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與對策
在新課程理念下,中學語文教學的要求也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作為在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中占據(jù)重要一席的語文閱讀也打破了常規(guī)的思維,不只是為閱讀而閱讀,更講究的是一種對話形式。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的效果并沒有完全達到教學要求,這也是語文教師在未來需要改善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基于這一點,本文緊緊圍繞新課程的要求闡述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
在語文閱讀中可以分為兩個過程,其一是學生與書籍之間的對話,強調(diào)學生自主解讀文本內(nèi)容,這就意味著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解讀時間和思考過程;其二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強調(diào)的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通過語文閱讀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自主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能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為此,如何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水平是每位語文教師均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新課程理念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
(一)忽略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和目的
在具體的語文閱讀過程中,學生和書籍的關系重于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教師應重點發(fā)揮其指導功能,而非搶占主體地位。而實際上很多教師在閱讀解析時只沉浸在自身的解讀享受中,錯認為自身的解讀比學生的更加深入,而讓學生被動接受其觀點,忽略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和目的,放手讓學生闡述自身想法的機會甚少。如此一來容易造成學生過度依賴教師,思考能力退化,看起來已經(jīng)將文本吃透,實則失去了閱讀的樂趣。
(二)教師對課堂主體的定位不清晰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的主體地位越發(fā)突出,很多教師也深知應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上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而自身扮演一個指導的角色[1]。但在這種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定位下很多教師又陷入了另一個誤區(qū),即簡單地認為將更多時間留給學生,以一種“放養(yǎng)式”的模式進行教學,最后完全失去了指導意義。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在于教師對課堂主體的定位不清晰,如何發(fā)揮其指導價值,而非全盤退出教學過程,有效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理解文本內(nèi)容是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閱讀教學模式過于形式化
由于語文閱讀實質(zhì)上是一個對話過程,帶來了閱讀教學模式的改變,教師也在閱讀中加入了更多對話的形式。然而形式化的強硬對話形式卻降低了整體閱讀的教學質(zhì)量,很多教師在應用對話閱讀教學模式落實到具體教學中時變成了“問答課”。過于單一的問答形式占據(jù)了課堂大半時間,大大削減了學生獨立思考和深入理解的有效時間。這種形式化的“問答課”表面看起來強化了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掌握了真材實料的學生少之又少。
二、新課程理念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給予學生充分閱讀時間,自主發(fā)揮
縱使教師對課本內(nèi)容了解得更加深入,但這不意味著可以借此剝奪學生自主發(fā)揮的權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其初步體會文本的言語抒寫、情感表達等內(nèi)容,并可以設置相關的分享時間,為其闡述自身觀點提供渠道。比如,在講授《濟南的冬天》的課文內(nèi)容時,整篇散文的句子優(yōu)美、意境突出,在真正引導學生理解時,教師應先預留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自主閱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合適的音頻,并展現(xiàn)相關的畫面,讓學生閱讀起來更有感覺。隨之及時抓住學生進入狀態(tài)的時刻,開展文本學習與探究的階段,引導學生擴展思維、充分想象,帶領學生從寫景中領悟作者的真情實感。
(二)鼓勵學生提出閱讀問題,促進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問題,從而促進其自主思考,在語文閱讀中也不例外。在鼓勵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重視,并不斷肯定其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這一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長期以來也會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而不是為教師講而學。比如,在講授《回憶我的母親》的課文時,對學生初步閱讀而言可能是普通的回憶母親的一篇文章。這時教師在讓學生充分閱讀后要步步指引,如這篇文章大部分以記敘的方式撰寫,但也摻雜了議論的描寫方式,在這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提出為何作者要采取這種描寫方式,通過這種描寫方式想表達怎樣的情感等。
(三)優(yōu)化改變授課固定模式,提升質(zhì)量
在向學生講解閱讀文本的深刻含義時,只是單純的“問答式”必然引起不了學生的興趣,教師應思考如何適當?shù)膽脤υ捠降哪J?,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內(nèi)涵,進而提升教學質(zhì)量。如在應用閱讀訓練式到對話生成式的過渡模式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加強對話的意義[2]。比如,在講《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內(nèi)容時教師可借助作者舉出的自身例子詢問學生是否有過和作者相似的經(jīng)歷,從這經(jīng)歷中又得到了哪些教訓,從而引申到文章主旨上。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主旨,也會讓其印象深刻,進而實現(xiàn)在未來生活中對照自身。
結 語
一言以蔽之,語文閱讀作為中學生的學習能力之一,教師務必根據(jù)教學實際過程,不斷找出存在的教學問題,并探索有效的解決方案,如給予學生充分閱讀時間、鼓勵學生提出閱讀問題、優(yōu)化改變授課固定模式等。只有通過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方能讓學生的閱讀熱情不減,不斷切實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最終達到相應的新課標的語文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鄧主芳.新課程理念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7(1):92-93.
[2]吳小平.新課程理念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考試周刊,2018(18):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