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成文、事前、嚴格、確定,蘊含了自由、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表明量刑要綜合考慮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做到公平公正,彰顯了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是司法原則,而不是立法原則,包括定罪上一律平等、量刑上一律平等、行刑上一律平等,折射了平等、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罪刑法定;罪責刑相適應;適用平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43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29-0085-02
作者簡介:毛爽妍(1994-),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碩士研究生,空軍航空大學,教師,助教,研究方向:法學。
北京大學梁根林教授曾生動地指出,“刑法基本原則是刑法的精氣神,是刑法的靈魂,也是刑法大廈的棟梁?!毙谭ㄈ蠡驹瓌t具有科學性與時代性,蘊含了寬嚴相濟,以人為本;堅持平等,反對特權;講求公正,反對尋私;堅持法治,摒棄人治的刑事法治基本精神,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刑法上的有力宣示。
一、從罪刑法定原則探析自由、法治
罪刑法定原則在刑法基本原則中處于龍頭位置。我國《刑法》第三條規(guī)定,“法律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罰。”第一句話旨在防止司法人員將有罪行為作無罪處理,強調法益保護。第二句話則意在避免將無罪行為作有罪處理,強調人權保障。然而,保護法益與保障人權間存在緊張關系,刑法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平衡二者的緊張關系,不僅要避免有罪者逃脫,還要避免無罪者入罪。
罪刑法定原則一個重要的思想基礎是預測可能性原理,意旨法律應當具有預測可能性,使人們在行動前知曉什么是犯罪,什么不是犯罪,以指引自己的行為,保障行動自由。刑法通過給人預期而具有預測可能性,這個預期不是我們生活中普通的預期,而是最底線的預期,實行這個行為有罪無罪,如果有罪,將處以何種刑罰。從其思想基礎中就可以看到自由、法治的旨趣。自由是社會主義法治保障下的自由。
具體而言,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成文、事前、嚴格、確定。成文的罪刑法定倡導法律主義,表明這里的“法”僅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規(guī),更不包括習慣法。雖然習慣法能體現(xiàn)民意,但因為不成文,缺乏明確性,違反了預測可能性原理,為了保障人們行動的自由應當被禁止。
事前的罪刑法定表明刑法禁止溯及既往,犯罪與刑罰必須在行為前規(guī)定。如果溯及既往,就違反了預測可能性原理,如果刑法提供不了穩(wěn)定的預期,會使人們無所適從。但我們要注意刑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溯及既往。事后法如果對被告人有利,就適用事后法,這是為了保障人權,彰顯以人為本的法治精神。
嚴格的罪刑法定表明刑法禁止類推解釋。類推解釋將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解釋為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所得結論明顯超出用語的含義射程,違反了預測可能性原理。刑法禁止類推解釋的主要原因是制約司法人員,防止刑罰權過度擴張,侵犯人權。我們要注意刑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類推解釋。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類推解釋”是例外,而不是原則,不能作為解釋的大方向,不能為了給被告人脫罪,任意進行類推解釋,要平衡保護法益與保障人權的關系,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與法治。
確定的罪刑法定表明罪刑規(guī)范應當明確、適當。禁止絕對不定刑及絕對不定期刑是明確性要求的應有之義,二者都違反了預測可能性原理,應當被禁止。但立法的文字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案件是多變的,立法不可能十分詳細和具體。可見,這種明確是一種相對的明確,能夠讓具有通常判斷能力的一般人解釋的明白即可。而合理性表明禁止處罰不當罰行為,禁止不均衡刑罰。由于刑罰是最嚴厲的制裁措施,所以它的啟動應當保持謙卑姿態(tài),這也是自由、法治的應有之義。
二、從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探求公正、法治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核心是為了解決量刑問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從傳統(tǒng)的罪刑相適應原則發(fā)展而來的。傳統(tǒng)的罪刑相適應原則,機械地強調刑罰與犯罪客觀行為相適應。當今罪刑相適應原則內容已得到修正:刑罰既要與犯罪行為相適應,又要與犯罪人個人情況相適應。我國《刑法》第五條規(guī)定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正是順應了這樣一種趨勢,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性。
我國《刑法》第五條規(guī)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弊镙p罪重的評判,不僅要看犯罪的客觀社會危害性,如行為的手段、對象、后果,還要考慮其他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大小的因素,如故意還是過失、初犯還是累犯等,做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量刑的尺度標準不僅包括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還包括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
可見,罪與刑的關系其實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刑罰的判處在立法上盡量規(guī)定的公正、合理,但也會有彈性的空間,在量刑時就要結合具體案情來分析判定,綜合考慮量刑標準,達到罪責刑相適應。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強調要妥善處理刑罰個別化問題,根據(jù)案件的具體情節(jié),綜合考慮社會危害性、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等,在法定刑幅度內或以法定刑為基礎確定適當?shù)男塘P,真正做到將量刑與定罪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三、從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體悟平等、法治
平等是世界各國普遍追求的價值觀念,也是公民在法律上應當享有的一項權利。我國《刑法》第四條規(guī)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p>
“適用”一詞是理解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的關鍵,該原則是一個司法原則,而不是立法原則。立法上當然可以針對不同主體給予區(qū)別對待,并不違背“平等”的實質內涵,因為刑法要實現(xiàn)的是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的統(tǒng)一,立法上某些地方形式上的不平等,是為了追求實質的平等。而司法原則強調的是一旦法律規(guī)定了,人們都必須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來適用。比如刑法規(guī)定了不滿18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那不滿18周歲的人都不適用死刑,不論家庭出身、財產狀況、學習好壞。
具體而言,定罪上要一律平等。任何人犯罪,無論其身份、地位如何,一律平等對待,適用相同的定罪標準。不能因為被告人地位高、功勞大,就可以逍遙法外,不予定罪;也不能因為被告人是普通公民就任意定罪。量刑上要一律平等,犯相同的罪且有相同的犯罪情節(jié)的,應做到同罪同罰??梢?,同罪不同罰現(xiàn)象未必都是不合理的,即使觸犯相同的罪名,但犯罪情節(jié)不同,比如有的具有法定從重處罰情節(jié),有的具有法定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的情節(jié),從而同罪不同罰,這是合理的、正常的,并不違背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行刑上要一律平等,在執(zhí)行刑罰時,對于所有的犯罪人平等對待,凡罪行相同、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相同的,刑罰處遇也應相同,不能考慮其權勢地位、富裕程度等其他無關因素對一部分人搞特殊,對另一部分人加以歧視。當然,因改造表現(xiàn)不同,而采取差別對待,是行刑平等的應有之義。對改造效果好,悔罪態(tài)度明顯的人給予減刑、假釋并不違反行刑上一律平等;對悔罪態(tài)度不好的人,不能因為其有權勢就給予減刑、假釋。
四、總結
刑法基本原則是一個歷久彌新的研究課題,具有綱領性。刑法三大基本原則有力彰顯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國刑法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不斷追求。在講授刑法基本原則時,建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中,將刑法基本原則講透、講實、講新、講活,切實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與法治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周光權.刑法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41-58.
[2]鄭延譜.從罪刑均衡到罪責刑相適應[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4(06):55-60.
[3]馬榮春.罪刑法定原則與刑法基本原則體系的結構性[J].時代法學,2019(02):25-28.
[4]姜昕.刑法基本原則的司法實踐與完善[N].人民法院報,2019-6-1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