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新時代音樂學科的德育滲透

      2019-12-10 10:09:36陳萍
      音樂生活 2019年11期
      關鍵詞:作曲德育學科

      音樂教育是一種美育,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潤物無聲的德育滲透,將思想和藝術相融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新時代的浙江音樂學院作曲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美好藝術意境,從教學目標設定、教學內容發(fā)掘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等角度出發(fā),構建“以美育德”完整育人體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探索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特色育人模式。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大學時期則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尤其是在新時代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高校亟需追根溯源、有的放矢地探究最合適的德育資源,增強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精神的認同,培育他們形成健全人格,筑牢人生之基。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重視藝術審美教育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篇》)。近現(xiàn)代教育家蔡元培首倡“以美育代宗教”①,他曾說:“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雹谝魳肥亲罟爬系乃囆g形式之一,善于激發(fā)和表現(xiàn)人們的思想感情,并反映社會現(xiàn)實,音樂專業(yè)教育就是以審美為核心的美育范疇的教育教學。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8月30日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痹趯I(yè)音樂院校,音樂學科育人就應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感人的音樂元素等,以美育德,在開展美育的過程中,通過靈魂對話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觸動其心靈,使其在潛移默化的美育中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

      每位教師都承擔有育人的職能。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當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把做事做人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边@段話簡潔凝練地傳遞出高校學科德育的內涵。開展學科德育,是要以專業(yè)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充分挖掘和運用蘊含在專業(yè)知識體系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挖掘各專業(yè)的德育元素,健全高校課堂教學管理辦法,實現(xiàn)通識課、專業(yè)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將德育滲透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讓所有的教師成為塑造學生品格、 品行、品位的人生導師?!耙悦烙隆奔词菍W科德育在音樂院校的生動實踐。

      一、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的可行性

      音樂學科蘊含豐富深刻的道德元素。就教學內容而言,音樂、舞蹈、戲劇等音樂類學科雖然各有特色,教法也不盡相同,但作品是音樂學科共同的“細胞”基礎,其教學都離不開一首首具體的作品。音樂作品是音樂家基于深刻的人生感悟和豐富的社會經歷創(chuàng)作出來的,包含了創(chuàng)作者的美好情感和道德情操。所以音樂作品都是有情懷的,具有一定的人文內容和意義,都包含一定的人文思想和精神。隨著音樂的內容表達,人們自然而然會走進音樂的世界中,并在思想情感上形成共頻同振。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都是高尚道德情操的升華,能讓學習者在美好的音樂意境中產生情感和道德上的共鳴,進而影響其行為,使他們回歸初心,增強明辨善惡是非的能力,深化對真善美的認知,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每一首音樂作品的技術分析前,教師都可以先講授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和精神,有意識地讓學生提高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并在隨后的作曲技法、演奏技法和演唱技法等教學中具體感受這些思想和精神,將其融入自己的認知中,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求真崇善的“三觀”。如解析某一首作品時,可先介紹作者,聯(lián)系他的生平和其他重要作品等,講授作品主題以及創(chuàng)作時的思想情感和社會環(huán)境,加深學生認識作品,引發(fā)特定的思考,培養(yǎng)特定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藝術的熏陶和教育中體驗到了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實現(xiàn)了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升華,也實現(xiàn)了高校美育和德育的有機統(tǒng)一。

      此外,從教學形式看,音樂教學一直有師徒制的傳統(tǒng),采用師徒相承、口傳心授的模式,這種一對一的教授方式,使專業(yè)教師和所指導學生間的關系十分緊密牢靠,教師無論在學習、生活還是思想方面都極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種教學模式先天的特性也更有利于“學科德育”在音樂專業(yè)的開展和實施。

      二、德育進課堂——作曲課“學科德育”的早期探索

      在音樂院校特殊的師徒式教學環(huán)境下,2015年,籌建中的浙江音樂學院作曲與指揮系愈發(fā)感受到專業(yè)教師比專職思政工作人員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有針對性,也更有實效。在謀劃教師崗位設置時,該系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德育進課堂”的理念,要求每位專業(yè)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承擔起輔導員和班主任的思政育人職責?!暗掠M課堂”最重要的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具體中西音樂作品思想和技術的解構分析,既掌握作曲技術理論,又在思想上得到潛移默化的升華。在這方面,作曲教師走在了前列,他們早期探索時的課堂德育內容集中體現(xiàn)在三方面:

      (一)以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為核心的革命情懷教育

      作曲教師對學生革命情懷滲透集中體現(xiàn)在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國》、貝多芬的《英雄》、田漢和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呂其明的《紅旗頌》等中外作品教學中。如捷克作曲家貝德里赫·斯美塔那創(chuàng)作的《我的祖國》,其第二樂章“沃爾塔瓦河”是一首美麗激蕩的交響詩,呈現(xiàn)的是氣勢雄偉的捷克母親河,能讓聽者乘著音樂的翅膀,徜徉在幻想的詩篇中,極大地激發(fā)國民的愛國熱情;《義勇軍進行曲》“唱”響了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于關乎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誕生,對激勵和鑄就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品格起了巨大作用,后來成為中國的國歌。通過引導學生強化學習這些作品,他們心底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也油然而生。

      (二)以崇善尚美和求真務實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作曲教師對學生傳統(tǒng)文化滲透集中體現(xiàn)在何占豪和陳鋼的《梁?!?、李煥之的《春節(jié)序曲》、施光南的《月光下的鳳尾竹》、朱踐耳的《納西一奇》等作品教學中。如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題材來自廣為流傳的一個民間故事,創(chuàng)作以越劇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相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成功使美麗的蝴蝶飛到中國人的心上,并漂洋過海走向世界;交響音詩《納西一奇》根據云南納西族口弦調創(chuàng)作,它把現(xiàn)代西方作曲技法與我國民族音樂韻律有機結合,譜寫出東西方音樂相融相生的生動音詩。很多中國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十分注重運用經典古詩詞、民族民間音樂、戲曲等中國元素,學習他們的作品,就是一次次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浸潤。

      (三)以熱愛自然和和諧共生為核心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

      作曲教師對學生生態(tài)文明滲透集中體現(xiàn)在梅西安的《鳥鳴集》、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婁樹華的《漁舟唱晚》、譚盾的《水樂》等作品教學中。如《鳥鳴集》創(chuàng)作者梅西安充滿對大自然的熱愛,他以鋼琴模擬森林中各種鳥情趣盎然的叫聲,以音與色的“通感”描繪大自然的豐富色彩,引導聽者走進自然,進入鳥語花香的世界;古箏名曲《漁舟唱晚》題材取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以歌唱性的旋律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晚霞漫天、漁歌起伏、漁夫滿載而歸的歡快喜悅情景,深切表達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贊美和熱愛。這些作品的學習,能使學生回歸自然、融入自然,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文明觀。

      此外,在音樂作品的技術解構分析方面,作曲教師也進行了德育的思考和探索。如《義勇軍進行曲》不僅作品本身充滿革命豪情和愛國熱情,從作曲技術而言它的曲式結構完全按照黃金分割法劃分,是運用數列結構的典范,聶耳在創(chuàng)作中展現(xiàn)了無與倫比的才華,成為運用數列結構創(chuàng)作中國現(xiàn)代歌曲的開拓者③。當此歌成為中國國歌后,它的藝術價值進一步彰顯,其卓越成就不言而喻。學生在這樣的分析學習中會不由自主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胸中滌蕩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構建作曲課“學科德育”教學體系

      浙江音樂學院2018年全面啟動實施“學科德育”,作曲與指揮系積極響應,其中作曲教研室在前期“德育進課堂”的基礎上,從課程教學目標設定、教學內容發(fā)掘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等方面率先思考,探索構建作曲課“以美育德”完整教學體系。作曲教研室要求教師在“學科德育”具體施教中著重圍繞傳承、弘揚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入挖掘專業(yè)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載的德育功能,潛心提煉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并以此為“學科德育”的教學導入方向。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教學設計,精心設計課程“審美判斷與價值觀”層面的內容要求,真正將德育內容嵌入課堂教學中,最終形成作曲課“學科德育”特色模式,以美育德,以德促學。

      (一)作曲課“學科德育”的教學目標

      作曲課“學科德育”總體教學目標是:堅持作曲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集中體現(xiàn)在將課程的教育性提升到德育高度,標明課程教學目標之首要是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養(yǎng)成,充分發(fā)揮專業(yè)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協(xié)同效應。按照“學科德育”的新要求,將個人理想和社會擔當有機結合,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紅?!迸c課程教學目標的教育性、知識性、技能性相互對應,學科的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相輔相成,并承載起正確的職業(yè)觀、成才觀教育,培養(yǎng)學生成為德藝雙馨、全面發(fā)展的藝術人才。

      作曲是一門綜合性和創(chuàng)造性相結合的課程,作曲課與理論作曲的“四大件”課程(和聲、復調、曲式、配器)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四大件”理論是作曲學生創(chuàng)作的堅實基礎。作曲專業(yè)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三個:

      1.培養(yǎng)專業(yè)認同——態(tài)度與價值

      作曲課是貫穿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yè)學生五年的專業(yè)基礎課,是集音樂創(chuàng)作實踐與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學生將從音樂文化、跨文化,以及尊重歷史觀點出發(fā),以兼收并蓄的原則,了解和認識所學專業(yè)的主要內容、學習方向等,學習和掌握基本的中外作曲技能。

      2.培養(yǎng)學習意識——知識與技能

      作曲課是將音樂“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的藝術語言,結構化的聲音,以及一種心理聲學現(xiàn)象”講授給學生。教師通過具體教學設計,逐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鍛煉學習能力,建立起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3.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過程與方法

      作曲課采用一對一授課方式,向學生傳授學習大學本科程度的專業(yè)知識和基礎理論。通過解析各時期重要的音樂文獻,包括從巴洛克到二十世紀各種體裁的器樂和聲樂作品,以及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戲曲音樂等,使學生了解音樂構成的本質。在教學中注重審美教育,激發(fā)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養(yǎng)。

      (二)作曲課“學科德育”的教學內容

      作曲課“學科德育”的教學內容要緊緊圍繞“學科德育”目標,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通過教學計劃調整、教學內容提升、教學體系構建等,將德育嵌入知識化和技能化的課程教學內容,實現(xiàn)“學科知識體系、專業(yè)技能教學”與“職業(yè)道德與素養(yǎng)教育”并舉;運用思政理論教育的學科思維藝術化處理教材,組織教學內容,在解析音樂作品、傳授中外作曲技能、帶領學生開展創(chuàng)作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愛國敬業(yè)、至美至善,勤奮刻苦、堅忍不拔,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嚴謹務實、求真創(chuàng)新等優(yōu)良品格。據此,根據作曲課自身特點,其“學科德育”主要圍繞四方面內容進行教學設計。

      1.愛國敬業(yè)、至美至善

      音樂是表達作曲家個人思想和情感的載體,音樂也是世界的語言,蘊含在作品中的深邃思想和美好情感是人類社會所共通的。其中愛國主義是中外作曲家永恒的創(chuàng)作題材,他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又無不閃耀著敬業(yè)忘我的人性光輝。因此,學習作曲技術,了解作曲家,把握作品思想,就是一場最生動的愛國主義和敬業(yè)奉獻精神教育。

      音樂教育屬于美育范疇,而美不是孤立的,它與真、善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美是藝術的真諦,音樂是精神美的化身,音樂能走進每個人的心靈,帶領人們隨著節(jié)奏和韻律去領悟世界最善最美的真諦,感受人間最真最純的情感。作曲學生與音樂作伴,就是與真善美相隨相行。

      2.勤奮刻苦、堅忍不拔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而如何以相適的專業(yè)技法來表達創(chuàng)作觀念和內容,則需要學生下一番苦功夫,這必然要通過日復一日不斷練習與反復實踐,才能逐漸掌握更為純熟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向優(yōu)秀靠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曲學習也一樣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學習者具有頑強的毅力,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在點滴的日常積累中成長成熟,從創(chuàng)作小作品到大作品,繼而形成自己的音樂語匯和個人創(chuàng)作風格。

      3.海納百川、兼收并蓄

      音樂是創(chuàng)作者對于世界主觀印象的外化,也是創(chuàng)作者個人經歷、體驗的表述,作曲教師要求學生盡可能地涉獵不同國家不同時期音樂家的作品,并有意識地將傳統(tǒng)文化作為養(yǎng)分,多學、多看、多想,做到海納百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牢創(chuàng)作的基石。

      包容、寬容的個人品質,是學生身處集體、求同存異所必須具備的,而且作曲專業(yè)本身也要求學生具有寬廣的胸懷和包容心,這樣才能做到博采眾長,學習各類音樂技術,并嫻熟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4.嚴謹務實、求真創(chuàng)新

      好的音樂創(chuàng)作不僅要求作曲家對作品進行整體把控,更在于對細節(jié)一絲不茍的設計與處理。因此,作曲學生在學習階段就勢必要戒驕戒躁,腳踏實地地本著精益求精的精神,從作品的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全局、從感性到理性,逐步探究真知、融會貫通。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音樂創(chuàng)作更離不開從形式到內容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作曲學生一方面要學習國內外各個時期不同的作曲技法和風格,更重要的是要將技術與自身的優(yōu)勢特長、創(chuàng)新觀念和時代特色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

      (三)作曲課“學科德育”的教學方法

      要達到“學科德育”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要求,必須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與舉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影響頗大,作曲教師首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充分發(fā)揮第一課堂的育人作用,并要結合第二課堂文化育人、實踐育人、服務育人等功能,共同推進作曲課“學科德育”的落地開花。

      1.潤物無聲的言傳身教

      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雹芤虼耍髑處熜枰J識到自身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從自我做起,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師德風范,傳遞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師徒式的音樂教學中,作曲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很多受教師的影響,教師高尚的情操、豐富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特別是教師的道德行為、師愛品質會對學生一生產生重要影響。作曲教研室近年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立足專業(yè)特長和時代精神,組織創(chuàng)表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錢塘江音畫》、“吳越新韻”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與推廣項目新作品、《中國夢主題歌曲》以及《黨員“守紀”四字訣》、《人民的憲法》等多首主旋律作品,以強烈的感染力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展現(xiàn)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涵。教師在此過程中受到一遍遍精神洗禮,也進一步為學生立起了時代榜樣和思想楷模。作曲教師就是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言傳身教中對學生施行德育引導,達到對學生思想與意識高度的強化。

      2.得當有力的教學舉措

      (1)關心呵護。作曲課采用一對一小課授課方式,教師與學生有著密切的互動關系。教師課內課外都要時常關心呵護學生,對其思想、言行、學業(yè)、生活等方面及時給予引導和幫助,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2)教育監(jiān)督。大學生心智尚不完全成熟,自律意識也有欠缺,需要教師耳提命面不斷提醒和引領。要通過及時有效的溝通、互動、交流與反饋,及時“診斷”學生的專業(yè)技能與道德品行,經常性進行引導與啟發(fā)。

      (3)藝術實踐。音樂需要演繹,因此,作曲專業(yè)一方面需要學生在不斷的創(chuàng)作與實踐的循環(huán)中積累經驗,也需要以作品演出作為創(chuàng)作成果的檢驗,并以現(xiàn)場演出增強其學習動力,深刻體會音樂要素,體驗人生情感,同時在演出合作與協(xié)調中進一步錘煉自身品質。

      3.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

      (1)實踐服務。在作曲授課過程中,要采取課堂理論和實踐采風、社會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在促進學生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同時,增加他們對國情、民情,對基層、社會的了解, 倡導在實踐和服務中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最美價值,并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以此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文化活動。作曲課的教學內容除了西方體系的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之外,還可分為民樂作曲、電影作曲、戲曲作曲等多個方向,要引導學生結合課上所學,以傳統(tǒng)文化為切入點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如開展中華經典詩詞、古代名門家訓家風原創(chuàng)歌曲大賽等主題鮮明、富有專業(yè)特色的活動。同時在課堂中要教會學生用“專業(yè)語言”闡述自己的意志情趣、人生理想和社會抱負,將之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培育為人處世的優(yōu)良品格。

      四、打造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立體化特色模式

      “學科德育”是結合各門課程內容,滲透德育元素,進行非體系化、系統(tǒng)化的教育,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突出重點、凸顯特色、創(chuàng)新思維、注重實效。同時,“學科德育”不是獨奏曲,而應是交響曲,所以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模式要樹立“教材——教師——教學——管理”立體化育人理念,以教材為基礎,緊抓教師這一關鍵,通過恰當的教學手段,切實加強教學管理,建立起立體化“學科德育”育人格局?;诖?,在前期基礎上我們著眼思路、原則、要求和保障等方面,總結探索一種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的特色模式。

      (一)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的總體設計思路

      這條總體設計思路是:聚焦一個任務,堅持“兩個注重”,即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音樂知識傳授中注重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注重音樂知識含量,探索構建音樂學科課堂教學、藝術實踐、社會服務、網絡運用等多維課程組織形式。

      (二)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的主要原則

      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要結合專業(yè)課程的特點,尋找其蘊含的德育元素,開展系統(tǒng)化、非體系化的育人工作。應遵循的主要原則如下:

      1.在知識傳授中注重價值引領

      (1)推動話語創(chuàng)新。音樂專業(yè)教育要勇于破除“啟蒙迷信”和“洋教條”,建設和發(fā)展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的音樂學科,并結合音樂專業(yè)學科特色以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

      (2)培養(yǎng)理論自覺。我們身處一個需要理論,也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音樂學科理應為人民述學立論,以人民為中心開展創(chuàng)作。要以文藝理論為綱,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藝術創(chuàng)造,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⑤。

      (3)提高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物質層面是國家富強,在精神層面是文化自信。要正確認識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的關系,使音樂學科成為文化建設和樹立文化自信的強大推動力。

      2.在價值傳播中注重知識含量

      (1)不空講,注重內容的科學性。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音樂院校所傳播的文藝理論也必須要徹底、接地氣,即要把大道理變成貼切的知識單元,用作品說話,用事實說話,用邏輯說話。

      (2)不硬講,注重方法的科學性。音樂學科教學要掌握和運用規(guī)律,遵循高等教育規(guī)律、教書育人規(guī)律、藝術教育規(guī)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育人工作,以此培養(yǎng)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

      (三)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的基本要求

      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教學設計,既要堅持一般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原則,也要遵循適用于思政教育學科的特殊性原則。根據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的總體思路和主要原則,其基本要求如下:

      1.堅持理論與實際結合

      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德育元素的挖掘要立足實際,到社會中去找尋,從學科知識與社會應用的結合中去找尋,堅持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從應用實踐出發(fā)解釋學科理論的形成,與時俱進、因事而化、常用常新。

      2.堅持灌輸與滲透并行

      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的灌輸要著眼引導和啟發(fā),努力向心理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滲透,著重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如此就能潤物無聲,讓學生從監(jiān)督被動的學習轉為自覺主動的吸取,并積極運用到實踐中。

      3.堅持共性與個性并重

      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的教學設計要堅持共性與個性并重的原則,一方面應重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教學方法的合理得當,同時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遵循他們學習的獨特體驗。

      4.堅持顯性與隱性并舉

      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的教學設計既要堅持顯性教育,又要實施隱性教育,做到顯性與隱性并舉。在強化直接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更要重視隱性滲透,融德育于音樂專業(yè)教學中,通過春風化雨,達到鐵杵成針的效果。

      5.堅持歷史與現(xiàn)實相融

      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的教學設計要堅持歷史與現(xiàn)實相融,通過認識歷史使命與時代擔當的比較、中國發(fā)展與世界形勢的對比、中國特色與國際趨勢的權衡,使德育元素源于歷史又基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傳承歷史的同時體現(xiàn)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6.堅持教育與約束同步

      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的教學方法必須堅持正面教育,積極引導,合理啟發(fā),同時,要遵循學校既定的規(guī)章制度,實行紀律約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向上向善。

      (四)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的重要保障

      音樂院校思政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學科德育”工作的頂層設計、指導協(xié)調和評估督導工作。教務部門、宣傳部門、學工部門等協(xié)同負責日常管理工作,指導二級教學單位推進實施“學科德育”;二級教學單位是“學科德育”的具體實施單位,要結合人才培養(yǎng)方案,深入挖掘并構建專業(yè)課程德育元素內容體系,積極開展“學科德育”教學設計,精心設計每一門課程“審美判斷與價值觀”層面的內容要求,將德育內容巧妙融入教學中,落實每一位教師的育人職責。

      五、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通過內化于心最終實現(xiàn)德育

      知行合一,以致良知⑥。德育的關鍵在于“以情動人,以美育人”,只有道德與情感有機融合,并轉化為學生自身信念后,才能將道德行為規(guī)范真正內化為自覺行動,學生也才能真正完成走向自律的過程,形成健全人格。“詩以言志、樂以和情”⑦,音樂專業(yè)教育恰恰是完成這種轉化的催化劑,最終能使之凝聚為學生的一種道德品質。

      音樂學科實施德育滲透是十分重要的培養(yǎng)學生德行的方式,通過課堂教學、藝術實踐和社會服務等活動,能使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拓寬他們的藝術內涵和藝術感知,形成良好的思維定式,從內心深刻體會音樂的核心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音樂學科具有先天德育功能,音樂院校要積極落實專業(yè)教師在德育工作中的重大責任,確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的育人觀。校方要加強頂層設計,管理部門要貫徹落實并提供必要保障,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遵循“學科德育”的原則和要求,加強對音樂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藝術實踐活動的研究及綜合運用,從而使音樂專業(yè)“學科德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9年浙江音樂學院理論類科研項目《音樂學科“課程思政”滲透研究——以作曲課為例》(項目編號:2019sz001)的成果

      注釋:

      ①蔡元培:北京神州學會的演說詞,載《新青年》第3卷第6號,1917。

      ②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第174頁。

      ③童忠良:《論<義勇軍進行曲>的數列結構》,載《中國音樂學》,1986年第4期,第94頁。

      ④柏拉圖:《音樂欣賞手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第188頁。

      ⑤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 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2017。

      ⑥參見(明)王守仁:《傳習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⑦參見(漢)孔安國:《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陳萍? ? 浙江音樂學院作曲與指揮系講師

      猜你喜歡
      作曲德育學科
      AI:像貝多芬一樣去作曲
      學與玩(2023年1期)2023-02-21 05:48:34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學科新書導覽】
      《中國德育》
      中國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邀你來我家
      北方音樂(2020年13期)2020-08-28 08:51:54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作曲心語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George Gershwin
      旬阳县| 扶沟县| 滨州市| 舞钢市| 西吉县| 南岸区| 天水市| 宁化县| 正镶白旗| 平遥县| 阳城县| 儋州市| 通道| 溆浦县| 阿合奇县| 新巴尔虎左旗| 星座| 灵宝市| 双流县| 循化| 全南县| 调兵山市| 广西| 闸北区| 修武县| 钟山县| 石嘴山市| 澎湖县| 仁布县| 龙门县| 东海县| 东乌珠穆沁旗| 富平县| 杭锦旗| 井陉县| 永德县| 永嘉县| 汶川县| 河北省| 博野县| 固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