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彥苗 徐宏偉 許鄒華 陸喜榮 錢陳潔 王凱旋 吳堅芳
昆山市中醫(yī)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昆山 215300
【提要】 IgG4相關性疾病(IgG4-RD)是一組炎癥性纖維化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一個或多個器官受累腫脹、纖維化,多伴有血清IgG4水平升高。由于幾乎可以累及全身各個器官,容易誤診。此病存在一定的遺傳傾向,但確切的發(fā)病機制不明,可能與人類白細胞抗原等有關。目前國內(nèi)外關于此病多為散發(fā)病例報道,家族性報道少見,本文報道近期診斷的直系親屬中罹患IgG4-RD患者2例,兩者血IgG4水平升高,經(jīng)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后癥狀改善,目前隨訪2年余病情穩(wěn)定。
病例1 患者男性,63歲。因“中上腹脹滿不適伴乏力、納差半月”入院。4年前患者因活動后胸悶、氣促在上海某醫(yī)院行胸部CT檢查發(fā)現(xiàn)縱隔及肺門4、5、7、8、10 R/L組淋巴結(jié)增大,PET-CT未見肺部異常放射性濃聚,胸腔鏡淋巴結(jié)活檢未見惡性細胞,未予特殊處理。平日活動后略有氣促、喉中哮鳴音。否認家族遺傳病史。體檢:皮膚、鞏膜無黃染,心肺及腹部未見異常。實驗室檢查:肝功能ALT 74.5 U/L,AST 48.8 U/L,ALP 132.1 U/L,GGT 569.0 U/L,ALB 32.8 g/L,GLOB 61.3 g/L;腫瘤標志物AFP、CEA、CA19-9均正常;凝血功能、血常規(guī)無明顯異常。B超見膽總管及肝內(nèi)膽管擴張,胰頭處實質(zhì)性占位。胸部+全腹部增強CT見縱隔淋巴結(jié)腫大;胰頭部點狀鈣化灶,胰腺呈臘腸樣,門脈期延遲強化,胰管稍擴張,肝內(nèi)膽管及膽總管擴張;后腹膜纖維化。上腹部增強MR+MRCP見胰管擴張,肝內(nèi)膽管及膽總管擴張,膽總管下段狹窄。后查免疫球蛋白IgG 30.9 g/L(正常值7~16 g/L),IgM 0.3 g/L(正常值0.4~2.3 g/L),IgG4 46.3 g/L(正常值0.03~2 g/L);ANA、ENA無明顯異常。行EUS見胰頭部一2.4 cm×2.4 cm混合回聲腫塊,邊界不清,膽總管擴張,細針穿刺(FNA)標本病理檢查未見異型細胞。既往縱隔淋巴結(jié)切片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jié)果IgG4(+),>30個/高倍視野(圖1)。綜合影像、血IgG4水平及相關病理結(jié)果,診斷為IgG4相關性疾病(IgG related disease, IgG4-RD),累及胰腺、膽管、后腹膜、縱隔淋巴結(jié)。予潑尼松40 mg,1次/d,口服,并輔以補鈣、護胃治療。20 d后復查肝功能ALT 70.8 U/L,AST 27.1 U/L,ALP 96.9 U/L,GGT 378.5 U/L,ALB 34.8 g/L,GLOB 37.9 g/L?;颊甙Y狀好轉(zhuǎn)后出院。門診激素逐漸減量,3月后復查IgG4 7.75 g/L,上腹部增強MR+MRCP見胰管、膽管無擴張,膽管狹窄,胰腺腫脹明顯減輕,腹膜后纖維化好轉(zhuǎn)(圖2)。目前治療隨訪中,血清IgG4逐步升高,但影像及其他生物化學均無異常。
病例2 患者男性(與病例1是親兄弟),72歲。因“身、目、尿黃半月”入院。入院前半月出現(xiàn)身、目、尿黃,伴有腹瀉、里急后重感,近1年來體重下降5 kg左右。否認家族遺傳病史。體檢:皮膚、鞏膜黃染,腹軟、無壓痛、反跳痛,腹部未觸及包塊。肝臟肋下未觸及,脾臟未觸及。實驗室檢查:ALT 18.2 U/L,AST 117.4 U/L,ALP 379.5 U/L,GGT 419.9 U/L,ALB 27.5 g/L,GLOB 42.5 g/L,TB 302.6 μmol/L,DB 168.7 μmol/L;IgG4 29 g/L;AFP、CEA、CA19-9均正常。全腹部增強CT見膽總管及肝內(nèi)膽管擴張,胰體尾部胰管擴張,考慮胰腺癌可能。MRCP見肝內(nèi)膽管、膽總管及胰管擴張,膽總管下段狹窄。EUS見胰頭部腫塊,膽總管擴張,膽管壁增厚(圖3),F(xiàn)NA穿刺標本未見惡性細胞。結(jié)合CT、MR、EUS,診斷為IgG4-RD,累及胰腺、膽管。予強的松30 mg,1次/d,口服,后逐漸減量,10 mg維持。4月后復查MR,膽管及胰管無擴張,胰腺腫脹消退,胰頭部未見腫塊(圖4)。復查IgG4為8.14 g/L。目前治療隨訪中,血清IgG4逐步升高,但影像及其他生物化學指標均無異常。
圖1 淋巴結(jié)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可見大量IgG4淋巴細胞浸潤
圖2 激素治療前MRCP示膽胰管擴張,下段狹窄(2A);治療后膽胰管不擴張(2B);治療前MR示腹膜后纖維化(2C);治療后腹膜后纖維消失(2D)
討論IgG4-RD的認識最早起源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1995年日本學者Yoshida等[1]首次提出了AIP的概念,并指出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和自身免疫因素相關,對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效果較好,但較易復發(fā)。2001年Hamano等[2]發(fā)現(xiàn)血清IgG4的水平升高與AIP存在相關性。2003年Kamisawa等[3]證實了在胰腺及其他受累組織中存在大量IgG4陽性的漿細胞和纖維化,故而認為AIP不單是胰腺的病變,而是一種系統(tǒng)性疾病在胰腺的表現(xiàn),進而提出了IgG4相關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到2011年此病才被統(tǒng)一命名為IgG4-RD。
圖3 EUS見膽總管擴張,膽管壁增厚,膽總管下端低回聲占位
圖4 治療前MR示胰頭部腫脹,疑似占位(4A);治療后胰頭部腫塊縮小(4B);治療前MRCP示膽總管中下段節(jié)段狹窄,上段擴張,胰管擴張(4C);治療后膽胰管無擴張,膽管狹窄消失(4D)
AIP是IgG4-RD中最常見的一種,也是最早被認識的疾病,其人群發(fā)病率0.8/10萬,約占慢性胰腺炎的5%左右[4]。多數(shù)患者可出現(xiàn)多個器官的受累,Sah和Chari[5]報道多器官受累的患者占60%~90%。目前此病已逐漸被臨床醫(yī)師所認識,我國也出臺了AIP的相關診療共識,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6]。IgG4-RD作為一個系統(tǒng)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個組織器官,包括胰腺、淚腺、涎腺、垂體、甲狀腺、肺、主動脈、冠狀動脈、肝膽、腎臟、前列腺、皮膚及淋巴結(jié)等。其典型的病理表現(xiàn)為富含IgG4陽性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席紋樣纖維化、閉塞性靜脈炎等。臨床上表現(xiàn)為受累器官腫脹、增生,壓迫周圍臟器及功能障礙等,多伴有免疫球蛋白升高,尤其是IgG4水平升高。由于其臨床表現(xiàn)多樣,容易被漏診和誤診。國際上目前診斷多參照 2012年日本研究委員會提出的綜合分類標準[7]:(1)一或多個器官出現(xiàn)彌漫性或局限性腫脹,或腫塊;(2)血清IgG4≥1 350 mg/L;(3)組織病理學檢查:①顯著的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和纖維化;②IgG4陽性漿細胞浸潤,IgG4或IgG陽性細胞占比>40%,且IgG4陽性漿細胞>10個/高倍視野。確定診斷:(1)+(2)+(3);可能診斷:(1)+(3)或(1)+(2)。所有患者均需排除結(jié)核、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IgG4-RD好發(fā)于60歲左右中老年男性,但目前確切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仍不清楚。研究認為此病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B1*04:05和DQB1*04:01可能和AIP的發(fā)病有關,不同的HLA-DR和HLA-DQ的基因亞型與不同臟器受累有關。同時Fc受體樣基因3(FCRL3)、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4(CTLA-4)、Toll樣受體4(TLR4)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體型22(PTPN22)也被認為與IgG4-RD有關[8],但目前關于此病的家族性報道少見。2013年Watanabe等[9]報道了兩個親兄弟罹患AIP,并對其HLA-DR和HLA-DQ的基因亞型進行了研究分析,并沒有發(fā)現(xiàn)存在與之前報道的高表達的HLA類型。本研究的2例患者為親兄弟,有相同的遺傳背景,但臨床表現(xiàn)各不相同,而該家族中其他4位兄弟姐妹均未有發(fā)病,反映了IgG4-RD可能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一類疾病。2例患者的血清IgG4水平在隨訪期間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臨床未見復發(fā)表現(xiàn),這是否是這種家族性發(fā)病的特征尚有待進一步隨訪觀察。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