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錦 曹晶
摘 ? ?要: 鵝池話中表示外祖父母之義的稱謂與外公、外婆在使用時發(fā)生了變化。本文從鵝池話中這兩對稱謂詞的使用情況入手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鵝池人的親屬稱謂因人的職業(yè)、年齡及關系親疏等各種社會變項而出現(xiàn)差異?,F(xiàn)以鵝池話親屬稱謂為研究對象,調查鵝池人對親屬稱謂的使用情況,具體分析年齡、學歷、職業(yè)等相關因素是影響鵝池人親屬稱謂語使用產生變化的原因。
關鍵詞: 親屬稱謂 ? ?鵝池 ? ?年齡 ? ?職業(yè)
“親屬稱謂詞(親屬詞)是在一定婚姻制度下產生的文化符號”[1]“親屬稱謂語用于稱呼與自己有親屬關系的人,或是基于血緣關系,或是基于婚姻關系。胡士云先生(2007)列出現(xiàn)代漢語中26個基本的親屬稱謂,即:祖輩:外祖父、外祖母、祖父、祖母。從交際功能角度,把漢語稱謂語劃分為親屬稱謂和社會稱謂兩大類,親屬稱謂的選擇因人因時因地而異”[2]。R.A.Hudson(2000)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對不同類型的會話者在不同社交場景中使用的稱謂語進行分析,認為說話人的身份、態(tài)度、年齡、性別、社會階層、學歷、社交情景等都是影響稱謂語選擇的重要因素[3]。本文采用田野調查法、網(wǎng)絡問卷調查法、定量分析法等方法分析鵝池話中外祖父母的使用情況。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鵝池親屬稱謂語外祖父母在老中青三代人中的使用特點及變化情況,并分析產生變化的原因。為了確保調查結果的準確性,本文選取土生土長并長期使用鵝池話的192位居民為調查對象,獲得的192份問卷均為有效問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鵝池大多青壯年不再以務農為生,而是外出務工提高生活水平。隨著人口的頻繁流動,教育水平提高等原因,鵝池人在親屬稱謂的使用上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在語言上可稱之為語言變異,變異的結果就是出現(xiàn)相應的“社會變體”?!白儺悺敝竿徽Z言項目在不同語言運用環(huán)境中的差異[4]。徐大明在《社會語言學研究》中說:“語言的變異,有的跟地域有關,有的跟說話人的社會身份有關(包括年齡、性別、社會地位等),有的跟使用語言的場合有關。”[5]根據(jù)我國國情及人們使用語言文字的實際情況,本次田野調查把被調查者年齡劃分為6歲—24歲(22人)、25歲—55歲(121人)、56歲以上(49人)三個年齡段,受訪者共192人。
一、年齡因素的影響
賀群在《社會語言學綱要》一書中提到:“語言的年齡差異是非常直觀的,每個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兒童與成年人的說話特點不同,青年人與老年人的說話特點也不同?!盵6]本文將被調查人分為三個年齡段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外公、外婆”這兩對稱謂的各變項隨年齡變化,年齡越大,方言親屬稱謂的使用頻率就越高,年齡越小,使用“外公、外婆”稱呼外祖父母的人數(shù)較多;6歲—24歲的人群,年齡相對較小,使用普通話親屬稱謂覆蓋面較大,方言稱謂語的使用頻率明顯逐漸降低。
調查發(fā)現(xiàn),對方言親屬稱謂語使用影響最大的社會因素是年齡因素,各年齡段之間方言稱謂語的使用差異明顯。方言稱謂語使用頻度高的是中老年,他們對方言的忠誠度高,方言稱謂語在中老年人中保留較為完整。年輕一代易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較多使用普通話稱謂語。與之相比,青少年對方言稱謂語的使用頻率則低。筆者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近年來,有的初中生已不知外祖父母的方言稱呼,有的只是偶爾聽說過,基本不用。
二、文化程度的影響
筆者在調查時,將學歷劃分為小學(16人),初高中(126人)、大學及以上(50人)三個程度段。調查結果見表2:
調查顯示,看似學歷越低,方言親屬稱謂使用頻率反而越高。調查對象中,具備小學學歷的人選擇經常使用方言稱謂語的有11人;初、高中學歷人中經常使用方言稱謂語的人數(shù)是86人;大學及以上學歷人群中經常使用方言稱謂語的人數(shù)為38人。
受教育程度對親屬稱謂語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對親屬稱謂語的選取上,稱謂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由學歷來決定,大多時候文化程度與方言使用頻率成反比,文化程度越高,方言使用頻率就越低。但從調查結果來看,并非完全如此,如文化程度較高的鄉(xiāng)鎮(zhèn)工作人員,在稱呼外祖父母時依舊會用方言稱謂語。因此,在面稱時,學歷不會成為一個影響人們選擇親屬稱謂的充分條件。背稱時,為了方便交流,會隨機變化,采用普通話稱謂語稱呼自己的外祖父母。但是多數(shù)人從事的職業(yè)及職業(yè)環(huán)境會影響他們對親屬稱謂語的選擇,并不是文化程度越低,這類人對于方言的使用頻率就越高,與具體工作環(huán)境有關。若工作面對的人群廣并且活動區(qū)域大,方言稱謂就不便在工作中使用,如小學生幾乎都用普通話親屬稱謂語。
三、職業(yè)的影響
本文把職業(yè)分為教師等公職人員、學生、工人、服務行業(yè)工作人員和其他五類進行調查,考察工作類型對親屬稱謂語使用的影響,結果見表3:
調查顯示,面稱時,學生使用普通話親屬稱謂的比率為33%;小時候用方言稱謂,后來用普通話稱謂的人數(shù)比為17%,兩者之和大于使用方言稱謂的人數(shù)比,說明稱謂的選擇現(xiàn)在在鵝池話中正由相持階段向方言漸弱普通話漸強的階段過渡。低年齡段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受到普通話的影響,稱呼自己的外祖父母時,大部分使用普通話稱謂稱呼。也有用方言稱謂稱呼自己外祖父母的情況,一般是超過24歲的學生,在初受教育階段受到普通話影響較小,所以保留原有的方言稱謂語。有的學生小時候用方言稱呼自己的外祖父母,長大后用普通話稱呼,大部分也是受到普通話教育的影響。鄉(xiāng)鎮(zhèn)教師、公務員,農民、工人基本用方言親屬稱謂稱呼自己的外祖父母,說明面稱時職業(yè)的影響較小。
從調查看,在鵝池話中職業(yè)對稱謂的使用影響不大,大多數(shù)人不會因職業(yè)的變化在面稱時改用普通話稱謂,而是堅持用方言稱謂。但是為了達到交流的目的,有時會在背稱時使用普通話稱謂。
四、交流方式的影響
此次調查問卷中的交流方式分為口頭交流、書面交流、網(wǎng)絡等電子設備交流三大類,調查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看出,方言稱謂和普通話稱謂相對而言,方言稱謂幾乎用于口頭交流,占比高達90%,方言稱謂幾乎不會用于其他交流方式中。普通話稱謂語除了應用于口頭交流外,還廣泛應用于書面交流和其他各種交流方式中。
調查對象會使用外公、外婆稱呼自己的外祖父母,除受到普通話的影響外,與同語義的方言稱謂相比較顯得更加得體、文雅、尊敬和正式,在職場中,更方便交流。與人們對稱謂在心理上的認同感有關,長期或逐漸使用普通話稱謂的人群認為使用方言稱謂會不方便溝通,甚至覺得方言稱謂俗氣、老土。而工人、農民則使用方言稱謂,因為這類稱謂語口語化色彩較濃,容易在交流中營造隨意的氣氛,給人親切之感。
通過對鵝池稱謂詞外祖父母的使用情況調查發(fā)現(xiàn)鵝池話中稱謂詞外祖父母使用情況的變化與各種因素密切相關。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等都影響著鵝池老中青三代人對親屬稱謂外祖父母的使用。其中,年齡因素影響最明顯,職業(yè)和文化程度的影響力稍弱,年齡決定了他們在面稱時用方言稱謂,只有青年一代大多數(shù)用普通話稱謂或者轉向普通話稱謂,職業(yè)和文化因素會影響他們在背稱時對稱謂的選擇。普通話稱謂已經進入鵝池話稱謂系統(tǒng),并影響人們的使用,尤其是年輕一代。總的來說,現(xiàn)在鵝池的方言稱謂還處于優(yōu)勢地位,方言稱謂不會在短期內驟然消失,但從使用的變化情況和普通話發(fā)展趨勢來看,方言稱謂最終會因為人們的選擇、經濟教育的發(fā)展而被普通話稱謂取代。
參考文獻:
[1]劉寶俊.社會語言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29.
[2]胡士云.漢語親屬稱謂的方言類型——以“祖稱”與“父稱”為例[J].中國方言學報,2015(00).
[3]R. A. Hudson.社會語言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田王麗,劉晨紅.汾陽西鄉(xiāng)方言片代詞的調查分析[J].文教資料,2018(14).
[5]徐大明.社會語言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9.
[6]賀群.社會語言學綱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51.
基金項目:2019年北方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編號:YCX1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