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精神是非遺的內核與載體的物質性,非遺傳承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乘著非遺傳承的東風加大傳承人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不僅能夠拓寬傳承路徑,更利于職業(yè)教育的常態(tài)化與傳承人地位的提升。本文主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工匠精神展開分析,探討了非遺中工匠精神的內核表現,提出了工匠精神傳承對策,希望能對非遺的現代化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非遺;傳承;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構建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帶動傳統(tǒng)工藝振興”的要求,國務院與中共中央聯合印發(fā)了《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意見》相關條文規(guī)定提及了完善非遺保護制度與振興傳統(tǒng)工藝計劃等內容,并在振興傳統(tǒng)工藝計劃的條文規(guī)定中提及了堅守“工匠精神”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應當加強工匠精神內核研究與傳承人工匠精神培養(yǎng)的力度,以影響大眾文化價值觀,營造出人人推動傳統(tǒng)工藝振興與傳承的良好氛圍。
一、非遺傳承中工匠精神表現
(一)工藝技術
我國有著悠久的工匠技術歷史,如“屠氏”等工匠門類,反映了生活技藝水平對氏族社會繁榮發(fā)展的關聯性。非遺是歷史演變中人們生產生活中傳承而來的,傳統(tǒng)手工技術在工業(yè)社會仍有用武之地,機械化的產品制作在藝術價值等方面的特征優(yōu)勢,都是不及傳統(tǒng)手工制作的。從非遺傳承角度入手分析,不僅實現了技藝傳承,也體現在了文化與智慧等方面的傳承,如榫卯與模數制等建筑構件技術承載了以人為本等民族和諧共處的傳統(tǒng)文化。精湛卓絕的工藝技術強化了非遺的核心競爭力,工匠精神的形成也與民族文化特性影響不無關系,如織錦技藝無論是在選材方面還是在用途方面,都體現出了皇權在上的敬畏文化特質,尤其是在通經斷緯的技藝上,都體現了手藝人的智慧與審美水平。
(二)工匠文化
非遺傳承人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踐行者,傳承過程也是儒家文化等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體現。傳承人的職業(yè)道德與文化修養(yǎng)是傳承非遺的內在動力,也是將工匠精神演變?yōu)楣そ澄幕闹匾浇?。雖然工匠精神與工匠并不缺乏,但工匠文化體系仍有較大的完善空間。實際上,在非遺的傳承中相對于“道”的挖掘與體現,更注重“技”的練就,導致工藝缺失立足之本;對此,道技合一也成為了非遺創(chuàng)新傳承的主要動力。但兩者結合不能一蹴而就,要求傳承人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加強道技能力建設,以進一步完善工匠文化體系。
(三)行規(guī)信仰
本真匠心與德藝兼修是非遺傳承人對作品精益求精的傳承理念。面對非遺傳承的新形勢背景,工匠精神的內核與意蘊逐步拓展,也成為了群眾應當共享的精神,要求所有從事非遺傳承的工作人員都應當具備工匠精神。傳統(tǒng)傳承非遺以師帶徒模式為主,但對徒弟的遴選與培訓等制度相對嚴格,唯有意志力堅定的傳承者才能確保非遺完整地世代相傳。從傳承至今的木工行業(yè)手工藝老店入手分析,除絕技外,還不乏工匠精神的支撐,以及傳承人世代相傳的“規(guī)矩繩水垂”準則,這也間接呈現了傳承信仰層面的工匠精神。作為非遺傳承人,對文化認同感與使命責任是驅使其前行的無形力量,除獲得物質報酬外,對極致與完美的追求超乎常人,這種追求逐步演變?yōu)樾叛?。工匠精神的形成不乏宗教意義與工具崇拜,唯有內化后的信仰根植心底,才能逐步成為世代相傳的行規(guī)與禮儀。
(四)感物情懷
非遺傳承人有著較高的社會責任感與文化尊崇感,其敬業(yè)與愛業(yè)的精神,表現為對美好事物的專注與向往以及身心與物質、精神的和諧統(tǒng)一。非遺的制作過程獨具匠心,很多學徒因為耐不住寂寞或受不了行業(yè)準則而退卻,而傳承人即使不受到各部門的監(jiān)督,也能主動遵循行業(yè)準則,并在工作中自覺地融入畢生信念。固此,任何工藝品都體現出了手藝傳承人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與弘揚[1]。
(五)榮譽機制
為了提高傳承人的地位,增強非遺傳承的活力,文化部頒布了《非遺生產保護指導意見》等條文規(guī)定,其中榮譽機制對增強傳承人工作主觀能動性與責任使命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非遺傳承不能單打獨斗,需要民族與家庭等團結一致,精益求精地維護品牌形象,并以嚴格標準約束集體行為。任何傳承集體都有著一定的行為要求,如傳承創(chuàng)新等要求,以端正徒弟與工人的傳承態(tài)度,同時也是集體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體現。集體本著工匠精神認真制作工藝品,不僅是為了維護家族利益與集體榮譽,工藝品品質與藝術價值也是個人職業(yè)道德品格的重要體現,并在集體利益在前、個人行為不得損害集體利益的榮譽機制下,實現技藝代代相傳。
二、傳承工匠精神的對策
(一)提高傳承人地位
受多種因素影響,工匠的社會地位不高,在教育與政治等方面認可度低,尤其是民間工匠藝人較為分散,雖然具有高超技藝,但國家對其重視程度不高。同時,在市場經濟與市場需求等因素影響下,傳承技藝的青年逐漸減少。實際上,我國非遺傳承人具有明顯的老齡化特征,由于其價值不受社會認同,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處于尷尬的困境,傳承主動性與積極性隨之降低,眾多非遺面臨著失傳等不可逆轉的局面。尤其是老字號技藝,作為工匠精神最高代表與集中體現,加強老字號的創(chuàng)新傳承,政府部門應當政策支持,加強與職業(yè)院校的聯系,設立工匠教學與創(chuàng)新工作室,培育更多技藝傳承人,使其具備工匠精神。除此之外,應加強匠人的職責理念轉變,加強對產品與技藝、非遺命脈的保護。
(二)強化職業(yè)教育
在政府領導下全面展開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完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加強職業(yè)教育,開設設計類等專業(yè),在課堂教學體系內納入非遺相關課程,以傳統(tǒng)工藝類課程為主,通過專家開設講座或傳承人講課等方式,拉近學生與非遺傳承之間的距離,使其主動接受與傳承非遺技藝。加強非遺藝人的再教育力度,通過學歷證書強化自身的專業(yè)水平與文化素養(yǎng)。加強校企聯系,在職業(yè)教育中引入現代學徒制與彈性學制等嘗試,并設立文化傳承示范院校,積極開展非遺技藝講壇等活動,搭建傳承人學習平臺。除此之外,可以開設傳承人學歷教育班,給予傳承人設計與創(chuàng)作等多方面的培養(yǎng),不斷提高其文化自信與技藝水平。教育部可加強與文化部等部門的聯系,聯合開展傳承人研習研修培訓計劃,政府加強資金與政策等方面的扶持,用于非遺人才培養(yǎng)。通過培訓與研習等活動,使傳承人學習到更全的非遺知識,夯實非遺傳承與日后工作基礎。參照國外職業(yè)教育經驗,通過校企合作開設多元制職業(yè)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根據企業(yè)對人才的需要,組織展開崗位培訓教育。逐步取代傳統(tǒng)師徒關系的傳承模式,切實發(fā)揮職業(yè)教育優(yōu)勢,給予傳承人最高層次的教育,鼓勵傳承人獲取文憑,幫助其樹立正確“三觀”與文化素養(yǎng),為拓展非遺傳承路徑提供助力[2,3]。
(三)加強非遺傳播與傳承的結合
受謀生與純正傳承等因素影響,匠人們對自身技藝的傳播避而不談,導致普通大眾與技藝傳承接觸距離逐漸拉大,無法體會工匠精神的內涵與精髓。工匠精神對非遺傳承來說意義重大,應當借助媒體的傳播力量拓展非遺傳承路徑,提高非遺傳承生命力。如借助新媒體力量傳播非遺傳承相關紀錄片,讓大眾對非遺工匠精神與風采有著充分了解,或是通過專家講述等方式向大眾展示非遺魅力,更能激起大眾傳承非遺的決心與保護意識。尤其是各種影視作品的傳播,可以使大眾對刺繡與評彈等非遺有近距離接觸,傳承非遺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更利于非遺等文化資源有效傳承。
政府在營造培育工匠精神良好氛圍的同時,非遺傳承保護機構應當加強責任意識。首先,非遺保護機構的建立,就是對工匠精神與非遺的傳承保護;對此,靈活利用網絡傳授、課堂傳授、師徒相傳三種技藝傳承方式意義重大,也成為了非遺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媒介;其次,機構應當加強完善傳承保護機制,靈活利用動態(tài)、靜態(tài)發(fā)展模式,以全方位搶救性保護非遺資源。其中靜態(tài)發(fā)展模式主要以傳統(tǒng)非遺產品復原、學術研究等為主,而活態(tài)發(fā)展模式需要將非遺產品融入到群眾、當代生活中,需要傳承人、非遺保護機構、政府等要素協作完成。后者對非遺傳承意義重大,也是非遺現代化發(fā)展的關鍵。傳承保護機制的建立是系統(tǒng)工程,需要利用宣傳與傳授、研究等方式夯實傳承基礎,利用教育科研與法律等方面的協調機制支撐非遺傳承,利用產學研融合等發(fā)展模式,進一步優(yōu)化非遺保護模式,最后,機構積極舉辦多種體驗活動,如旅游項目、觀看少數民族文藝節(jié)目等,讓大眾通過體驗非遺技藝,切身領悟到工匠精神。
三、總結
非遺傳承離不開工匠文化與工匠精神的支撐,為實現非遺文化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政府與非遺保護機構、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門應當加強聯系,共同營造非遺現代化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非遺的傳承與保護,需要傳承人的獨具匠心與孜孜不倦的態(tài)度;除此之外,大眾也應當自覺肩負起保護非遺的文化義務,最終通過社會力量的支持,實現對非遺的全方位保護與傳承。
參考文獻:
[1]朱茹潔,顏慧珍.指向于工匠精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教育研究[J].教育參考,2017(5):87-92.
[2]江欣達.活化千年古村,傳承工匠精神——南昌海昏侯景區(qū)余家村、萬家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8.
[3]余安安.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匠精神的美學意蘊與傳承策略[J]. 美育學刊,2017(4):116-120.
作者簡介:祝福(1975-),男,漢族,江西省九江市人,本科,九江市文化館群文館員,研究方向:群文理論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