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存在于我國民事程序中的“送達難”問題困擾著我們的司法,而電子送達對于解決存在于我國訴訟過程中的“送達難”問題有著重大作用。對于電子送達的發(fā)展與普及,我們可以從法律適用及確認送達兩方面進行分析,尋找存在于我國電子送達領域的突出問題,從完善法律、細化措施等方面提出解決方法,為電子送達制度的發(fā)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 電子送達 送達途徑 確認送達
一個有效的送達行會影響當事人日后的訴訟行為以及訴訟程序公正,而隨著“送達難”問題的出現,民事訴訟面臨的全新的背景,故此法院在文書的送達方面增加了新的送達方式---電子送達。而在實際應用中,電子送達卻沒能實現預期中的效果,對“送達難”問題無法實際解決,故此對電子送達的實際運用是我們面對的重大難題。
一、電子送達中存在的問題
電子送達作為一種全新的送達方式,其擁有著便捷高效、方便利民的種種特點,但實際上,不管是從立法上還是實際運用上的都并不盡如人意,存在著使用混亂、無法確定統一標準等問題,其中筆者私以為最顯著的兩個問題如下:
(一)電子送達立法不完善。在立法上看,自2003 年起至今,全國人大和最高法陸陸續(xù)續(xù)通過和發(fā)布了一系列關于電子送達的法律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為文書的電子送達提供了法律依據。2003年在《關于適用<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最初提出了電子送達這一名詞;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87條規(guī)定國內案件可以使用電子送達。而隨后出臺的2015年民訴法解釋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規(guī)定,到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民事送達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將電子送達列入送達的方式,傳真號、電子信箱、微信號、短信等均可以作為電子送達地址,同時提出了在將來的審判實踐中,積極主動探索電子送達及送達憑證保全的有效方式、方法,建立電子送達平臺等。這些條文一步步展現了電子送達這一制度從無到有,從涉外到普及的發(fā)展變化。但是從以上法律條文對于電子訴訟的規(guī)定中來看,我國的相關立法對于電子送達在實際中運用并不能展現出很強的規(guī)制作用,僅限于對其在使用層面進行大致約束。故此,在未來的立法中應當對電子送達做出進一步詳細的規(guī)制。
(二)電子送達與否難以確認。在民事訴訟中,法律文書的送達必須要有送達回證,送達回證上的日期視為送達成功日期,一般來說直接送達的確認標志是受送達人簽署送達回證,其他相關送達制度都有其相應的確認標準,那么電子送達的確認也應當有其確認標準。訴訟法解釋第135 條第2 款明確了對送達日期的界定,但在現實運用中來看這一條解釋,其實際可用性并不高。如何確定受送達人收到法院傳遞的電子文書是我們在推廣和細化電子送達時一個不可避免的難題。
二、電子送達的完善
解決電子送達中存在的問題是我們推廣電子送達進程中不可規(guī)避的一步,為此,針對上述兩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推進:
(一)完善相關法律制度與實施細則?,F行法律制度中對于電子送達規(guī)定十分籠統,僅僅規(guī)定了電子送達的送達前提、送達確認方式以及幾種送達方式,但是對于電子送達在實踐中具體應用中的問題并沒有在法律或相關條文中加以細化,所以,完善相應法律條文是我們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但要在短時間內對相關立法進行修改或更正并不是實際的事情,我們只能逐步進行細化和更改,首先,通過司法解釋或是發(fā)布相關文件等方式在現行法律規(guī)定中增加電子送達相關法律與適用規(guī)定,確定其在我國存在的根基,其次,從細化民事訴訟法第87條中規(guī)定的電子送達的使用條件入手,民訴法解釋第136條只規(guī)定了受送達人應當在送達地址確認書中確認,我們還應當思考,是否存在當事人默示承認的可能性,故在確認送達形式上,法律或許可以考慮添加上以短信、郵件等方式默認選擇電子送達;最后,現行的電子送達方式中有多種送達方式,這些送達方式之間的安全性,及時性都不一樣,所以筆者認為,在電子送達的種種送達方式之間應當建立一個嚴格的適用順序以及效力等級制度,只有這樣各級法院在實際進行電子送達時才可以做到有序可循,有法可依。
(二)完善電子送達的確認送達標準。我國2015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35條規(guī)定電子送達以“到達受送達人特定系統”為確認送達依據,就這一送達確認標準可能會對當事人權利的行使造成一定影響,基于此,有學者提出兩種不同主張,一是到達主義,主張電子送到在到達受送達人特定平臺系統之時就視為受送達人成功接收;二是閱讀主義,主張只有當受送達人真正開始閱讀電子文書時才算受送達人成功接收,司法解釋第135條前半段無疑是絕對的到達主義,后半段也只是到達主義進行補充。但筆者認為,送達成功與否關系到訴訟結果,故此筆者更偏向于閱讀主義,其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保護當事人。而至于閱讀主義主張的送達方式的確認方式我們可以借鑒《司法文書送達問題若干規(guī)定》規(guī)定的受送達人書面向人民法院提及了所送達司法文書的內容、受送達人已經按照所送達司法文書的內容履行、其他可以視為送達的情形,或者是可借鑒一些國家設置的在受送達人收到法院發(fā)出的電子文書時,會自動發(fā)送已收到文書的回執(zhí)。借鑒我國其他領域立法制度以及國外相關立法制度對于還處于發(fā)展初期的電子送達制度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我國將來電子送達的確認制度改革也將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
電子送達在我國屬于新鮮的事物,理論和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在電子送達方式發(fā)展的同時,也應該進一步的完善立法,以立法的方式促進和保障電子送達方式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宋朝武:《民事電子送達問題研究》,載《法學家》,2008年第6期
[2] 鞠海亭:《電子方式送達法律文書問題研究》,載《人民司法》,2006年第5期
[3] 賈宸浩,柳硯濤:《司法文書電子送達:存在問題與制度建構》,載《理論學刊》2014年第2期
作者簡介:陳敏君(1996---),女,漢族,學歷;研究生在讀,單位:湘潭大學,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