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丁
南京工業(yè)大學法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個人信息常常面臨著各種危機,對個人信息的侵犯更是無孔不入?!睹穹倓t》第一百一十一條規(guī)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蹦敲?,個人信息是指與特定個人相關聯、反映個體特征的具有可識別性的符號系統(tǒng)。①它是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從而識別出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包括個人的身份、工作、家庭、財產、健康等各個方面的信息。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秘密受到法律保護,免受外界公開和干擾的,并且不被他人非法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權利。結合上文表述可以看出,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都是非財產性權利,具有排他性質的綜合性人格權利。然而,兩者還是有著明確的差異。第一,兩者在主體、權利內容和客體方面相同。在主體方面,兩者的權利主體都僅限于自然人,而不包括法人。在權利內容方面,兩者都反映了個人享有的對其私人生活的自主決定權。在客體方面,兩者的保護范圍具有交叉范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疊關系。兩者的不同點在于:從法律屬性上來說:首先,兩者均不是單一性權利。隱私權更多的涉及到人格方面的精神型權利,后者更多體現的是一種財產型權利。因此,在遭受侵害時,前者所受到的損害多為精神損害,后者則主要導致的是財產損害。其次,相較于被動的隱私權而言,個人信息權是一種由權利人積極行使的權利。從權利客體上來說:首先,個人信息以身份識別為特征,其突出的是對個人信息的支配;而隱私則強調不為外界所打擾的私人空間。其次,兩者的形式也存在差異。前者僅限于以能夠被人感知的記載方式固定下來,后者則形式繁多,無論其是否是以記載的方式固定下來,均構成隱私。綜上所述,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的法律保護不可等量齊觀。
根據前述可以得知,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在權利主體、客體和權利內容上重疊,但兩者仍是相互獨立的人格權利。我國首次提及個人信息保護是200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然而其重點保護的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并沒有涉及到保護公民的個人身份信息。在此之前,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都依附于隱私權的保護,并沒有專門的法律來保護個人身份信息。然而大數據時代使得個人信息更應該被獨立保護,種類繁多的個人信息已經不能被隱私權的救濟方式完全保護。綜上,個人信息應當作為一種民事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個人信息僅僅被看作是一種民事法益,那么對其的保護略顯單薄。
對于指紋的界定,到底是屬于個人信息還是隱私,是值得探討一番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從生物學上來看,世界上也沒有兩枚完全相同的指紋。雖然獨一無二的指紋不能單獨識別出特定自然人身份,但是當與其他信息相結合時就可以。正是因為這種生物特征,指紋相較于其他屬性更為顯著。相比于筆跡等,它在防偽、鑒別以及與人身聯系緊密性上更具有優(yōu)越性。當然指紋也并非唯一的具有生物特征屬性的人別辨識手段,我們同時還有相貌、虹膜、DNA等生物信息人別辨識工具。②有些學者認為指紋應被定義為隱私,因為其個人不愿意向外界公布。但是在筆者看來,指紋既是涉及到識別特定人的個人信息,同時也是個人不愿為外界所知的隱私??梢哉f,指紋兼具個人信息與隱私的特性。有些學者認為指紋系隱私,但是筆者認為,指紋既是敏感個人信息,具有識別個人的特性,同時也是個人不愿意向外界公布的隱私。因此,指紋是個人信息與隱私的重疊部分。
日常生活中,時常存在這樣一些情形:某俱樂部或者健身房為了防止顧客私下轉卡,而采取指紋識別進入該場所的做法。我們常常會在買房、辦卡之后,收到大量的垃圾信息和詐騙信息。追其根底便會發(fā)現,我們填寫的個人信息往往都是由于公司、企業(yè)追求非法利益從而賣給不法分子。某些公司為了規(guī)范管理和提高出勤效率,而使用指紋打卡。其采集指紋的行為雖然合乎目的,搜集程序合乎規(guī)范,但是對于采集后的保護措施以及關于指紋信息泄露的預防機制都沒有完善。并且使用指紋考勤沒有被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guī)或規(guī)章授予權利。一旦指紋信息遭到披露,就等同于個人身份信息的支配權不再專屬于權利人,任何他人都可進行干預。就我國當今的社會大環(huán)境來看,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亟待加強。
作為一種人格權利,當個人信息權遭受侵害之時,權利人即可行使人格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是指民事主體在其人格權的圓滿狀態(tài)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時,得向加害人或者人民法院請求加害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回復人格權的圓滿狀態(tài)或者防止妨害的權利。③這是個人信息權民法保護的第一種方法,第二種方式則是通過侵權責任請求權的救濟方式得以實現。被侵權人依法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權,依法享有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由于個人信息權更多的體現的是一種財產型權利。因此,在遭受侵害時,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不僅是《民法總則》規(guī)定個人信息受到法律保護,《刑法修正案(九)》也對個人信息進行法律保護。依據法條來看,刑法并未對犯罪主體進行特殊限制,凡是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的個人以及任何單位均能以本罪追究刑事責任。其次,也并未對個人信息的搜集渠道、手段進行限制,即凡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均應追責?;诿穹ê托谭ǖ谋Wo,我們不難發(fā)現,這些救濟手段都只是事后救濟,然而對于事前的搜集程序、規(guī)范,以及預防個人信息泄露的機制都還未完善。由于事前制度的嚴重缺失,并不能從源頭阻斷個人信息泄露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對于指紋這一敏感的個人信息的保護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加快完善指紋的搜集規(guī)范,由公法提前介入,阻隔非法搜集指紋信息的行為手段。例如,應當規(guī)定指紋的處理和利用必須與收集目的一致,并保證指紋本身和收集渠道的安全性。在針對非國家機關主體時,應當提出對主體的收集和處理資格、保管義務等方面的要求。其次,以私法輔助公法,尤其是面對井噴式的個人信息侵害案件時,通過私權利實現救濟。最后,加強政府的管理,以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應當立足國情,同時借鑒他國的立法經驗,形成適合中國本土的立法保護路徑。
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無論是指紋還是個人的身份、工作、家庭、財產、健康等各個方面的信息,應當以司法保護為主,私利救濟為輔,且附帶政府管理。基于隱私和個人信息的區(qū)別,明確個人信息的法律性質、權利內容和保護客體之后,在此基礎之上完善立法保護。本文僅僅是對個人信息的法律屬性、權利內容以及與隱私的區(qū)分做了初步的嘗試性分析,仍有許多問題沒有深入涉及到。希望在日后的閱讀與辨析中,能夠對此問題有進一步的思考。
[ 注 釋 ]
①王利明.論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以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的界分為中心[J].現代法學,2013,7(4).
②蔡庭榕.論戶籍法第8條授權按捺指紋爭議對警察法制之啟示[J].警察法學,2005,12(4).
③楊立新,袁雪石.論人格權請求權[J].法學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