěn)定性,同時將鞏固其統治地位的穩(wěn)定性。部落內部藏傳佛教關系到權利斗爭,在《卡梅爾克人在俄國境內的歷史概況》一書中記載“書庫爾岱青的統治地位正是在西藏達賴喇嘛的支持下才得意鞏固”[2];以阿玉奇汗為例,在其執(zhí)政初期隨即派使團進藏朝佛,其目的有內心本身的信仰,同時還有同父輩一樣,為了取得藏傳佛教格魯派上層達賴喇嘛等對其政治權利的承認和支持。1690年阿玉奇汗正是通過進藏朝佛熬茶布施,因此獲得“汗”稱號和汗號的大印,而此次授予正是由西藏格魯派達賴喇嘛贈與。這大大加強了阿玉奇汗的政治地位并促進其統治部落的穩(wěn)定。清朝統治者看到藏傳佛教在蒙古各部落人民心中的地位,因此大力提倡“興黃教,以安眾蒙古部落”,大清王朝為安定西部和北部邊疆地區(qū),穩(wěn)定其統一的政權,特別重視保護并推崇藏傳佛教在蒙古各部落民眾間的宗教信仰。蒙古各部落在清政府大力推崇藏傳佛教的政策出臺后,也在原來的支持清政府統治的基礎上更加大力擁護清朝中央政權的統治。
在經濟領域,隨著經濟基礎的不斷變革,藏傳佛教為順應社會發(fā)展中的經濟動向,從原始的純粹宗教信仰逐漸衍生出有明顯的世俗化傾向。例如為藏傳佛教僧人修建的基地需要擴大規(guī)模,就要有更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持;又如藏傳佛教每年需要定期舉行的儀式,長此以往需要有固定經費支撐。因此,藏傳佛教僧人內部出現了專門從事有關經濟活動方面的寺院商人,通過在寺院接受布施、借貸、地租、經商等形式累積資金、土地、畜牧,長此以往藏傳佛教中的各教派的寺院專門成立了專門性經營組織、財務管理機構等,以維護寺院的生存生計和宗教持續(xù)發(fā)展。自民主改革后,推行“以寺養(yǎng)寺”的政策,此后,藏傳佛教寺院依靠布施、化緣、經商等發(fā)展宗教、擴大寺院規(guī)模而獲得經濟支持。[3]
在文化領域,民族宗教文化與民族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一個民族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文化,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民族本身?!耙虼丝梢哉J為,一個民族最根本的莫過于形成自己的文化。這些穩(wěn)定且具有特點的文化,毫無例外都會體現在“民族”這個人類共同體每個成員的實際生活中,體現在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體現在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上。”[4]蒙古族信仰藏傳佛教就是一種載體移植型的文化,也是文化傳播的結果。[5]例如,青藏地區(qū)的蒙古族、藏族等,其傳統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核心就是藏傳佛教,長此以往,藏傳佛教的教規(guī)、教義影響、指導并規(guī)范著信教民眾當下的現實生活。如婚喪嫁娶、節(jié)日慶典及生活禁忌等民族文化領域都有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6]民眾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時刻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如出門測兇吉、何時狩獵的收獲數量、甚至生活中的矛盾糾紛也要尋找藏傳佛教的上層達賴喇嘛作為裁判者。
教信仰的差異,不僅影響民族關系,而且影響當地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給其發(fā)展帶來復雜性和挑戰(zhàn)性。在土爾扈特回歸的諸多原因中,藏傳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促進土爾扈特人民心中的精神支柱,保護了土爾扈特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情感,加之外來沙俄的宗教壓迫,土爾扈特汗王積極主動與蒙古各部落和西藏藏傳佛教格魯派取得聯系以維護自己的統治穩(wěn)定性,同時了解到當時清朝中央政府的“興黃教,以安眾部”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僅心生向往,加速并堅定了其回歸祖國的決心。正是藏傳佛教的中間紐帶作用,才使得土爾扈特部蒙古與清朝中央政府聯系在一起。
每種宗教在其形成過程中都會逐漸確立一套適合該宗教信仰的、較為系統完備的教規(guī)教義及組織機構,成為社會發(fā)展中不可小覷的組織構成和一種特殊社會力量。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對各民族人民的思想觀念、行為舉止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藏傳佛教中對生活中的婚喪嫁娶、節(jié)日慶典、生活禁忌等都有相關民族文化方面的約束。民族宗教不僅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還與民族關系密切相關。通常民族宗教與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聯系并對其產生各種宗教意識、教規(guī)教義相碰撞,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民族融合,呈現出普遍性、融合性、復雜性等特點。[7]
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宗教的本質及其對民族關系的影響,全面正確地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采取爭取的措施和途徑妥善處理宗教問題,努力做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互融合、適應,才能擁護祖國統一,才能處理好民族地區(qū)的相關問題,并推動我國民族區(qū)進一步發(fā)展,促進各民族大融合的繁榮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