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道德
2019年10月18日上午,“偉大的中國工匠精神——特種工藝鏡展”在北京開幕。此次展出的是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原所長黃宏將軍多年的銅鏡珍藏,這也是他的第18場個人收藏社會公開展。此次展覽以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為主旨,響應習主席讓文物“活起來”的號召,從歷史中尋找文化發(fā)展之未來,從工藝中尋找傳承文化之根本。辯證取舍、推陳出新,“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名譽會長、著名藝術家袁熙坤,中國國情調查研究院院長、著名書法家胡石英,北京七彩云南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傢琪,入山藝術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劉博,華亞藝術基金會監(jiān)事長張驥,福建省外貿學院董事長吳新星,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畫家劉墨,《經濟》雜志社副社長趙琬姝等60余位嘉賓到場,并完成了展覽剪彩儀式。
銅鏡作為古代文化傳承的“物證”,從工藝上見證了華夏文明不同時期的科技和手工藝進步,如鎏金、錯金銀、鑲嵌、錘揲、髹漆、鏤空、繪畫等復雜的傳統(tǒng)技藝,如今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當代珠寶設計中所用的鑲金、花絲等工藝均能在銅鏡工藝中找到蹤跡?,F(xiàn)場呈現(xiàn)的錯金銀鏡、通體鎏金鏡、局部鎏金鏡、金殼鏡、銀殼鏡、錘揲鏡、鐵嵌金銀鏡、繪畫鏡、髹漆鏡、鑲嵌鏡、螺鈿鏡和鏤空透雕鏡等12個陳列專題與一部分現(xiàn)代珠寶共同展出,打破了傳統(tǒng)文物展覽固有的時空觀念和模式,讓文物觸手可及。
此次銅鏡展,以“偉大的中國工匠精神”為主題,突出我國匠人自古以來傳承下來的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的精神。而由于這些特種工藝復雜、費事、費工,加之早期青銅既是戰(zhàn)略物資又造價昂貴,因此銅鏡一直是中國歷代上流社會身份的象征。筆者贊同民國趙汝珍先生在《古玩指南》中的說法:“謂骨者,所存過去之精華,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曉也。骨董云者,即明曉古人所遺之精華也。”
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也簡單敘述過,中國古代青銅鏡從齊家文化青銅鏡開始,至清代4000年左右的時段里,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的紋飾裝飾特點。比如,青銅鏡制作的幾個高峰期,東周青銅鏡之抽象幾何紋飾、兩漢至魏晉青銅鏡的銘文畫像、隋唐青銅鏡之動物植物紋飾、宋代青銅鏡之神仙人物和商標,都體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審美風尚,承載了中國人的美好藝術追求和深邃思想內涵。在這些或者抽象或者具象的紋飾中,蘊含了中國人獨特的生活品位和審美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