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豐于桐
孩子生來雖有種種不同點,大抵是相似的。至于知識的豐富與否,思想的發(fā)展與否,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與否,家庭教育至關重要。然家庭教育必須根據(jù)兒童的心理才能行之得當。今天為大家分享關于孩子的三個臨床案例,關注孩子們的另一個世界,希望通過這幾個案例,對孩子教育有所啟迪。
案例一:筆者曾接診過一位海歸白領,據(jù)他講述,在工作過程中,會出現(xiàn)莫名的心率過速,平均心率在110以上,并伴有頭痛、耳鳴癥狀,困擾到他的正常工作,但醫(yī)院檢查其身體指標一切正常?;颊邅碓航涍^20次左右的心理干預,工作異常狀態(tài)減緩并消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整個成長史上和父母情感互動頻次極低,在三位保姆的照顧中成長,性格孤僻,負性情緒嚴重。
父母終日忙于公司經營,即使見面也是說教,青少年階段又遭遇校園欺凌、勒索等創(chuàng)傷性事件。因與父母關系的疏離、信任度不夠,不愿求助,一直憋在心里,導致對父母產生難以自我覺察的厭恨、恐懼、失望,并把人生中的負面事件歸因于父母。
歸國后,工作壓力只增不減,焦慮、不安感倍增,患者把對父母的負性情緒投射在領導身上,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社會功能,并引起軀體化反應。通過對其原生家庭親子關系認知偏差的糾正,環(huán)境不適應癥狀的干預,使其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并自發(fā)積極地改善與父母的關系,家庭逐漸和睦。
案例二:一位見診的初二學生,成績優(yōu)異,是外界眼中的“好學生”,卻飽受抑郁癥困擾,學業(yè)暫停。根據(jù)深入溝通,筆者了解到,孩子的主要壓力源于父親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由于初一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其父第一次對孩子使用暴力管教,至此開始,孩子沉默寡言,三周后服用大量藥品自殺未遂。這引起父母警覺,并繼續(xù)進行說服教育。兩周后,孩子割腕,并拒絕上學。之后,父母帶孩子奔波在精神科醫(yī)院與心理醫(yī)院之間。通過后期進行了長期的個人及家庭心理干預,目前孩子返校就讀,家庭關系重歸和諧。
案例三:不久前來院就診的一家三口,讓筆者不勝唏噓。母親是北京一線大學教授,父親為集團董事長,這位孩子自幼在班里名列前茅,初三畢業(yè)掌握三門外語,多次獲得奧林匹克競賽大獎。在選擇高中學校時,孩子和父母發(fā)生了極大的沖突,至此家里爭吵不斷,甚至屢屢報警。父母花費大量時間處理負面情緒的孩子,孩子也無暇顧及學業(yè),高考分數(shù)只能達到二線大學標準。成績公布當晚,孩子吞食一瓶洗潔精。因搶救及時,無生命大礙。根據(jù)過往史及評估測查,孩子診斷為重度抑郁癥,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社會功能。父親終日陪伴,避免極端行為。母親長期壓抑,以淚洗面,也被確診為焦慮癥。目前孩子以藥物控制加心理干預,輔助治療后,日漸恢復。
綜合大量的臨床案例,孩子的成長史與負面事件,尤其是持續(xù)性的負面情緒,都容易形成顯性的負性行為及癥狀。和孩子相處時,父母和孩子不僅有血緣聯(lián)系,更要建立好親子關系。筆者認為,了解孩子,更要理解孩子。當孩子可以把心聲與父母共享,才是建立了全家和諧的基石。
作者簡介:
趙豐于桐,北京國奧心理醫(yī)院董事長、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講師、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心理健康顧問、北京青年廣播電臺心理學嘉賓、香港優(yōu)才及專才協(xié)會心理健康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